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石川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又是一年春节到,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大街小巷悬挂起红灯笼,人们置办大包小包的年货,游子也纷纷踏上归程。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团圆则是春节最重要的主题。作家冯骥才认为,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团圆是春节的第一主题,也是春节最重要的情怀。虽然团圆也是其他一些节日的主题,比如中秋节和元宵节,但由于春节还标志着生命消长,对团圆的需求变得分外深切。

春节优秀句子(春节魅力越发生辉)(1)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过年之际,齐聚一堂,确实是最暖心的人生快事。特别是在城市化飞速推进、人口流动越来越快的今天,团圆变得格外“奢侈”。回家过年,是世人最朴素的情感诉求。

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为何极富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节日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情感,“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追求汇聚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的基因,更增强了民族文化的亲和力与凝聚感。”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春节的情感基因无疑最为明显。

每到春节,我们总能看到文化下乡等活动。对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来说,确实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接地气的艺术作品,以及体现审美需求的文化“年货”。而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要想增强年味,就要把一些传统习俗重新拾起来。应该承认,很多传统习俗在乡村保存得较为完整,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每个庄严仪式中。虽经风吹雨打、岁月洗礼,但一些习俗并未断流,更未消失。

那些浸润着年代感的习俗,总能在不经意间撞击我们的心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1月19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村寨广场上,热闹的佤族春节民俗活动吸引了的目光。《佤寨欢歌》歌声嘹亮,村民们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喜气洋洋。按照当地习俗,拿起鼓棒,敲响三声木鼓,祝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海升平,并向乡亲们致以新春祝福。

三声木鼓动人心,敲出的是殷殷祝愿,敲响的是欢声笑语,同样也敲中了当地的习俗。木鼓,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乐器和报警器具,更是佤族的象征。当地民众认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试想,这样的习俗怎会绝迹?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但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渴盼,对风调雨顺的向往,则是高度一致的。更重要的是,每逢春节,国人对家国更具认同感,热切拥抱传统习俗。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而自豪。

由此可见,欢度春节具有多重意义。一是在与亲人团聚中享受团圆的幸福;二是在一个个仪式中加深对传统习俗的理解;三是在对传统习俗的“温故”中增添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春节是新的开始,预示着新的希望,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愿我们尽情感受文化的魅力,传递习俗的力量,一起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王石川)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