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一书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文化源头之一。其中周是指的周代,而易则是变化的意思。作为群经之首,《周易》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种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其思维模式是一个儒、道互补的新型世界观,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共同特征,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人的智慧。并且《周易》经过历代文学家的改革创新,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实用。

从古至今读周易最厉害的人(周易为何被称为群经之首)(1)

中华文明中自古就有源远流长的变革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支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连续不断的发展。《周易》中包含了中国古人丰富的变革思维,它主张世界本质上是不断变化的,人必须通晓世界的变化,才能认识世界;人不仅要认识这个变化的世界,还要推动变化的过程,成就这个世界的变化。人必须与世界的变化相配合,形成自觉的变化观,才能更深地理解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即上古伏羲,中古文王,近古孔子,历经三千多年,《周易》是中国也是世界写作时间最长的书,是炎黄祖先、中华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虽然已过去了几千年,但《周易》一书蕴含的深刻哲理,依然值得我们现代人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学习。为了更好的认识此书,了解古人深远的智慧,哲学诗画今天特意整理和摘选了此篇,赶紧来品读进入吧。

1,谁创立了阴阳八卦?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伏羲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

伏羲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八卦。传说在伏羲生活的远古年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终于豁然开朗,创立了八卦。

从古至今读周易最厉害的人(周易为何被称为群经之首)(2)

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早在17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用范创立“中国学院”,研究八卦,并根据八卦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发明了二进位记数和当地欧洲先进的计算机。八卦中包含的“二进法”,现在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公元1984年,一位欧洲科学家在谈到八卦的易理被现代广泛应用时,叹为“至为可惊”。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之处,至今还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

2,是谁推演了六十四卦?

伏羲创作了八卦,这一点好像没有争议。但是,又是谁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呢?关于这一点,在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成了一桩没有确切答案的公案。

《史记》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意思是说,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的是周文王。但这里有两点疑问:一、惜墨如金的太史公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了一个“盖”字,看来他自己也不能确定这件事情,仅是推测而已。二、“文王拘而演《周易》”,是否就意味着他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这种推测也很难成立。据此,很多人对文王演六十卦的事实表示了怀疑。有的认为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卦的正是伏羲本人。早在司马迁之前,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要略》中就说:“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根据这个说法,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卦的其实是伏羲本人,而不是文王。后来,东汉的郑玄提出了神农氏重卦的观点,东晋的孙盛提出了夏禹重卦的观点。这些人虽然在具体观点上存在分歧,但他们一致相信:夏之《连山》、殷之《归藏》都已经是六十四卦的形式了。因此,这个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的人,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至少不能晚于三代,但肯定不是周文王。

从古至今读周易最厉害的人(周易为何被称为群经之首)(3)

3,为什么说“易更三圣”?“三圣”分别指谁?

秦、汉以后,儒家学者一致认定,伏羲氏画出了先天八卦图。周文王总结出《周易》,把八卦具体成了六十四卦。孔子则写易传,评论周易,注解周易,并且把周易上升到了学问的地步,发扬易学精义。所以,后人有“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大传”一说。

由于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所以又有“易更三圣”之说。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又将文王的思想发扬扩充,着了“爻辞”。可是,三圣之中却不提周公。这是为什么呢?据汉儒的解说,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

由伏羲画八卦开始,经过文王、周公、孔子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学术思想的系统。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语,严格地说,应该是对《周易》一书而言。

从古至今读周易最厉害的人(周易为何被称为群经之首)(4)

4,孔子和《易》有什么不解之缘?

儒家与《周易》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周易》说起。可以说,儒学建构不仅受到了《易经》中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阴阳相交的运动变法的启发。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也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

孔子对《易经》的重视,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看来,孔子是在五十岁以后(有人说,孔子学《易》在六十八岁)才开始痴迷《周易》的,可谓相见恨晚。正如孔子所说的,如果能在五十岁的时候学《易》,自己在人格修炼上还能再上一层楼。《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些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表明:孔子曾对《易》做过精深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