中部崛起的概念提出以来迄今已十多年,原本分属于华北、华中、中南和东部的六个省在过去竞争中逐渐形成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比如安徽的皖江经济带、河南的中原经济区、湘鄂赣的长江中游经济区等。

尤其是长江中游经济区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列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成渝”之后的第五个国家层面经济发展核心,而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是中三角的核心组成部分。

中三角南昌规划(缺少南昌都市圈)(1)

随着今年中央批复了重新精简调整后的长株潭都市圈和武汉都市圈,国家级的7大都市圈已经涵盖了西部的成渝和中部的长武。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第四极的有力竞争者,似乎其核心城市只有南昌在国家层面的“都市圈”规划、建设和政策引导上落后了一步。

中三角南昌规划(缺少南昌都市圈)(2)

个人观察认为,在全国各地大搞城市群、经济带甚至力争“国家中心城市”的风潮里,大范围的城市群以及但核心的国中都会成为过去式,真正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还是以都市圈为平台变革区域经济发展,原因有三。

首先,过去十多年的经验来看,各省自己划定的城市群是一个比一个覆盖范围大,甚至有些群还经过多次加码、扩容,一幅恨不得把整个省都圈进来的架势。从最后结果看,这种城市群发展是有问题的,除了极少部分核心区域内的城市确实得到高速发展,大多数群内城市也就混了名头,发展上落了个寂寞。毕竟大多内陆省份竞争就靠单核心省会级城市来辐射、拉动,体量不够的省会自己都还没活明白,你让他拉动数百公里范围内的一堆城市,主观和客观上都勉为其难了。

其次,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太高,且国中本来大都是针对单一城市发展、建设的,缺乏区域内的宏观面指导性政策。快二十年的发展中拢共搞了两批,第一批直接中央指定,到第二批扭扭捏捏弄了个“支持建设”的半成品。现在对比国中的基本要求,除了北上两个城市真正符合“国家中心城市”初始要求,广州无限接近,其它城市都有明显跛脚。而且未来这些被钦点和被支持建设的国中,大多达成的规划目标的可能性也极小,国中之争会在不减不增的沉默中慢慢褪去光彩。

城市的发展要么靠自身的地理优势,要么靠政策支持,还有就是靠区域分工协作。沿海地区的城市可能三者皆有,但内陆省会大多只有一项或者两项,很难真正达到通过区域分工协助这个阶段。所以国家为啥开始搞都市圈,而且都市圈的规模基本控制在两万平方公里这个范围内,就是通过省会的地理位置、政策便利优势来达到对周边城市辐射引领的效应,将有限的资源聚集、整合,梯度配置区内城市的梯度赋能、分工和绝对领先的科创成果转化来实现小范围的大发展。

盘点已经获批的7大国家级都市圈,有几个共性是显而易见的。

  1. 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均处于成熟的城市群里,这种以发展型都市圈主要以国内的二线、GDP总量过万亿的省会城市为主。
  2. 偏重于中西部快速发展的省会,7大都市圈除了南京、福州位于东部沿海外,剩下5个全都集中在中西部。
  3. 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在全国经济版图内极速提升,除西安、福州外,成都、重庆、武汉、长株潭、南京都市圈都位于长江流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个人认为国家在这个时候在城市发展上大力推进都市圈发展有着两个深层次意义。即一方面持续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延续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既定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更是巩固和延续过去十年国内城市经济发展成果,在因应全球陆权崛起、构建内循环的时代新趋势。而恰好在当下各种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情况下,长江流域的内陆城市开始重新被重视,而选取其中代表性的领头羊来拉动中西部地区回归到其历史上的经济位置显得格外紧急。

回到中三角的三个核心城市来看,武汉、长沙和南昌是三省的省会,也是中三角的支点。长久以来,湘鄂赣三地就一直在围绕各自省会城市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武汉的“1 8”城市群、长沙的“3 5”城市群以及南昌的环鄱阳湖城市群。

今年初长株潭作为全国第四、中部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明显是最早紧跟了国家发改委对城市集群发展思路变化要求的。很久之前湖南就着手在给“3 5”瘦身,最终上报审批方案中连“3”这个部分的长株潭内核也瘦身了,湘潭的湘乡、株洲南部三县都被排除在都市圈外。最终凭借着只有全省面积9%不到的1.98万平方公里辖区面积和1.8万亿的GDP总量,形成了湖南乃至长江中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

中三角南昌规划(缺少南昌都市圈)(3)

武汉相对更纠结,反复权衡、历经多次修改,也终于从“1 8”再到“1 4”再到“武鄂黄黄”的武汉都市圈,甩掉了一半赘肉,成功瘦身到3万平方公里、3万亿GDP总量,成为全国第七、中部第二个国家级都市圈,完成了国家层面对“中三角”第二角的落笔。

中三角南昌规划(缺少南昌都市圈)(4)

而最后的第三笔何时才能落下?南昌都市圈到底走到哪一步,还有什么实质性障碍?

