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八年级 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说明:1.答卷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空格内。
2.答题可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按各题要求答在试卷上,不能用铅笔或红笔。考生必须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积累运用(30分)
1.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选四)
①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⑤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①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借“雁”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塞外夕照蓬飞图。
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燕”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西湖早春莺歌图。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藏,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xún mì( )藏身的地方。
(2)看见满院láng jí(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3)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yī sī bù gǒu( )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
(4)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 wú xiāo xī( )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诗词绝对没有颓唐消极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总是以磅礴的激情、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催人奋发向上。
B.早在公元前一千三百五十年,玻璃制造业已十分发达。
C.电影《战狼2》预告片中的部分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
D.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党 史不仅要记住党 史知识。而是要从党 的历史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实践的力量。(“而是”要改为“而且”)
B.我国冰雪资源分布不均,冰雪运动曾长期存在竞技水平不高、群众参与面不广、产业基础薄弱。(“薄弱”后面加“等问题”)
C.能否进一步加大对脱贫人口就业帮扶的政策扶持力度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前加“一个”)
D.疫情防控之所以要求落实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是因为隔离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之一的原因。(删除“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广东省近零碳排放社区一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社区福兴新村”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评选的“2021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福兴新村近零碳项目为小榄镇乃至中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绿色社区方面,福兴新村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英居民家庭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达21.5%,社区闲置用地绿化改造达90%,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00吨,垃圾分类参与率达71%。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建立了“共享图书阁”“旧物格仔铺”“厨余堆肥点”“雨水回收系统”等。截至目前,智能垃圾回收机注册率达70%,每月垃圾平均投放量近400公斤,每户减量15%,可回收物达10吨,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盘活社区废旧资源。
(选自《中山日报》2021年9月29日)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重点,坚持走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今天,倡导的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已然深入人心,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选自《南方日报》2021年8月25日)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6.其中学正在准备就“倡导低碳生活”开展宣传活动,请你结合上述两则材料,为本次活动拟写两条宣传标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中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7.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仆去月谢病/答谢中中书 B.梅溪之西/任意东西
C.孤峰限日/有时觅日 D.仁智所乐/仁在其中矣
9.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既 素 重 幽 居 遂 葺 宇 其 上 幸 富 菊 花 偏 饶 竹 实
10.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甲】【乙】两篇选文在写景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
①每年春天和秋天,人类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遮天蔽日而又神秘莫测的旅客——候鸟。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往返迁徙的独特习性。全世界9000多种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鸟都是候鸟,每年迁徙的候鸟数量可达100亿只以上。
②经过长期监测,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印度、西亚——东非、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美洲、密西西比——美洲和太平洋——美洲。这些迁徙路线就如一条条“高速公路”,任由鸟儿们飞来飞去,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③在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硫磺鹀是美国东部随处可见的一种鸣禽,每年秋季,它们都会飞行3800千米,到达越冬地——墨西哥南部、巴拿马等地。让人惊奇的是,它们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 35°以内的北方天空,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们的路标,其卓越的导航本领让科学家惊叹不已。白颊林莺,从加拿大迁往南美洲时需要面对飞行路线的选择:如果沿着美国海岸南下,经墨西哥、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就会减少死亡的可能,但路途遥远。然而,这些小鸟的选择是直接勇敢地飞越大西洋,并有规律地停留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某些岛屿上休息。另外,白颊林莺还会选择好的天气和合适的风向,以使旅途更舒适,真是有勇有谋。
④对候鸟来说,迁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乐趣。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飞过大洋、翻越高山、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遭遇天敌,还有被人类捕食的危险……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首先飞越英吉利海峡,穿过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跨过地中海,途经撒哈拉沙漠,再抗击热带风暴的袭击,抵达刚果的雨林,最后到达南非。经过超过10000千米、长达4个月的旅程,只有大约一半的成年个体能够存活下来。这是多么悲壮的旅程啊!
