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少年时代(乾隆皇帝的春之宫殿)(1)

北京的春天到了。

故宫的春天也到了。

但其实,故宫里春一直在。

因为,乾隆皇帝曾建了一座“春之宫殿”。

春满颐和轩,乾隆帝心中最美的地方

宁寿宫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所建造的“太上皇宫”。在恢复太上皇宫原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乐寿堂和颐和轩里充满了春天。

乾隆皇帝的少年时代(乾隆皇帝的春之宫殿)(2)

乐寿堂、颐和轩位置示意图

乐寿堂明间二层上悬挂的匾曰“与和气游”,联曰:“座右图书娱画景,庭前松竹霭春风。”庭前的松竹沐浴在春风里,乾隆帝在乐寿堂里与和气神游,仿佛能听到春天的脚步声。

乾隆皇帝的少年时代(乾隆皇帝的春之宫殿)(3)

乐寿堂明间

穿过乐寿堂,进入颐和轩,跃入眼帘的是明间大匾“太和充满”,联曰:“景欣孚甲含胎际,春在人心物性间。”颐和轩大门内对联曰:“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后厦挂匾曰“导和养素”,联曰:“静延佳日春常盎,茂对祥风景总宜。”

乾隆皇帝的少年时代(乾隆皇帝的春之宫殿)(4)

颐和轩明间

在颐和轩里连续出现三副带“春”字的对联,难怪这里太和充满,春光荡漾,祥风拂面,佳日静延。“孚甲”,指种子分裂发芽,新的生命开始孕育了。“物性间”即通过春天种子的发芽生长之物性的启发,新的希望,生命的力量充满我的心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常在我心中”。从乾隆帝的对联中,可以感受到这儿是春天常驻的地方。

春天在哪里,哪里就是最美的地方。春天在颐和轩里,所以这个地方是乾隆帝心中最美的地方。

乾隆皇帝的少年时代(乾隆皇帝的春之宫殿)(5)

颐和轩外景

为什么这两座宫殿都与“春”有关系呢?

首先,二者的殿名含义深远。“乐寿”出自《论语》:“仁者乐山,仁者寿。”乾隆帝《题乐寿堂》诗亦称:“乐寿由来寓智仁,取名别有意焉循。”但这只是表面之义,深层的意思是春即仁也。万物的萌生,生命的出现,是从春天开始的,故对联中有“孚甲”“胎际”“昭苏”等词。春天就是体仁,就是种子的发芽,故《易传》说:“春木,仁也。”乾隆帝诗曰:“四序春为首,一心长体仁。”“书屋长春到处如,长春之义可言诸。元为善长功生物,人以仁名语启予。”“元为善长”出自《周易·乾卦》:“元者,善之长也。”天有四德是元、亨、利、贞,对应春、夏、秋、冬。“元”是创始,能生育万物,是天的仁德,是天的善性,所以“元”就是仁,仁是首要的善。乾隆帝称名长春书屋是因为仁名启发了他。四季以春为首,善以元为长,故春即元,元即仁,所以乐寿堂含有春的意思。当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充满了仁,即太和时,春就在我们的心中。

乾隆皇帝的少年时代(乾隆皇帝的春之宫殿)(6)

颐和轩匾额

“颐和”出自《周易》颐卦,“养正则吉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天地养育万物没有私心,圣人要学习天地养育万物的正道,充满仁心。所以颐和轩含有仁之义,即春之义。故而乐寿堂、颐和轩所悬挂的对联中含有“春”字。

乾隆帝曾写了二十首《生春诗》,并把诗题写于《京城春生图》上,他提出了20个“何处生春早”的疑问,然后自问自答,说春生斗柄中,春生积雪中,春生书福中,春生春贴中,春生仙木中,春生三素中,春生祈谷中,春生元夕中……他希望整个宇宙都充满春天即和气充满,则“思齐千万寿,筹满海山丛”,有了春就会长寿。乐寿堂和颐和轩中的带“春”字对联正是基于此而出现的。

乾隆皇帝的少年时代(乾隆皇帝的春之宫殿)(7)

清 徐扬 京师生春诗意图轴

点击查看高清全图

颐和轩成为春之宫殿,为何要这样呢?

颐和轩里的龟背纹

充满了春,就会长寿,因为春即仁,仁者长寿。故乾隆在颐和轩挂如此多的带“春”字的对联,目的是为了追求长寿。那么,用什么来象征长寿呢?

