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壹品曹

特别的日子,今天满40岁

不知不觉人生走完了1/3

一直都是新人心态

回首从业的16年,感觉飞快

总觉得研究越深

认识的优秀设计师越多

越觉得心虚

28岁的设计师(设计师的下半场)(1)

前段时间,学校在做毕业生数据库信息采集

才发现我们这一届艺术设计,103人

毕业这些年

依然还在设计行业的,不到15人

你身边,还有40岁的设计师吗?

28岁的设计师(设计师的下半场)(2)

激动人心的消息公布完

再分享一位40岁设计师从业感悟

(你身边还能找到第二位“40 设计师”吗?)

今天重点分享

从业以来“五个阶段的坑”

28岁的设计师(设计师的下半场)(3)

《16年从业经历/五个阶段的坑》

摸索期/成长期/成熟期/倦怠期/躺平期

最近在经历的坑就是

“开始习惯躺平了”

(我这么励志,没想到也有今天)

导致这种状况重要原因~心态

似乎没有更远目标了

课程和平面优化业务稳步推进

其他工作都不想做

抖音不想更新、公众号不想更新...

28岁的设计师(设计师的下半场)(4)

我自己反思

没有更高目标,安于现状

过分沉湎于舒适区

前几年,这种状态

我在老家一些老同学身上有发现

现在终于轮到自己了(终究没逃过)

28岁的设计师(设计师的下半场)(5)

有朋友肯定会说:

享受岁月静好

不是挺好的吗

工作不是人生全部,回归生活

这句话没毛病

但如果你的人生巅峰就在40岁停滞了

以躺平的方式面对人生下半场

总觉得伤感

毕竟人生只走完了1/3

后半程还这么长~想想都倒吸一口冷空气

尤其现在的设计能力,自认为是最好阶段

28岁的设计师(设计师的下半场)(6)

最近开始在尝试挣扎和反抗

寻求一些精神上的刺激

比如开辟了小红书,看看另一个世界

会员课增加了打卡和大咖平面抄绘环节

试着让平静的工作增加一些趣味和挑战

当然还在尝试阶段

希望这个阶段早日度过,爬坑中

《第四个阶段/职业倦怠期》

直到现在,我依然热爱现在的事业

但六年前不是这样的

这个坑很要命

2016年,事业进入倦怠期

工作事项只是按部就班进行

很像流水线里扭螺丝的工人

手艺开始停滞和重复,热情更是衰减

工作没有带给我任何成就感和乐趣

这个以往文章有写过(设计管理)

工作没动力,在34岁的时候

这个信号很糟糕

要知道,这应该是“躺赢的年纪”

(没躺赢的一批,早早的被拍在沙滩上了)

当时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极端

跳出了原先的流水线

直接自由职业了(不上班了)

尽管有点任性,但是至少解开了心结

找到了真正热爱的事业

28岁的设计师(设计师的下半场)(7)

当时希望的状态是

“想要成就感和认同感”

客观说,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条件

我出走,可以做自媒体,可以做课程

可以做平面优化业务,可选择余地很多

(这一步,也算深思熟虑)

很多人一旦离开,就失业了

避免误导大家,所以必须正能量一回

28岁的设计师(设计师的下半场)(8)

按照现在心态

还有一种路径也是可以选择

工作中不断发现和挖掘自我价值

(我当时的心结是,还是想做设计,所以挣扎)

假设工作中确实找不到成就感或价值感怎么办?

开辟第二职业或许是另一种思路

当然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主业投入精力还是要多些

大部分人的生存,主业还是起关键作用的

第二职业只是爱好和调剂

《第三个阶段 /成熟期的阵痛》

个人觉得设计师最值得拼命的几年

应该是从业前五年

五年时间,基本都能走向成熟

技术能力都不是问题了

但是设计师的差异化这时候面临大的挑战

如果将每个人理解成

“独立设计师品牌”

你给自己设想的口号应该是什么?

你与众不同的地方又是什么?