参照同为中部的长武都市圈的定位看,长株潭都市圈的目标是深入推进长株潭同城化发展,提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支撑能力,更好助推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武汉都市圈的目的是建立健全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支撑更好助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

那首当其冲就是南昌都市圈的定位基本也会是在推动和健全与周边城市的“同城化发展”和“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支撑”作用。可以说第二点不论南昌都市圈是否获批,南昌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支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重要,关键还是回到“同城化”这个概念上来,即南昌的发展不应该是单城的孤身天涯,而应该带动周边临近城市分工协作、共同发展。

长沙和湘潭、株洲两个地级市中心城区均在长沙以南,开车距离都在40公里左右。武汉与黄冈、鄂州城区在75公里左右,与黄石也在100公里的一小时行车通勤范围内,且三成均在武汉的东方。而南昌相对来说比较尴尬,方圆100公里直线范围仅抚州城区的95公里符合,但开车的距离超过120公里。直线150公里范围内虽还有九江、鹰潭、景德镇、新余四个地级市,五个相对离南昌较近的地级市却分处在南昌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从“同城化”这个角度来说甚是尴尬,毕竟南昌目前的人口、经济体量根本无法承担起四面发展的模式。即便有这个打算,鹰潭、景德镇和新余三个人口仅百余万的袖珍地级市人财物也实在难堪协同发展的重任,况且这三个小老弟都不和南昌直接接壤,想协同还得带上上饶、宜春。

中三角南昌规划(缺少南昌都市圈)(5)

事实也如此,根据2015年12月国务院原则同意的《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南昌大都市区包括南昌市全部辖区县、抚州市辖区、东乡区、宜春市下辖的奉新、高安、丰城、樟树、靖安县、上饶下辖的余干县、九江下辖的永修县等,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2021年GDP总量不足9000亿。而这个规划似乎就是未来南昌能拿的出手上报中央的都市圈规划,其中涉及到了南昌、九江、抚州、上饶、宜春五个地级市,却只有南昌和抚州两个地级市城区包含在内。个人以为这也是按照传统方法,以南昌为中心将方圆100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区县囊获其中而形成的大南昌都市圈规划。因此没有上面提到的鹰潭、景德镇和新余三个袖珍地级市属于合理的将都市圈面积控制在2-3万平方公里以内的硬性要求。

这种有点让人抓狂的规划却是因为南昌市与周边地区空间结构不合理的老问题造成的。所以南昌都市圈沿袭现行划定都市圈空间范围的方法,显然会造成所谓大南昌都市圈的内部行政阻力不小但经济活力不足,不能言诉的原因懂的都懂。

中三角南昌规划(缺少南昌都市圈)(6)

所以全资内的这些县只能靠自己离南昌市区空间距离、市场流通、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等方面的便利,利用县辖财政加南昌“扶贫”来融入大南昌。带着先天缺陷的南昌都市圈规划、建设不从根本的行政区划上调整,未来关于用地指标、基础设施投入等方方面面的扯皮斗嘴少不了,这是南昌都市圈落地的最大外因和长期性障碍。

而南昌自身实力不强则是构建南昌都市圈一个非常掣肘的内在因素和现实性障碍。具体来说就是南昌市面临的就是地方小、经济弱、人口少等一系列因为城市规模不足造成的麻烦。南昌辖区面积7000平方公里出头,占江西全省仅4.31%,在中部六省会里最低。2021年南昌GDP总量6650亿,是长沙的50%,武汉的37%,在江西省内占比也仅仅只有22.36%,不论是总量还是经济首位度还是人均都远低于武汉和长沙。七普后的人口方面,长沙和武汉都成为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而南昌人口总量才640万左右,堪堪达到武汉人口的一半,过去十年的净流入人口更是不到武汉和长沙的一半。

中三角南昌规划(缺少南昌都市圈)(7)

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和相互拉扯,加上现实和中长期的实施障碍,使得南昌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强省会建设方面的速度赶不上其他兄弟城市,难以避免资源要素尤其是人才向省外流出。而南昌的发展速度起不来,在省内集聚和配置资源能力就不够,周边各市势必缺乏向心力,进而又会拖累大南昌都市圈的建设进程,加剧中三角的坡脚,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与成渝竞争国内经济发展第四极的资源、政策配置。

为此,我认为南昌都市圈想要尽快获批,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就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先从空间结构入手,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壁垒。从现有获批和报批的都市圈情况来分析,重点任务就是构建一体化、同城化的生产生活联系。那么南昌不论是往哪个方向、和谁融合就必然要加快推进南昌中心城区与周边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走好这一步的最优方法就是通过行政关系重组来简化协调程序。从现有的大南昌都市圈规划来看,宜春下辖的县市涉及最多,通过重组宜春行政区划来调整南昌都市圈和赣西三城的关系是突破点。

第二,摒弃“广种薄收”的传统,适当“超前”规划建设南昌都市圈。从目前南昌都市圈的规划来看,虽然精简瘦身了,但依然清晰可见四处出击的“雄心壮志”,在南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摊煎饼般的规划。这样的规划是缺少对跨区协同、空间规划等诸多问题的统筹考虑,更忽略了基础设施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梯度合作可行性。南昌在经济、人口都不足的情况下,应该是先找准一个方向突破,这样不仅能减少因跨区的协调难度,也客观地遵循了规划落实的时间、空间规律。

第三,南昌应该尽快和周边规划的都市圈内城市在医疗、住房、社保、信息、交通上打通,长沙都市圈已经和赣西城市逐步实现了同城化的医疗、公积金、行政事务办理,而目前南昌反而在自己都市圈内的动作不够主动。要真正把龙头这个担子挑起来,作为省会城市的南昌才能吸引到更多人才的进入,而产业的配套才能做起来。

第四,南昌要更主动与长沙、武汉进行有效交流。与成渝相比,中部省会三城相互间的经济联系其实并不是那么紧密。在项目、资金争取和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彼此间的竞争甚至对于合作,其结果必然是出现一些不良的内耗,也使得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国家中的地位始终不能被提升到与成渝一致的高度。现在三个省要推动中三角在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就非得摒弃前嫌,齐心协力。三个省会恰恰应该利用都市圈审批、建设的契机,多多推动联动协调机制,制订跨省区区域规划,放大中部的经济总量,避免中部被边缘化和中部各经济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弱化。

南昌是中三角不可或缺的一个支撑点,预祝南昌都市圈早日获批。对此各位看官您认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