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和孔子(王皇义也说感恩)(1)

也说“感恩”

◎王皇义

(作者曾任团政委、军分区政委)

这些年,社会对“感恩”的呼声似乎多了起来,加上一些人对“感恩节”这个洋节的追崇,便有专家学者提出设立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了。其实,“感恩”这个理念并不是舶来品,在中国古已有之。

《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中记载:“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唐代陈润《阙题》诗曰:“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鲁迅曾说:“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在中国人的血脉里,就流淌着“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基因。反之,“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从古至今都是被人们唾弃的丑行。

说到感恩,首先要弄清何为“恩”。我以为,就是外部对你(养育、成长、家庭、事业等方面)的无偿付出、帮助和奉献。何为“感恩”,就是人对外部给予自身的恩惠表示感激。从心理学角度讲,应该是人因为意识到外部的恩惠,由感谢的意愿所生成的心理活动或现实行为。

如果认同以上认识,我们就应该为自己生命的存在、成长而学会感恩,感谢父母、家庭、生活、社会给予自己的一切。这样自己才能有一个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心理状态。反之,就可能出现与感恩相悖的消极人生观和心理状态,似乎谁都欠你的,而走向不断向外部索取的意识和行为取向。

黄石公和孔子(王皇义也说感恩)(2)

怎么感恩?我曾主张将感恩分为三个阶段或层次来认识、体验、实践。

知恩。就是要意识到外部对自己所有的恩惠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必须承认、认可,也就是说:人要回答好“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的问题,常怀感恩之心,而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漠然置之,或者认为就是外部的理所当然。外部的理所当然不假,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同样需要付出与回报的轮回,否则人类怎么能生生不息!所以,知是前提,明白了,确立了,才能谈其他。

记恩。知恩之后就要记恩,不能忘恩。可别提起来有印象,放下去就遗忘;遇事想起来,事过忘掉了;忙时想不起,想起没机会了。如对父母,都知孝顺,为何古人早有“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感慨呢!忘恩总会有千百条理由来敷衍、推脱,可记恩、感恩会让你顶天立地。

报恩。知恩是意识,记恩是前提,但最重要的是实际行动——报恩。“感恩”喊得震天响,“感恩节”过得再热闹,也只是一种表象,更重要的是行动上的报恩。“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行动了,习惯了,知恩、记恩、报恩融为一体的风气形成了,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感恩”实践,也是人类文明史所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

我曾将自己的一点人生感悟多次表述,并将手迹印在拙作中:

黄石公和孔子(王皇义也说感恩)(3)

作者手迹

人哪,自来到世上,就受着亲人、友人、师长、社会、自然资源的养育之恩,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实际上就步入了报恩之路。这条报恩之路看似漫长,实则短暂,也就几十年光景。如果把养育之恩和报恩之果相比,前者多于后者,便可称为“愧”,若后者多于前者就叫做“值”。我觉得有了“值”,这一生才“值得”。假如实在达不到“值得”,做到二者相当,也勉强说得过去。至于“愧”,当尽量避免。

黄石公和孔子(王皇义也说感恩)(4)

战友、书法家庞宗世看到后挥就“无愧”二字。

知恩图报,感恩永远在路上,我们才能无愧人生。

2022年3月27日于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