这一步很重要

直接影响未来你的走向和发展前景

这一段我在以往文章有写过

曾经我在SLD的时候,最大困境就是

我觉得我很优秀

但依然普通,跟同事一样

说好听些,优点都一样

说难听点,都是能力相同的设计师

然后这段自我找寻的时间就长了

我大概从业11年之后

才开始理清自己的优点

我擅长大数据分析,擅长总结

热爱一件事,可以废寝忘食的坚持

(比如平面优化)

针对这两项特点

也促成我第四阶段有勇气跳脱出流水线的勇气

然后将这两项特点

“发挥到极致”

28岁的设计师(设计师的下半场)(9)

从业5年之后

要开始真正认识自己

前五年可能只是认识行业

如果没有认清自己

可能真的就平平淡淡就过去了

从业越久,可选择的机会会越小

尤其设计师行业

28岁的设计师(设计师的下半场)(10)

《第二个阶段 /成长期的害怕》

众所周知,咱们这个行业门槛确实不太高

从助理到设计师,大部分从业2年就可以了

(如果做不到,可能不大适合这个行业

/大型工装类除外)

也有一些人,默默无闻干了3~5年的助理

为什么呢?

助理的工作内容相对简单

主动思考的能力要求较低

只要做重复性简单的体力劳动就行了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

很容易习惯舒适区

但如果这个舒适区从业一两年就来了

那就危险了

(我是16年之后的当下才不幸遇见)

如果助理阶段就享受舒适区

提前躺平,是不是很危险?

举我自己的例子

我工作第一年

SU场景模型、施工图、手绘、PS其实都还不错

助理工作算是做得顺风顺水了

但是一遇到做方案,尤其要开始布平面了

就很害怕,因为真不会

越害怕就越不敢尝试

结果,就困在那里,停滞了

28岁的设计师(设计师的下半场)(11)

最后我是怎么突破的呢?

2008年底在ABBS里发帖讨论平面优化

积累将近一年之后

然后面试通过方案测试去了SLD

新人阶段,一定要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一穷二白的时候,你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第一个阶段 /摸索期的迷茫》

这个阶段大部分设计师都很熟悉

简单说“两道坎”

第一道坎/很多人坚持不到半年就转行了

这类很多,学校学的时候没觉得不喜欢

甚至开始憧憬美好的大师指点江山似的生活

工作之后发现

就是跑工地、画图、搬砖、被业主鄙视...

大师梦一旦破碎

心态不好,很容易就转行了

第二道坎/具体的就业方向

在学校学习阶段

室内设计的范畴很广

酒店、餐饮、办公室、样板房、私宅等等诸多门类

工作之后就要细分了

稍不留神走错分类,可能就改行了

有朋友肯定会说

室内设计都是相通的

很多公司啥都做

对,这类公司大多做不好

优秀的设计公司都是有专攻项

就算是CCD,也是做酒店见长

之后才开始辐射房地产等其他业务板块

人家有支柱领域,扩展也是向下兼容

国内做得好的

客观说,业态都是有细分的

28岁的设计师(设计师的下半场)(12)

回到“迷茫”两个字

如果找到合适的细分行业

同时还是优秀的平台

迷茫期很快就会消散

但假如找不到,就会不断碰壁频繁跳槽

长久积累不到真正专业能力然后黯然离场

当然也可以浑浑噩噩行业沉浮

或者花更多时间成本,几年之后再找到

28岁的设计师(设计师的下半场)(13)

这段经历以往文章也有分享

第一年换了很多公司

但是庆幸自己一直走的是纯设计这条线

自己内敛的性格

尤其不爱与人打交道的脾气

确实非常适合纯设计

一门心思研究设计就行

不用太考虑人情世故,心无旁骛

当然也经过大半年的找寻

慢慢确定了房地产设计这个细分项

(样板房、售楼处)

28岁的设计师(设计师的下半场)(14)

五个阶段的坑

希望能够给到你一些帮助

文字太长,就这样结束吧

有收获的朋友

麻烦底部点赞收藏和分享

28岁的设计师(设计师的下半场)(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