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养殖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养殖项目,但需讲究科学的饲养方法,并根据不同的饲养阶段进行疫情防治,养殖过程中若对发生的疾病不及时治疗和处理,将会直接影响鹌鹑的生长或产蛋,严重的危机养殖场的生存。小编收集整理了20个鹌鹑常见病及防治方法供养殖户参考:

鹌鹑养殖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诊断鹌鹑病不再难)(1)

1.鹌鹑新城疫

流行特点:鹌鹑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鹌鹑新城疫多在鸡新城疫流行后期发生,该病毒侵人机体后引起败血症,死亡率较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多发。病禽的唾液、粪便等均含有大量病毒,通过饲料、饮水和用具传染健康禽。病禽在咳嗽或打喷嚏时,也可通过空气传播病毒。以40~70日龄青年鹑发病较多,7月龄以上发病率较低。死亡率在产蛋前发病时为50%,在产蛋后发病时降低为10%,但病程较长,产蛋量明显减少。

6.鹌鹑白喉

症状:鹌鹑白喉病是由嗜血杆菌、芽胞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侵入鼻腔、口腔、咽喉、眼睑等部位引起。病鹑开始眼肿,流水样鼻涕,流眼泪,打喷嚏、食欲减退,体弱气衰,眼内充满黄色眼屎,口腔粘膜出现黄色斑点。白喉一旦暴发,蔓延很快。

防治方法:1、平时保持清洁卫生,做到饲料净、饮水净、鹑体净。2、寒季到来,注意防寒保暖。3、一旦发现病鹑,将健鹑迅速移到其他笼舍隔离饲养,防止传染。4、按0.2%的比例将多维素和土霉素拌入饲料和水中喂病鹑,并把病鹑的头置于0.5%的高锰酸钾液中,洗涤消毒。重病鹑淘汰。

7.鹌鹑羽虱病

发病原因:可能是该户饲养的鸡传播引起,该户为节约饲料在鹑床下养鸡(发病后立即扑杀)。鹊舍内应严禁饲养其它动物,更切忌混群饲养。

症状:发现鹌鹑笼上爬有虱子,鹌鹑翅下、脖颈等处也有虱子,病鹌鹑瘙痒不安,相互啄羽,皮肤上有啄伤,采食量下降,营养不良,肌体消瘦,产蛋量下降。

诊断:从鹌鹑的皮肤羽毛上发现虱子即可确诊为鹌鹑羽虱病。

综合防治措施: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对鹌鹑舍、笼具、饲槽、水槽、用具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灭虫,以控制虱子的传播。用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按有效成分0.1mg拌料饲喂,每隔1天喂1次,连续喂3次,7天以后再按上法饲喂2次。对笼具及鹑体用卫害净兑水喷雾,全面喷洒圈舍,应选择在室温较高的中午进行。

8.鹌鹑双球菌病

临床症状:鹌鹑双球菌病是由双球菌引起,鹌鹑以拉稀、歪头为特征的传染病。它的临床症状有: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闭目昏睡,呼吸困难,羽毛蓬乱无光。多数病鹌鹑歪向一侧,不断倒地,人工扶起,歪着头又倒地,个别倒在地上采食。腹泻严重,排黑色黏性或白色稀便。有的关节肿大,腹部肿胀发紫。产蛋小或产软蛋、白皮蛋、棕色蛋,产蛋率显著下降。病程7~21天。

剖检变化:体表脱毛处皮肤发红,腹腔内有浆液性、出血性或浆液纤维性渗出物。小肠壁增厚,肠管变粗,肠黏膜有弥漫性出血斑点,有的溃疡凹陷。肝脏肿大,被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或黄色条纹。脾脏肿大1~2倍,有出血斑点。肾肿大3~4倍,色暗。输卵管颜色发淡。卵管颜色发淡。

防治方法:链霉素2克溶于水,拌料25千克;0.05%的痢菌净饮水,均连用7天。间隔5天,在用上法连服7天,可治愈。在服药期间,对鹑舍及饮用具经常清洗消毒,保持鹑舍环境卫生。

9.鹌鹑霍乱

诊断:鹌鹑禽霍乱又称鹌鹑出败或鹌鹑巴氏杆菌病。病原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本菌对理化等因素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在数分钟内即可杀死。本病病鹑和带菌鹑是主要传染源。病鹑的粪便,口鼻分泌物,污染了饲料、饮水和空气,都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创伤而感染。病原菌存在于健康鹑的呼吸道,但不发病;当各种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菌毒力增强,很容易引起发病。本病多发于6周龄以上的成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秋季多发。最急性的突然倒地,拍打翅膀或翻滚凡下死亡。稍慢的表现绝食无精神,体温高(正常为44℃),喝水多,翅膀下垂,羽毛松乱,排黄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恶臭。母鹑产蛋减少或产软皮蛋、白壳蛋。后期有的关节肿大,甚至化脓,行走跛行,消瘦,数日至1周后死亡。剖检口、鼻腔内充满粘液。心包内积有多量黄色液体,皮下、心冠脂肪有出血点。内脏颜色变深,充血。肝脏为特征性病变,肝肿大、质脆,颜色变深或比正常淡,表面有灰白色的坏死小点。脾肿有出血点。肠系膜有出血点,肠内容物含有血液或黄色粘液。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典型病变即可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防治:

预防:应加强饲养管理。冬、春季要注意保温,夏季避免过热,及时通风换气。饲养密度要适宜。长途运输中,在饲料中添加0.02%土霉素,预防本病发生。

治疗:用链霉素2万~3万单位、或青、链霉素各l万单位肌注,每天1~2次,连用2~3天。对病情缓和发病的同群鹌鹑,氯霉素按0.5%均匀扑入饲料中,连喂l周;也可用土霉素,按0.5%均匀拌入饲料中,连喂3天。

10.鹌鹑白痢病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蛋内感染雏常死于壳内或出壳即死。病雏精神不振,食欲废绝,畏寒颤抖,羽毛松乱,翅膀下垂,离群呆立,下痢,粪呈乳白色,粪便糊肛,排粪困难。成鹑基本不显示症状,但有时也表现精神不佳,食欲减少,体热喜饮,缩头垂翼,肉冠发绀,粪便呈泥土状,产卵减少等症状。

症状:病雏肝肿大,色如土,表面有白色坏死小点;脾肿大,质变脆;肺呈现褐色肝样肺炎;心外膜有白色隆起;肌胃、肠管的浆膜也有白色隆起,盲肠黏膜增厚,肠内有豆腐渣样粪便,并混有血液;心包和心外膜发炎混浊,心包液混浊、量增加;腹膜混浊并有干酪样物附着;关节充血肿胀,内有奶油样物质。成鹑主要病变在生殖系统。卵巢异常,卵泡萎缩、变形,呈现绿褐色,油状或干酪样变化,输卵管发炎,肇丸萎缩变硬;增厚,心包液增多;腹膜发炎。

防治措施:①止痢灵(促菌生)、土霉素、抗敌素、卡他霉素临床治疗也有效。②坚持及时清除粪便,禽舍、用具及孵化备经常消毒,种蛋孵化前也要严格消毒。③产蛋病鹑立即淘汰④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

鹌鹑养殖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诊断鹌鹑病不再难)(2)

11.鹌鹑大肠杆菌病

鹌鹑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鹌鹑常见病,虽不会引起大群暴发性死亡,但其对产蛋率及蛋的品质影响很大,加之反复的发作,往往给鹌鹑养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流行特点: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各种家禽及家畜都易感染。鹌鹑一生都可感染,成年蛋鹌鹑一般6个月龄后发病率较高,主要通过粪便传染,饲养密度过大,笼舍消毒不彻底,卫生条件差是造成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饲养管理不善、长期潮湿不洁、气温突变、过度的炎热以及疫苗接种造成的应激反应,都能诱发本病和加重病情,某些疾病如新城疫、呼吸道病等常并发或继发本病。

症状:鹌鹑得此病后,初期表现为食欲减少、产蛋率明显下降、白壳蛋、褐壳蛋、软蛋增多,蛋皮薄易碎,呈零星死亡,个别伴有神经症状,头向后仰或偏瘫,幼鹑则主要表现为排水样稀便,精神不振,羽毛松乱,闭目养神,易扎堆。

病理变化:胸腔腹腔有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于脏器表面,可见心包积液或纤维素性心包炎,有时有腹水、气囊混浊、肝肿大,偶有灰白色坏死带,肠粘膜肿大,产蛋鹑常伴有卵巢变形、输卵管炎、腹膜炎,常发生蛋滞现象。

治疗:恩诺沙星、阿莫西林、土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对本病都有很好疗效,但应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12.鹌鹑溃疡性肠炎

流行特点:鹌鹑溃疡性肠炎是由鹑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是对鹌鹑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因而又称为“鹌鹑病”,它是一种以下痢、肠道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病通过消化道传播,鹌鹑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垫料感染。任何年龄的鹌鹑均可以发病,但以4 ~ 12 周龄幼鹑最常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临床症状: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并于2 ~ 3 天内几乎全群覆灭。死亡的幼鹑肌肉丰满,一般病鹑精神委顿,食欲不振,嗦囊中充满食物,闭目呆立,弓背缩颈,羽毛粗乱,动作迟缓,腹部膨胀,下痢、排水样白色粪便,后期严重消瘦。

