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笔势篇)27——钩趯的复合笔势021.2横笔加往下的趯:宀头异势

上次讲了横笔加往上趯的情况,乙脚异势。今天讲横加往下的趯,《玉堂禁经》所举的字例为"宀头异势"。我们一步步来。

1.2.1折钉势

如果只是一横加一趯,这个笔势在13课中我介绍过,称为折钉势。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1)

这个趯因为在七号位,跟啄一样,所以折钉势也可以说是一横加一啄。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2)

你看褚遂良这个"寿"字,中间有一个折钉势,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做了踆锋动作,然后趯出。

另一个柳公权写的"寿"字,中间折钉势,他也有收笔,转圈,最后写一啄。在七号位上,趯和啄差不多,写法也类似。

折钉势因为尾部有趯,所以必定要先踆锋。标准写法是先一横,然后顿笔收,再踆锋,趯出。踆锋是转换笔心方向的标准写法。

还有一种方法是衄锋揉搓,我已经介绍过多次,就是一来一回,再一来一回,这也是常用的换笔心动作。你比较一下踆锋和揉搓,其实是差不多的,踆锋是转圈,揉搓是平动,或者说小圈缩小为零。

一级课程第20课介绍衄锋,衄锋就是:"住锋暗挼是也","住锋"就是驻锋,暂时停止,停一停做什么?"挼",就是揉搓。一级课程47课中,我举过很多揉搓的例子。

王羲之《兰亭序》这个"事"字,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3)

中间有一个折钉势,转折处就是用揉搓来换笔心的。

如果写完一横不踆锋会怎么样呢?那就是一个钩。其实就是明节点变成了暗节点。明节点是两条线的组合,所以是复合笔势,你用了暗节点,这是一条弧线了,单一笔势。

但习惯上还是叫它折钉势,如王羲之这个"寿"字,行书,中间的折钉势用了钩,不是趯。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4)

接下来讲讲折钉化势,刚才所说的用踆锋写折钉,如果我们把小圈放大,可以看到就是十字拨镫法。拨镫法有四个动作,推拖捻拽,简单地说就是一右一左,一上一下,划十字。它可以当大圈,也可以缩小到小圈调锋。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5)

折钉势就是利用拨镫法写出来的。特别要注意的是第三个动作"捻",就是抬笔移位,第四个动作写在什么地方,取决于第三笔抬到哪一个位置。如果第三笔长一点,折钉势那一趯,就会移动到左边。

王羲之这个"顺"字,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6)

右旁是个"页","页"字起手是一横一啄,写法和折钉势一样,只是抬笔向左移位了,可视为折钉势的化势。

"百"字也是一样,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7)

上面的横和一啄,可以认为是折钉化势。

简言之:

· 折钉势尾部可用踆锋后下趯,也可以揉搓。

· 尾部不踆锋就是钩,名称不变。

· 折钉化势:钉头可以抬笔移位。

1.2.2 冖头势

接下来介绍冖头势,如果折钉势多一点,这就是冖头势。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8)

"冖"的本义,就是覆盖东西的一块布,又写作幂,它也是一个部首。在篆字中"冖"是这样写的,显然是象形。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9)

到隶书中写得扁一点,在真书中结尾就有了趯。

举例来说,古人戴在头上的"冠"字,就是冖部的,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10)

古人梳发髻,用冠来覆盖它。隶书中部首"冖"两边垂下来,真书写法稍有改变,右边有趯。行草书简略,往往用钩。王羲之写的这个冖头势,尾巴就用了一个钩。

这里请大家注意,横钩是折钉势,竖横钩,左折右转,是冖头势。这两个笔势可以用于其他地方,不限于本来的意思,就像羊角点,不限于只用在"羊"字头上。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11)

文字部首位置是固定的,并且有它的字义,书法笔势只讲形状,不讲位置,更不论字义。这两个用钩写的笔势,在行草书中相当有用。

举例来说,像王羲之章草《豹奴帖》中这两个字,"间"字上面用了折钉势,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12)

下面加一个飞带势就写出来了。飞带势是两撇一捺,这里一捺缩短为一点了。"深"字左旁三点水是散水势,右旁上面是冖头势,下面是顾盼势。草字就是由一些笔势所组成,懂得笔势就看得清楚了。

冖头势用途也很广,如智永《真草千字文》"爱"字,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13)

上面是群鹊势,我们讲过,接下来就是冖头势。

又如智永这个"常"字,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14)

一共四个笔势:上面是顾盼势,接下来冖头势,"口"字我们讲过是竖笔势,"巾"字是马桩势。

我们正接近于运用笔势来看字,只要你会看笔势,能写好笔势,那整个字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阴符经》中冖头势也不少,而且姿态和智永不同。它的左点往往取七号位,有点像一撇,如"宜"字第一笔出锋用揭笔,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15)

必须动手腕先侧、后平出,不动手腕是写不出的。

1.2.3宀头势

再接下来就讲到宀头势了。所谓宀头势,就是冖头势上面再加多一点。"冖"发音为mi4,"宀"发音为mian2,形状很相近,发音和意义都不同。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16)