乾隆皇帝的少年时代(乾隆皇帝的春之宫殿)(8)

颐和轩东西板墙槛窗

紫檀雕龟背纹嵌黄杨梅花夹纱隔断

我们发现颐和轩东西板墙的槛窗和南北厅的隔断装饰为紫檀雕龟背纹嵌黄杨梅花夹纱,仿佛整个宫殿被龟背纹所包围。后厦即北厅悬挂的“导和养素”匾和“静延佳日春常盎,茂对祥风景总宜”对联漆底亦雕饰为花心龟背纹,上面的字由螺钿镶嵌而成,每个字由无数的龟背纹螺钿片拼成。

乾隆皇帝的少年时代(乾隆皇帝的春之宫殿)(9)

颐和轩后厦

档案记载这副匾联是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挂上的:“(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员外郎四德、库掌五德、福庆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御笔宣纸‘导和养素’匾文一张,御笔宣纸字对本文一副,俱系宁寿宫颐和轩殿内。传旨:着发往苏州交舒文照本文随意漆做匾一面、对一副送来,钦此。于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员外郎四德、库掌福庆将苏州送到漆匾一面、对一副持进交太监如意呈进交原处安挂讫。”乾隆帝明确指出匾联要遵循文本之意制作,也就是说匾联上的龟背纹与建筑装修上的龟背纹是统一的,是按照他所理解的长寿之意来设计的。

乾隆皇帝的少年时代(乾隆皇帝的春之宫殿)(10)

颐和轩后厦对联上的由龟背纹螺钿片组成的“盎”字

颐和轩大量装饰龟背纹,我们进一步查找线索,发现这与颐和轩殿名出自颐卦有关。颐卦卦辞有“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句,故而乾隆帝想到了用龟背纹来象征长寿。《周易注疏》注曰:“朵颐者,嚼也。以阳处下而为动始,不能令物由已养动而求养者也,夫安身莫若不竞修已,莫若自保守道,则福至。”朵颐,指下巴嚼食而颤动,颐卦卦象以初九处下而为动,故曰朵颐。疏曰:“灵龟谓神灵龟兆,以喻己之明德也。”灵龟是大自然的杰作,是生命长寿的象征,同时也比喻自己的正大光明之德,宫殿之春的设计就是为了引出这只灵龟。

灵龟又称大龟,古人以龟腹甲占卜,认为龟历久知远,活得越长越有灵应。龟长得大说明活得时间长,故以大龟为灵龟。爻辞“舍尔灵龟,观我朵颐”的意思是由于自己的灵龟坐卧静养不吃食,而舍弃了它,与此同时看着别人大口朵颐而馋涎欲滴。为何要舍弃灵龟?上天生物,是为了让其长寿,延续生命,因此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与天俱来的灵龟即本性;由于灵龟静止不食,而愚昧的人看见别人大口朵颐而起贪婪之心,故而舍弃之。这里乾隆帝反用其意,指应保持灵龟的颐养之道即清心寡欲,也就是人的本性。灵龟活得长,是因为灵龟善于颐养,因此要保持灵龟的颐养之道,这样才能增长寿命。他对灵龟的理解不是停留在表面长寿上,而是要学习灵龟的颐养之道即无欲的本性。

乾隆皇帝的少年时代(乾隆皇帝的春之宫殿)(11)

《颐和轩》挂匾

悬挂在颐和轩大门内的金漆雕龙乾隆帝御制诗《颐和轩》挂匾上的诗曰:“即渐菟裘构,居图豫立那。此时仍尽瘁,他日拟颐和。奢愿谁能息,高年彼任磨。虽然期廿岁,驹隙度羲娥。”菟裘,出自《春秋左传正义》卷四《隐公传十一年》:“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后世称士大夫告老退隐之处为“菟裘”。豫立,出自《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构筑菟裘之所,要早做打算。“他日拟颐和”,乾隆帝称颐和轩才是他将来归隐颐养的地方,在此颐养,目的就是要学习灵龟的颐养之道。

一轮明月照耀下的灵龟空间

颐和轩明间由紫檀雕龟背纹嵌黄杨梅花夹纱隔断分为南北二厅,北厅空间小,《钦定日下旧闻考》记:“后厦额曰‘导和养素’,联曰:‘静延佳日春常盎,茂对祥风景总宜。’……颐和轩后门额二:一曰‘引清风’,一曰‘挹明月’,门内为景祺阁。”后厦即北厅,上悬挂“导和养素”匾,两侧柱子上悬挂对联,工字廊中月亮门南北两侧分别悬挂“挹明月”和“引清风”两块匾。

乾隆皇帝的少年时代(乾隆皇帝的春之宫殿)(12)

“挹明月”匾和“引清风”匾

在检视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张颐和轩北厅的老照片,其原状与《钦定日下旧闻考》所记完全吻合。北厅安装有地平,地平上置宝座。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来,在北厅的这个小空间里,乾隆帝做了一个类似明间的宝座间。由于此处空间有限,地平做得很小,仅够摆下一张宝座,以便能无防碍地从旁边通过到达工字廊。

乾隆皇帝的少年时代(乾隆皇帝的春之宫殿)(13)

颐和轩北厅老照片

宝座背靠龟背纹隔断,上方是“导和养素”匾,左右对联是:“静延佳日春常盎,茂对祥风景总宜。”匾联上的文字由龟背纹螺钿片拼接组成,对面是一座月亮门,如同明月照耀下的灵龟空间。导和即“与和气游”和“太和充满”,把乐寿堂和颐和轩所追求的和气引导到了这里;养素,出自嵇康《幽愤诗》:“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即顺其自然,返朴归真,像灵龟那样安静而守朴,这正是灵龟的颐养之道,即做一个仁者,没有贪婪之心。

只有这样,心中才会充满春天。

本文作者:王子林 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馆员

摄影/ 张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