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上面这段话的一般解释是:元是众善的首长,亨是嘉美的会合,利是事物得体而中和,贞是事物的根本。君子应效法于此足以治理人,嘉美会合足以合乎礼,裁成事物足以合乎义,能贞正固足以成就事业。君子能行此四德,所以说:乾、元、亨、利、贞。
但是我认为那只是某些人理解的字面意思,并不是《易经》中想要表达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易经》中所表达的是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字面之义,那么《易经》是不可能传承几千年。很显然,我们并没有了解其真正表达的意义。
元者,即是我们开始时的起心动念所思所想,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就是初心。就是在一开始第一想法是如何想的,要特别注意。《楞严经》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就是要我们特别注意自己一开始的起心动念这个因地,否则结果就会大相经庭。在未起心动念之前,心为混沌一团,善恶未分,在一动之后,那么善恶就已经开始出现。元者,即为动的开始,它是一切善的开始,也是一切恶的开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必须谨慎对待自己的起心动念,必须关注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这是善恶的根本。元者,善之长就是强调要以善心善行为首,而不以恶为始。佛教有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非只讲我们的行动,更重要的是指出我们开始的起心动念。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以元以善作为考量的开始。《易经》第一强调的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要关注我们的起心动念,因为它就像一颗种子,受善的影响就会长出善良的果实,受恶的景响就会长邪恶的果实。正如《金刚经》“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要保护好我们最开始的那个善念。
亨者为通,通达圆融,周游六虚而不居,万事万物都因通畅而美。通者就是事物不堵塞,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循环有序而动,通达顺畅从而尽显各个季节之美,如止以春,或止以秋而不动不通,那事物就停止向前,就走向了死亡。通就是事物向前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就是要告诉我们在面对任何事情时,不要用静止的思想去看待它们,需要用运动变化发展对待之、分析之、思考之、研究之、分辨之,用运动变化发展眼观看待世界,即现在的辩证法的宇宙观,而非形而上学的宇宙观。
利者,使万物各得其所欲。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要明白对方需求是什么,我们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吗?还能让他们有什么其它的收益吗?先贤不讲要自己获利,而是讲要满足各方之利,唯有满足各方之利,自己的利则水到渠成。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把眼光放在外面,放在满足万事万物的需要上,而非只关注自己的需要。何故?因为只有满足了万事万物的需要,你才能创造价值。所以,在行动之前,要先思考如何让万物得利,让万物各得其所欲。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稻盛和夫就写了一本《利他的经营哲学》,就是应用利他在实际生活中取得成功最为典型的例子。
贞者,事之干。任何事都有主干与支,然而我们绝大部分人被外在眼花瞭乱的东西吸引,只关注外表的假象,不明白万事万物的主干——根本,抓住根本就可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大学》首章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先明白四件事情,它们分别是我们的起心动念的念头如何;其次,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观看世界;其三,利万物利众生,让万物众生各得其所欲;最后,抓住事物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