剖检变化:急性病例主要病变在十二指肠,肠黏膜广泛出血,肠内有黏稠的液体。肝稍肿大、色淡,有大小不一的淡黄色斑点。慢性病例在小肠、盲肠的黏膜上形成不规则、芝麻至绿豆大的溃疡,溃疡边缘出血、凸起,溃疡面有一层黄色或黑色的坏死伪膜。较深的溃疡可引起肠壁穿孔,发生腹膜炎和肠粘连。脾充血、出血、肿胀。

防治方法:① 将幼鹑放在铁网上饲养,使其不接触粪便。成鹑与幼鹑分开饲养。② 病鹑及时隔离,粪便及时清理并进行消毒,死鹑应深埋或烧毁,鹌鹑舍和运动场应定期进行消毒。③ 加强饲养管理,饲料中增加营养,补充维生素C ,使用量为每吨饲料中添加300 克。④ 前3 天饮用链霉素 青霉素2 倍量,以后连续20 天饮用链霉素 青霉素,效果良好,结合青链霉素肌肉注射,每只一次l 万单位,早晚各1 次,效果更好。⑤ 用四环素或金霉素按0.03 %混人料中喂饲,连用7 天。每千克饲料中加人0.1 ~0.2克的杆菌肽锌,可作饲料添加剂。

13.鹌鹑球虫病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①急性型:精神倦怠,食欲减少渴欲增加,羽毛逆立,缩头拱背,两翅下垂,呆立一角,呈嗜状,反应迟钝。下痢,排褐色或红色糊状恶臭粪便,重者排血便肛门周围羽毛被排泄物污染而粘在一起。随病情发展,多数病例现神经症状,两胁常有痉挛,两翅轻瘫,两脚外翻或直伸或定期痉挛收缩。可视黏膜苍白,体况消瘦,体温下降而死亡。②慢性型:多见3月龄以上的禽。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不明显。病鹑渐进消瘦,体况减轻,间歇性下痢,产卵量减少,少见死亡。主要病变在肠道。盲肠高度肿胀,充血、出血严重,并有溃疡坏死灶。十二指肠充血,并有斑点状出血。空肠后段及回肠弥漫性充血、出血,肠黏膜增厚,有坏死灶,肠内容物似血样。

防治措施:①氯苯狐:每50千克饲料加氯苯狐2克,连用5~7天,鹌鹑每只(体重150克)口服5克,1天1次,连用5天。②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5%混入饲料,连喂7天。按0.5%浓度混人饮水中,连用7天。③青霉素G25万单位/升,克球粉0.25克/升,混入饮水中自饮。④复方敌菌净3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每天l次,连用7天。⑤莫能霉素按0.01%混人饲料,盐霉素按0.005%混人饲料,从15日龄喂至60日龄。⑥搞好鹑舍、笼的清洁卫生,地面、槽子、用具及污染处用热碱水消毒,笼可用热水或火上烘烤消毒。⑦鹌鹑的粪便收集于粪池,进行生物热灭虫。⑧加强饲养管理,供给雏鹑以富含维生素饲料,以增强其抗病力。⑨成鹑与幼鹑分开饲养,雏鹑还应按日龄分成小群饲养,定期消毒,发现病雏及时隔离和治疗。

14.鹌鹑霉形体病

诊断:鹌鹑霉形体病又称文原体病、慢性呼吸道病。病原为禽败血霉形体。本病原比细菌小,但比病毒大。该病原体在45℃温度下1小时、50℃20分钟可杀死。病原体通常存在于鹌鹑的上呼吸道中,当各种因素致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最易发病。本病为接触传染,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还可经蛋代代相传。此病一旦发生,不易根除。一般中雏和成鹑发病较多。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发病较多。病鹑鼻腔肿胀,流鼻,咳嗽、甩头,发出咯咯声。张口呼吸,有罗音,夜晚听得最清。眼睑肿胀,流泪,体重下降,母鹑产蛋减少或停止,病程半月左右,死亡率可达30%。严重时全群发病,影响生长和蛋的孵化效果。剖检尸体消瘦,鼻、喉气管内有许多粘液。特征性病变是气囊混浊(正常者为透明薄膜),变厚,上面附有黄色干酪样物。肺充血、瘀血,有的心包有胶冻样物附着。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防治:

预防:应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检疫,发现病鹑或阳性鹑,应进行淘汰,病鹑不能作种用。对可疑种蛋。除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外,可试用100~1000ppm的链霉素或红霉素溶液在2~4℃下浸泡半小时,以杀灭卵内败血霉形体。种鹑在收集种蛋前,饲料中投入抗菌药物,减少感染。冬、春季注意防寒,防贼风袭击,保持鹑舍干燥,避免过分拥挤。

治疗:用链霉素效果好,每只成鹑5万单位肌注,每日2次,连用2~3天,也可口服。也可用土霉素,每公斤饲料均匀拌入1~2克,连用1周;红霉素每公斤体重10毫克,口服,每天2次,连用2~3天;泰乐霉素,按0.5%配成水溶液饮用。