(选自《百科知识》之《候鸟的迁徙》)
【材料三】
①我们常听到的解释是因为气温低,鸟儿受不住寒冷才不得不飞往温暖的赤道地区。但这个解释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为了解释鸟儿的迁徙活动,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假说,但都存在各自的理论漏洞。例如,有的科学家认为鸟类起源于南方,被分裂的大陆带去了北方所以要飞回来。有的科学家认为,鸟类起源于高纬度地区,然后被冰川逼到了南方,冰川退去后为了重返北方才养成了迁徙的习性。候鸟迁徙并不是“游子回乡”,而是出于自己的本能。
②前几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WAlice Boyle 和Courtney Conway两位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释,为研究鸟类迁徙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他们认为,鸟类迁徙的原因是——饿,说的专业点叫“季节性的食物缺乏”。他们研究发现,鸟类之所以迁徙,并不是因为它们受不了低温,而是当气温降低时,一些地区会出现食物短缺的现象,逼得生活在这里的鸟向温度高、食物多的地区迁徙。
③影响生存的不只有食物这一个因素。赤道地区虽然四季都很温暖,食物不缺,但天敌多,竞争压力也大。当北方回暖后,北方的食物多起来,而天敌和竞争者少,所以鸟儿又会飞回来了。
(选自《蝌蚪五线谱》之《候鸟迁徙:谁说是场想飞就飞的“旅行”?》)
【材料四】
①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春天已经降临,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②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春秋时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地,清明就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了。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清明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③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二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却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凝聚力。
④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意味着家庭兴旺。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⑤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提升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⑥祭祖:清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逝者,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节上坟时,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⑦踏青: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体育活动的习俗。远足踏青中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蹴鞠等。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放风筝可以放走秽气。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⑧扫墓祭祖主要是追寻先人,寄托哀思,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欢快踏青。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什么力量连结在一起的呢?古时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祭祖之余,便兴致勃勃地郊游宴饮。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归”为“生”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⑨……
⑩哀与乐看似难以融合,但清明节作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实现了两者的并存,这正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因此,对于清明节这样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节日,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清清明节的各个内涵。如果这一节日能促使人们以实际行动去热爱生命,就会打消很多人对“我们的节日”的质疑,也能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候鸟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往返迁徙,在全世界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是候鸟。
