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早已深入每个幼教人的内心,大家普遍认为,抓住游戏这根线就坚守了正确的教育理念这固然没问题,但审视实践就会发现,游戏要符合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并非易事游戏场地设计、游戏材料投放、游戏时间安排,都考验着管理者及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其中的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寻找答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不需要材料的专注力游戏?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不需要材料的专注力游戏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早已深入每个幼教人的内心,大家普遍认为,抓住游戏这根线就坚守了正确的教育理念。这固然没问题,但审视实践就会发现,游戏要符合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并非易事。游戏场地设计、游戏材料投放、游戏时间安排,都考验着管理者及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其中的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问题一:园长设计的游戏场地离孩子的需要有多远
第一次接触安吉游戏是10年前,当时感到很惊喜,孩子个个都是游戏小能手。回园后,我们对一万平方米的户外场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打造了一个富有童趣的童年院子,草地娃娃家、小豆豆木工坊……孩子们别提多兴奋了。但不可否认,里面有很多教师安排的游戏。
2018年,接手现在的幼儿园后,我坚信能把农村充满童趣、野趣的游戏带到这里。我绞尽脑汁,将海洋特色融入幼儿园,打造了生动有趣的“九里游戏小镇”。2500平方米的室外场地愣是建了13个游戏区,且每个区都以海洋动物命名。一开园,家长、孩子眼前一亮,也给了幼儿园很高的评价。但兴奋之余,我们发现,新鲜感过后问题接踵而来,孩子开始周而复始地重复昨天的游戏……
我们决定让孩子参与到游戏场地的设计中来。我们成立儿童议事会,将游戏主角请进教研现场,倾听孩子的声音。有孩子说“沙池太小了,小朋友太多了”,有孩子说“美工区的钉线画我们一般都不玩”……
孩子有了发言权,教师有了参与权,园长在综合的基础上使用决策权,游戏区的革命开始了。
创设开放空间。经过对园所整体环境的评估,我们取消场地间的隔断,做到区域之间没有遮挡,室内室外没有边界。同时,打破场地功能限制,实现空间互动,取消玛丽鱼手工坊、小鲤鱼跳龙门等有限定的区域名称,以材料收纳种类分区,如涂鸦区、积木区等,避免因区域功能命名限制游戏内容和形式。
拓展场地。我们开发一切可利用的空间,比如在后院闲置的角落增设沙水区,经协商把属于社区的公共区域改造成一米菜园。部分区域孩子游戏时会受场地面积制约,就要在综合规划中进行调整。如孩子反映沙池小,我们就将水池取消,把原有沙池扩大;化繁为简,把涂鸦区的钉线画板、毛绒球板等孩子不感兴趣的墙面去除,整合成玻璃涂鸦墙;建构区删减材料,保留同一类型不同规格的积木,便于深度探究。
打造立体区域。有层次、立体的游戏空间能增强游戏的趣味性与挑战性。我们将幼儿园的后院山坡区域进行改造,加高山坡、挖低沟壑,创设高低不同的体验空间,让孩子在山坡、沟壑、平地、墙面的互动中,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获得不同体验。
问题二:教师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孩子需要的吗
开园前,为迎接孩子的到来,教师就创设的游戏区进行研讨,分组投放材料,在别的幼儿园看到的材料我们也全部提供。慢慢地,很多孩子玩起了游戏,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在交通区投放的交警制服、加油站、快递点等,孩子会习惯性穿上相应的衣服,不知所措地来来去去。和孩子对话时发现,他们并没有进入游戏的世界。“九里游戏小镇”设置了小镇总服务台,孩子可以担任小镇长、小技工、小警察,他们领着各自的任务在小镇活动,但并没有实质性地开展工作。教师投放的材料一年甚至两年都没有变化……
为此,我们决定开放处理游戏材料。首先,开放性投放材料。幼儿园游戏材料来自幼儿园自购、家长收集和教师优化。幼儿园层面,材料投放遵循低结构为主、自然生态、探索空间无限、种类丰富的原则,如积木、梯子、垫子等;家长主要收集生活类材料,如锅碗瓢盆、纱巾、松果等;教师通过“三个一”优化材料,即每季度区域负责人进行一次材料整理,每月组织孩子进行一次游戏材料大讨论,每周组织班级教师进行一次材料增减。
其次,开放性使用材料。我们充分赋权,让孩子成为游戏设计者。游戏材料使用空间不受限制,室内室外不受限制。例如,幼儿园后院的大锅是孩子的最爱,他们会将木工坊的工具运过来进行柴火的加工,也可以骑小车去一米菜园采摘蔬菜,既开阔了思维,又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
最后,开放性收纳材料。我们遵循“就近收纳,可及可得”原则,材料摆放的地点要让幼儿看得到、找得到、拿得到、放得回。游戏材料按需要分区、分类摆放,标记清晰。游戏防护装备齐全,每个孩子配备游戏桶,既能收纳水壶、汗巾、水鞋,又可当作休息的小凳子,让孩子能自由游戏、自我保护。
问题三:“园长妈妈,游戏玩不完怎么办?”
有一次,我路过建构区,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搭建家乡的“幸福门”,一个孩子跑过来说:“园长妈妈,游戏玩不完怎么办?”原来这已是他们第三天重新搭建了。那天我们给了孩子“特权”:可以多玩一会儿,完成作品。我马上组织教师讨论:怎样最大限度保证孩子们的游戏时间?我们的策略是,最大程度放手,最小程度介入。
时间灵活弹性。充足的游戏时间能保证游戏更深入。经过多次研讨,我们重新规划一日生活时间,调整三餐两点为三餐一点,优化过渡环节,合并晨间接待和早操,为幼儿游戏腾出更多时间,每天保证1.5小时的游戏时间。采用“1 1 1”游戏模式,即1刻钟游戏准备、1小时游戏体验、1刻钟游戏分享。同时,为保证游戏的完整性,教师可适当延长和改动游戏时间,使之富有弹性。
调整轮换频率。为保障孩子探究的连续性和深度,我们遵循班级定区和混龄游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孩子的游戏兴趣,确定每个区域的轮换时间在2—4周不等,每周五为混龄游戏日。混龄游戏满足了孩子的兴趣,在大带小的过程中促进了孩子分工、合作、协商、交往、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但在游戏中,也不时能听到“不能这样,太危险了”“这个咱们可以这样做”。还有些教师过度放手,甚至游离于幼儿游戏之外。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让教师记录孩子,教研团队记录教师,通过视频、照片让教师发现问题。
遵循开放的游戏理念和自主游戏精神,遵守最大程度放手、最小程度介入的原则,教师和孩子一起制定《幼儿园游戏公约》,真正把自主的权利还给孩子。通过体验式教研,教师变换身份,从孩子的视角感受游戏的魅力,感受他们的游戏体验及情感,挖掘和发挥游戏对孩子的价值。
(作者:刘丽娟,系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威海湾九里幼儿园园长)
来源: 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