15.鹌鹑灰脚病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石灰脚病是突变膝螨寄生于鹌鹑的胫部及脚趾部或羽毛根部所引起的一种螨病。膝螨寄生于皮肤内。虫体吞食皮肤组织,并在皮肤内钻洞繁殖,致使寄生部位发生皮炎。胫部及脚趾部起鳞皮,局部皮肤增厚、粗糙,并发生龟裂;渗出物干燥后形成灰白色痂皮,似涂石灰。毛根部的膝螨刺激皮肤发痒,引起皮炎,皮肤发红,羽毛变脆易脱落。由于病情发展,患鹑行走困难,食欲减少,体况消瘦,生长发育受阻,产卵量下降。

防治措施:①采用局部涂擦或药浴方法进行治疗。②保持鹑舍卫生,定期消毒,地面常撒生石灰,并坚持用0.125%~0.5%双氯苯菊酸酯喷洒鹑舍墙壁、地面、窝巢及笼架等。切忌将药液喷洒在饲料、饮水及食槽内,以防中毒。③用石蜡油100毫升和兽用5%碘酊10毫升混合涂擦患部,每天涂擦两次,早晚各1次,连用2~3次,即可痊愈。④用煤油涂擦患部,疗效较好。

16.鹌鹑禽痘病

禽痘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特点:皮肤或黏膜出现斑疹、丘疹、小疱及脓疱等。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黏膜侵入机体,冬末春初易流行,死亡不高,但影响生长发殖,降低生产力。

防治:以预防为主,1日龄时接种鸡痘疫苗。如发生此病,要及时隔离病禽,患处进行清洗,涂抹紫药水即可治愈。

17.鹌鹑伤寒病

鹌鹑伤寒病是由鸡伤寒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带菌禽,以消化道感染为主,也可经卵传染。

主要特征是口渴体热,排黄绿色稀便,幼雏死亡较多。

防治办法:在饲料中添加磺胺喹恶啉,连用3至5天。口服氯霉素也有良好治疗效果。病死禽无害化处理,禽舍及用具彻底消毒清扫。

18.鹌鹑蛔虫病

诊断:病原为鹌鹑蛔虫。该病原通常寄生在小肠前段,产生的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经一段时间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当鹌鹑吞食了具有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在腺胃和肌胃中破壳而出,移行至小肠定居,经1月左右。发育为成虫。成虫在鹌鹑体内寄生半年至1年、通常,1个月龄左右的幼鹑最易受到感染,地面平养的鹌鹑发病较多,在粪便堆积,卫生不良,营养差的条件下,或饲喂不清洁的青菜,常常招致感染发病。鹌鹑轻度感染,一般不表现症状。严重感染时,精神欠佳,羽毛松乱,行动迟钝,闭眼,食欲减退,下蹲,表现腹痛症状。身体消瘦,产蛋减少,常排稀粪或混有血液的粘液。虫体多时,造成肠道阻塞,以致死亡。剖检,可在小肠上段见到大小不一的白色线状蛔虫,肠粘膜充血、出血,内有混有血液的粘液。生前从粪便中检出蛔虫卵;死后从肠道中检出蛔虫,均可确诊。

防治:

预防:主要是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尽量用维生素、微量元素添加剂代替青绿饲料;及时清除粪便,减少感染机会;提倡笼养和网上平养;定期对粪盘、地面等进行消毒。

治疗:可用驱蛔灵,每公斤体重0.25克,均匀拌入饲料或混入饮水中,每天1次,连服2天,空腹应用。盐酸左旋咪唑,每公斤体重10~20毫克,用法同上,一般用1次即可。

19.鹌鹑巴氏杆菌病

症状:巴氏杆菌病各龄鹌鹑都易感染发病。病鹑精神萎顿,羽松嗜睡,食欲下降,腹泻下痢,排灰白色稀粪,停止产蛋。

防治方法:可采用链霉素、土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预防。如用链霉素,每只2万―3万国际单位,肌注,每天1次,连用2―3天;也可在饲料中加0.05%或饮水中加0.025%的氯霉素,连用7天,第一次用量加倍,同时补喂复合维生素b。待鹌鹑康复后,应及时接种疫苗,以防复发。

20.鹌鹑黑头病

症状:鹌鹑黑头病是由鸡组织滴虫引起的多种禽类的急性原虫病。主要表现下痢,头脸部呈紫黑色,肝肿大坏死,盲肠壁增厚、内有干酪样栓子。

防治:

处方1

甲硝哒噢(灭滴灵)适量

用法:配成0.05%水溶液饮水,连饮7天后,停药3天,再饮7天。

处方2

硫酸铜溶液适量

用法:按0.05%浓度饮水,连饮5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