B.“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中的“主要”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C.材料二第④段举出家燕从英国迁徙到南非的例子,具体地说明候鸟在迁徙途中要遭遇许多困难。
D.材料三中,科学地分析了候鸟的迁徙是出于自己的本能,是因为受不了低温和饥饿。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清明节起源于冬季将过去,春天已降临,气温渐升高,适合于春耕春种的时节。
B.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已消失的古代上巳节也有关。
C.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来因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为节日。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上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下列对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了清明的节日特点。
B.清明节的民俗活动是插柳,中国人喜欢在清明节把柳枝插在门楣上或头上,是因为对旺盛生命力的向往和祈求。
C.清明祭祖并郊游宴饮,始于唐代;宋元时,清明游春饮宴之风更盛。如今游宴活动更丰富的清明节,已经很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D.人们清明节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牵线,任其远飞,是为了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与尊重。
(4)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材料四”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的古道
唐高翔
①“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想到杜牧这首《山行》古诗,就想到家乡那从村口通向远方的古道。我的家乡在零陵僻远山村大山脚下,层层梯田散落在白云缭绕的半山腰间,山下不整齐的屋舍被掩映在竹林桃李之中,有一种特有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恬然和宁静。
②记得儿时家乡的古道蜿蜒曲折、歪歪斜斜,从村口通向白云深处。人们通过古道到山上打柴,到岭上割草,到坡山放牛,到半山腰里的田里种植庄稼。村民通过古道到外面买进生产、生活的日常用品,孩子们通过古道到外面求学,去寻求知识和梦想。村里大男人们通过古道走上广西、走云南到远方看外面世界的广阔、美好。
③家乡的古道是青石板铺成,从村口沿着山坡一路匍匐蜿蜒而上,它穿过竹林、跨过石桥、迈过溪涧、再通过山坳一路伸向远方!家乡的古道一路有小溪潺潺,有白云轻绕,有紫蔓藤萝,有蛙声蝉号。
④春天,桃花盛开,李花绽放,梨花带雨,东风一吹,花瓣落在古道上,落英缤纷,红的、白的。行走在幽幽的古道,弥漫着淡淡清香,让你进入“沾衣欲湿杏花雨,春面不寒杨柳风”的美丽意境。
⑤儿时我们倒骑着黄牛在古道上行走,春天,桃花、李花、梨花在风的吹拂下,那片片花瓣不时飘落在衣襟和牛背上,是那样芬芳,是那样惬意。竹林中、树木上,鸟儿婉转着歌喉。大人们或扛着犁铧到田里耕田,或持着镰刀到山坡上割草,薄雾轻烟。既有“空山不见人,唯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感觉,又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境。
⑥家乡古道青石板光滑平整,是我们儿时快乐的天堂。夏日,大人们在田里割禾,我们儿时小伙伴就坐在古道的石板上玩泥巴、发“转转”,在无忧无虑中度过那美好的时光;我们有时在古道石板上用泥巴垒个“小池”,把本田里的鱼虾放进池子里;我们有时从古道边扯些藤萝紫蔓编一个草帽戴在头上,遮夏日的炎炎太阳。古道给我们童年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
⑦秋日,家乡的古道高远、深邃,不再是白云缭绕。这时,古道周边村里的梨叶、李叶、桃叶,山上的枫叶黄了,秋风一吹,叶子随风起舞,纷纷落下的叶子如金色的蝴蝶铺在古道上,古道更是诗意流淌。
⑧记得家乡的古道是那样长、那样远,修得那样坚实,那样美好,每一块石板铺得那样平整,每一沟壑架了那四四方方的石桥。修这古道的石板有多少?我不知道。修这古道花出多少时间?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前人们为了自己,更为了后代儿孙,他们为修好这古道一定付出无数的血水、泪水、汗水,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劳作。
⑨家乡的古道是先人们____________的见证!
⑩透过家乡的古道,我仿佛看见,先人们在炎炎的夏日,于大山深处挥动着铁锤,汗水、血水把手掌浸泡:我好像看到寒冷的冬日,先人们呼着号子,抬着那巨大的青石板在为古道架桥。
⑪家乡的古道曾留下过多少人的脚印,家乡的古道见证着多少冷月风高。时光流矢,岁月无痕。家乡的古道因新修公路,有许多被湮没在新路之下,剩下的因人们少走,也早被掩映在荆棘乱草丛中,古道的青石板长了厚厚的苔藓,古道显得寂寞潦倒。