宀头势通常称之为宝盖头,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部首,"宀"本身意义是房屋,甲骨文中已经有这个字,隶书中变成这样的直线条,真书大家就很熟悉了。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17)

《玉堂禁经》讲"宀头势",很仔细地把"宀"分为四个部分来讲:两个点,一个横,一个趯。《玉堂禁经》一共讲了四种不同的"宀头势"写法,其中两种是真书,一种行书,一种草书。

本来《玉堂禁经》在每一种笔势前面都有一个小图,可惜后代翻刻的古籍上已经看不清楚了。其中有一种叫做"各相显异",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是说四个点画写法不同。"此名'各相显异'。上点既侧,横画则勒,左衄笔而摆锋,右峻啄以轻揭,则王书《告誓》'容'字之'宀'是也"这里所说的"王书《告誓》",指王羲之《告誓文》,照褚遂良《右军书目》所记,真迹在唐内府,没有传下来,现在所见的拓本,都是伪托的。《玉堂禁经》所述,是根据"永"字八法来的,"上点既侧,横画则勒",这是"永"字八法第一第二两笔。

我找到《阴符经》中有一个"定"字,和《玉堂禁经》所述比较相近。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18)

上面一点取侧势,就是九号位,《阴符经》中这个点也是九号位下笔,但它有带笔,看起来是一个曲抱势,略为不同。中间一横用勒,就是尖锋趯,完全符合《玉堂禁经》。"左衄笔而摆锋,左点下笔后衄锋换面,收笔左右摆动。有些同学写不好这一点的尾巴,就是少了手腕左右摆动。你在出锋收尾前,摆动一下手腕就能写出来了。"

"右峻啄以轻揭",右边像写一个啄,啄是"永"字八法之七,写法是"啄须卧笔疾罨",这里说"轻揭",是把笔锋推到前面,加这一个动作,尾巴就比较尖利。

第二种真书宀头势的写法,全部用挫收尾:"此名'若踆'。夫上点既驻笔挫锋,左右亦须挫锋,横画亦须挫笔。"这里"若踆"的意思,就是好像踆锋,实际上没有踆锋,四笔都是挫笔收。挫笔收是一去一回,最后一横加一啄是折钉势,用挫笔写是两次来回,所以我理解"若踆"就是揉搓。"若踆"这个术语在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是个孤例,在唐韵中和"揉搓"声音很相近,可能是音近而错记。

《玉堂禁经》又说:"何者?势须顺,戒在及异,则王书《告誓》'实'字之'宀'是也。"手腕四次一右一左,笔势相顺,但写出来效果还是要有点不同,不要全弄成一样。王羲之《告誓文》"实"字的"宀头势"就是这样写成的,可惜我们见不到了。

我们来看看王羲之《兰亭序》中宀头势的写法,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19)

如果只看大圈的话,其实他写了三个折,手腕一右一左,动了三次。如果我们把最后一折横笔和啄分开,那就是四笔,《玉堂禁经》的意思,这四笔都可以用挫来写。

王羲之《告誓文》我们见不到了,我找到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寐"字,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20)

他用挫笔写宀头势,和《玉堂禁经》所说的比较接近。写得快,就来回挫,不过最后一横和一趯之间的那个关节,智永还是做了踆锋动作,不是一个揉搓。《玉堂禁经》讲到第三种"宀头势"是行书用的:"此行书法,法以圆而飞动为妙。""圆而飞动",我理解是指钩。

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行书"寄"字,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21)

我们看到最后一笔用了钩,这就是"圆而飞动"。

第四种:"此章草书之法,其于险侧,务在露锋;其于勾裹,忌于缓滞。人不得法,则失之忽微耳,切慎之。"这里说草书多用露锋,姿态不要平整要险侧,"其于勾裹,忌于缓滞"是什么意思呢?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22)

章草中的宀头势,只需一点加一个折钉势就可以,原来左边的一点,在草书中往往是省略不写的。如果把中间大圈中的虚笔也写出来,那就很像一个钩裹势。所以说"其于勾裹,忌于缓滞",用笔不要缓滞。

这是皇象章草《急就章》中有宀头势的字,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23)

可以观察到前人在草书中的写法。

今草继承了章草的写法,王羲之《远宦帖》的"宦"字,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24)

宀头势的一点和下面的折钉势,线条用笔非常讲究。单这个点,你去试写一下,就知道难度很大。因为纸张原来有折痕,所以影响到一横的运笔。注意箭头所指的转弯地方,也是揉搓方法来改换方向的。

后来有很多人写一横,往往是前粗后细的。如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寡"字,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25)

中间一横就是这样的,前半段用侧锋,后半段用尖锋,好处是尖锋到尾转圈容易,线条也显得有变化。

谢谢。

本节要点:

· 折钉势:一横加一趯或一啄。

· 冖头势:折钉势左旁加一点。

· 宀头势:冖头势上面加一点。

复习思考:

· 《阴符经》中"害"字宀头势左边一点,你准备怎样写?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26)

把下笔到收笔的动作名称都写出来,看看一共有几个动作。

· "雨"的外面框架,可以视为宀头势的一种化势吗?和宀头势大圈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宀字头的写法(冖头势和宀头势等用法和写法)(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