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指的是人或动物的黏膜、肌肉、皮肤等位置出现受伤破裂的情况。人体组织器官都有一定的自我修复机制,在出现伤口后,可以逐渐自我修复和愈合,使受伤组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达到恢复。不过,有些伤口不能按照正常愈合三期进行,而是转入持续性炎症状态,临床上将此类伤口称为慢性伤口。

伤口处理常识知识(科普慢性伤口知识)(1)

慢性伤口的概念分类

目前,临床上对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创面,如果持续规范治疗1个月以上,仍然没有完全愈合,同时没有明显的愈合倾向,则将其称之为慢性伤口。不过,这里对于1个月的时间界定并不是完全绝对的,也需要考虑个体一般健康状况、伤口病因、伤口大小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并不能单纯的按照时间界定。在慢性伤口的分类上,通常包括了压力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静脉性溃疡、创伤性溃疡、动脉性溃疡等。此外还有肿瘤或结缔组织疾病等造成的伤口。

伤口处理常识知识(科普慢性伤口知识)(2)

慢性伤口的发生原因

慢性伤口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通常与感染、外伤瘢痕、全身性疾病、周围血管性疾病、静脉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此外,很多因素也会对伤口的愈合产生影响,包括局部性因素及全身性因素。例如,水肿、感染、压力、高龄、糖尿病、营养不良、神经病变、血管问题、慢性疾病等,对于伤口愈合均有阻碍作用。在慢性伤口当中,衰老细胞的存在、蛋白水解酶及抑制素平衡失调、组织生长因子减少等,也都会发挥一定的作用。

伤口处理常识知识(科普慢性伤口知识)(3)

慢性伤口的评估内容

由于慢性伤口的病因不同,因而在临床表现方面也有所差异。应当对慢性伤口仔细检查,把握临床特点,查明病因才能对症治疗。基于此,在慢性伤口的评估方面,内容需要涉及较多方面。如引起慢性伤口的原因,伤口最初的气味、渗出、大小、位置等表现,是否合并疼痛,以及疼痛的影响因素和性质程度。

还要了解患者既往伤口诊断治疗的效果,对伤口愈合可能存在影响的用药史、系统性疾病、过敏史、手术史、家族病史等。在慢性伤口评估当中,需要注意对位置、基底组织、创缘、深度、大小的描述。浅表层溃疡可使用无菌钝头探针检查,查明溃疡表面及内部的具体情况。对非典型溃疡或怀疑恶性溃疡的情况,应当采取组织活检。

伤口处理常识知识(科普慢性伤口知识)(4)

慢性伤口的治疗护理

在慢性伤口的治疗方面,主要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措施。积极控制感染和促进愈合,清洁创面,将坏死组织清除,及时换药等。对于慢性创伤性溃疡,VSD技术治疗、高压氧治疗、使用葆湿曼液体伤口敷料或物理治疗方法等,都能促进组织修复。

伤口处理常识知识(科普慢性伤口知识)(5)

在慢性伤口护理方面,应当积极预防和治疗压疮,针对烧烫伤、外伤性溃疡、糖尿病足、外科感染性伤口等,进行相应的处理。此外还要重视难愈性伤口、肿瘤伤口、放射性皮炎的护理,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