⑫如今我离开家乡,生活在城市,每天走的是水泥大道。水泥大道是平坦宽敞,但总想着家乡古道的意境,总想再回去走走家乡的古道。
(选自“中国散文网”2022年2月1日,有删改)
13.请结合全文,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时间 |
事与物 |
古道特点 |
春 |
古道上繁花盛开 |
① |
夏 |
古道上孩童玩耍 |
② |
秋 |
古道上铺满落叶 |
③ |
而今 |
古道上长满苔藓 |
④ |
14.(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为第⑦段划线句作批注。
(2)请在第⑨段空格处补写恰当的词语,并简要说明理由。
15.文章多处引用了古诗句子,清简要分析其作用。
16.作者为什么会“总想着家乡古道的意境”?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7.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静》中说:“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的风味。”是的,凡人小事中有许多温情的细节,名家言行中有许多智慧的启迪,世上胜景中有许多旖旎的风光……都可在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中领略其味。
请以“领略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信息(人名、校名等)。
参考答案:
1. 虽乘奔御风 黄鹤一去不复返 岂不罹凝寒 馨香盈怀袖 绿杨阴里白沙堤 老骥伏枥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2. 寻觅 狼藉 一丝不苟 杳无消息
3.C
4.C
5.福兴新村积极探索低碳之路,在绿色社区建设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6.(1)“节”尽所“能”,低碳生活;(2)低碳生活,绿建未来
7.(1)交相、交互、相交、互相(2)消散(3)确实、实在、的确(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8.C 9.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10.(1)巍蛾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11.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12.(1)D
(2)C
(3)C
(4)传统的清明节既有追念先人的哀思,又有踏青、祈福的快乐。中华民族视亲人之死为“归”间不是绝对对立。“归”为“生”的延长和补充,人们在清明节追思故人、祈求美好生活,这正是体现了我们民族乐天知命的性格和特点。
13.示例:①芬芳惬意(幽静美丽)②快乐无忧③高远诗意④寂寞潦倒 14.(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纷纷落下的叶子比作金色的蝴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天树叶落下之后家乡古道景色优美和富有诗意的特点。
(2)勤劳艰辛联系上下文,上文实写古道长远整齐,下文虚写先人们修建古道的汗水血水,可以看出先人们是勤劳艰辛的。 15.①增添文章的文采。②文中引用的古诗所描写的情境与作者家乡的古道类似,易于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③给文章营造了一种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④表现出作者对家乡古道景色的喜爱与怀念。 16.①家乡的古道承载着我童年的美好记忆。②家乡的古道四季环境秀丽,诗意流淌。③家乡的古道承载着是先人们对后代儿孙的爱。④家乡的古道是祖祖辈辈勤劳汗水的见证。⑤家乡的古道是村里文明传播之道,家乡的古道也是人们追寻梦想之道。
17.例文:
领略师之美
清风拂过,阳光洒下,鸟儿欢唱着,花儿开放着……可是,在我的世界中狂风大作,鸟儿四散飞去,百花凋败,就连最后一缕阳光也被乌云吞没。有水滴滴落在我的掌心:“这是什么?雨水吗?”几声响雷轰隆,几阵狂风呼呼,几滴雨水啪嗒,“嗯,是雨水吧……”但是舌尖微触,“嘁,咸的,是泪么。”
“这语文考的什么成绩?”“你这答的什么呀?”“还想要零花钱,门儿都没有!”……不是听着,只不过昨天晚上我就已受尽呵斥,流干了泪泉,双眼红肿之余,又何必在乎这几滴泪水呢?“呵。”这是在自嘲吗?“唉……”还是在感伤呢?
平日语文老师都是面上带着笑来给我们上课的。这次全班都考的不错,她的笑容果然更加灿烂些。“都不错吗?”我暗自呢喃道:“都不错罢。”同学们个个面上也都是带笑的,他们的名字后面都跟着美好的数字呢。终于到我了,不过我的名字后面跟着的数字是——“九十四。”不等我记起那个数字,语文老师便抢先脱口而出。我取卷子时,低头站着等待被骂的狗血淋头,而语文老师却只是温柔的看着我,让我下去。“好温柔啊,像阳光一样。”我想着。
每位成绩好的同学与成绩差的同学都有奖励,象征着鼓励与希望,而我也在其中。老师亲切地对我说:“每一朵花都会开花的,只不过有的花花期早,有的花花期晚罢了。这一次没有考好的同学,下一次一定要努力,不要辜负老师对你们的期望。”我站在讲台上,双手紧紧攒着卷子,眼中热泪盈眶:“嗯!”我暗自答应着。
如若我是花儿,我要结出硕大的果实;如果我是风筝,我要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如若我是小树苗,我要一个枝繁叶茂的未来!老师,你的温柔让我领略到了师之美好。遇见你,就是遇见光,我亲爱的语文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