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豆腐泡

盈鉴

张选民留在小姑家的记忆(张选民我和豆腐泡)(1)

所谓的豆腐泡,就是把磨好、过滤、点好了的豆腐,不去上包控水,而是拿着豆腐脑来泡馍也就行了。而这个“馍”,一定要是烙好的薄锅盔,切成是三角形的样子,再由吃豆腐泡的人,自己去瓣成瓶盖般大小,交给了师傅。由他先是用锅里的热老浆,给冒上几次,“哗哗!哗哗!”的老浆水上下翻飞着,很是展示了“功夫”,再去把豆腐脑,用他手里的小瓢,舀些子盖在这馍上几层,最后,再手脚麻利的舀上些调料水、辣椒油、芝麻等,最具特色的是最后给表面放上去些香椿,一碗的豆腐泡,还就做好了。

至于这吃法。一般是拿着勺子,从那边上慢慢地舀着吃,不能乱搅一气,那样会破坏了美感,也搅乱了豆腐泡的灵魂。而这馨香走串的豆腐泡,还就红、白、褐相间着,刺激我们的味蕾,吃一口,就口齿留香,再配以大蒜,是辛辣刺激,直通口鼻了。时不时再喝上一口他们的老浆,淡黄清亮,犹如啤酒,但又没了浓浓的啤酒花,犹如面汤,又没了寡口的烂锅水味,就淡淡着爽口,也寡寡着激口。但就有人喝不惯了,总是在说“这是过去农村人喂牛的!”,是咋也不去喝了一口,而我是喜欢着了,这老浆,不但是豆腐泡的“晴雨表”,它的寡淡、酸味程度,还就决定着今天要泡馍的豆腐,做得是否成功了,并且它是润滑解渴,清解胃热,即润肠,也解暑着了,我每次都要把这老浆,带去了几千里路,是喝一路,品一路了。

这豆腐泡“特色”鲜明,只在渭南的临渭区有了,还真是应验了那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这发源、成长、普及于渭南的豆腐泡,还就“脆弱认生”着,离开了渭南这片热土,它还真是“无法生存”了,二十多年前,我是在渭南的华州区(原称华县)出差,没啥吃的,去吃过一回华县的豆腐泡了,苦涩寡淡,难以下咽了,我只是简单的吃了一点,再也不去吃了。后来的我,走遍了渭南的十个县、市,还都没再发现了这种渭南的“豆腐泡”。

渭南的豆腐泡,最早好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熟悉的就是在原来铁路东边了,就是大概现在西二路的地方,有一个身材稍高,有些发胖的老头,在那里摆着摊,没有桌子,只是放了几个小圆凳,让食客们去坐了。因为我每次是上班要路过这里,就看见那个摆摊的王姓老头,油光满面,没几根头发的头上,还都整齐地往后背着,而食客们,是以老头居多,人多了就往着铁路边上去坐,因为那时的这条铁路,已是不太用着了,很久很久都没了火车经过,我也只是看见他大大的“豆腐泡”几个字,从没有去吃过,因为我还不知道它是个啥玩意呢!

慢慢的,这家豆腐泡还就越做越大了,也盖起了棚子,就把食客们引了进去,还是早上早早地开张,不少的老头、老太太还就赶早了,慢慢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我就越发的好奇了“这是个啥美味呢?咋这么多的人去吃呢?”。直到两千年之后,我才是慢慢地尝试着吃他家的豆腐泡了,哎嗨!还别说,这豆腐泡,还就香辣走窜,盈口冲鼻着,既有了麦香,也有了辣香,更有香椿那“春天”般的味道。而他们家,也是在沉积了几年之后,在新开的西二路上又开张了,这时的老板,已是换成了他女子,名字还叫着“老王豆腐泡”,直至后来,我们科室的人,每周都要去吃了几次她家的豆腐泡,并且还跑着几乎是尝遍了渭南城区所有的豆腐泡,但经过我的比较,最后还是钟情着这家“老王豆腐泡”,几乎是每周我都去,这个老板好像是也认下了我,每次只要是我去,都还很是热情。

再后来,我慢慢的不想跑了,就在我们居住的跟前,去寻找着这样的豆腐泡。开始的时候,我们这条路的北头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也开了一家“老杨豆腐泡”,我也是第一时间的去捧场了,这个眼大、热情的老板,还就兢兢业业的做着豆腐泡,但开始的时候,我总是感到他家的豆腐泡,有些子味道淡了,豆腐也做得过分“细腻”了,吃起来不那么的“粗狂”缠口,而老浆味道,我也感觉不太对劲,只是这两口子,人热情,看我爱喝了老浆,就每次的拿着大碗,给我舀了一大碗,我也就“忍受”着他的不到位,而他也是在慢慢的改进着,我也是时不时的去吃上一回,他依然是那么的热情。

很多年过去了,他的手艺是在不断地提高着,是越来越合着我的口味了,而这时我们院子对面,也来了一家的豆腐泡,我就图近着去吃过几回,但总是感到少了点什么,要么是豆腐做得不地道?要么是服务态度过于“城市化”了?因为每次吃豆腐泡以前,她都是要我们先买了单,再去给你舀豆腐了,并且是这老浆,还得是自己去倒了,很小、很小的碗,好像是怕人们喝多了一样,我也就慢慢的“讨厌”了她家,虽是很近,我又爱吃,但我是很少的去吃了。

近几年,豆腐泡也是在不断地被“创新”着。不知是啥时候起,人们突然就把个锅块馍,给烤热了或是烤焦些子了,再去把香椿给夹了进去吃,而老板只需舀上一碗的豆腐脑,调好了也就行了,这种“创新”的吃法,还就因为着这焦香酥脆的锅块,馨香走窜的香椿,吸引了不少的人,但我还是不理解着“这样能好吃了?这不把豆腐泡给吃走样了吗?”,豆腐泡就是吃着豆腐和馍混合的味道,外软内干,吃着馋口,即有了香椿的走窜,也有了麦香的充盈,更有了辣香的刺激,再有这淡淡的调料味,是几味杂陈,上下通串,不但是饱腹感极强,而且是口齿留香,回味无穷了,而这种“创新”的吃法,咋能如了人意?但,即然是存在着了,也说明是有人喜欢了,喜欢就是合理吧!

雨过天晴,趁着夏季久违的凉爽,我又奔着豆腐泡而去,望着店家端上座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泡,我是“鼓腹而歌”,奴乜着嘴,我愿足矣!

张选民留在小姑家的记忆(张选民我和豆腐泡)(2)

作者简介:盈鉴 原名张选民 陕西蓝田人 渭南某校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