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早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东坡传和苏轼传(与君世世为兄弟)(1)

苏轼的这首词是文学批评家公认的写得最好的中秋词。

公元1076年中秋节,皓月当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外放多年的苏东坡,想起六年都不曾相见的弟弟子由,思念之情愈加深切,大醉中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林语堂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和词。

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常常感动于苏轼和苏辙真挚而深厚的兄弟情义。

01 诗词中的兄弟情

四川眉州的眉山小镇素以杰出的文学家“三苏”而闻名。

父亲苏洵,两个儿子,长子苏轼,子子瞻,号东坡;次子苏辙,子子由。父子三人占据了唐宋八大家三席之地,号称“三苏”。

东坡六岁入私塾求学,他那颗聪明绝顶的小头脑很快受到老师的青睐,十岁时在诗文上已经初露头角。

在父母亲的教导下,苏辙也与兄长一起熟读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二人在家读书时,不但是同学,也是良师益友。

东坡在一首诗里写道: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子由在兄长的墓志铭上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在东坡二十岁那年,兄弟两一同进京赶考,两人都以优等得中。特别是东坡,在三百八十八名考生中名列第二。

其实,东坡本应名列榜首,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对苏轼应试的那篇文章的内容和风格都极为赞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所写,为避嫌,把本应列为榜首的文章改为第二名。

1061年,25岁的苏东坡出任凤翔判官,凤翔即今天的陕西宝鸡市,兄弟两人生平第一次分别。自此,他们在官场浮沉,聚少离多。

但是几十年间,他们兄弟之间的诗词唱和从未间断。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任职之处达十多处,自称八州督。但是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弟弟寄信赠诗,苏轼的作品中,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戏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这些写给子由的诗句,今天读来,仍让人感慨万千。

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而何谓有境界?“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如是说。

苏东坡与弟弟子由之间的真挚的兄弟情义成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正是真情流露才孕育了千古流传的作品。

苏东坡传和苏轼传(与君世世为兄弟)(2)

02 仕途中的兄弟情

苏轼与子由的政治观点一致,仕途轨迹也几乎一致,他们都是彼此政治上的坚定支持者。

兄弟两一同考中进士,一同为父母丁忧。

熙宁年间,因为反抗王安石的新党,同时被外放。

乌台诗案后,又一同被贬。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兄弟两再度被重用,子由还一度官至副宰相。

绍圣元年(1094),新党执政后,兄弟同贬南方。

苏轼兄弟外貌性格皆迥异,东坡英俊挺拔、结实健壮,性格豪放,不吐不快;子由则身材较高而消瘦,性格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子由经常忠言规劝兄长,使东坡颇为受益。

苏轼与弟弟同为反对王安石的旧党骨干,对于哥哥苏轼在乌台诗案的遭遇,子由说“东坡何罪,只因名太高”,并提出愿免自己官职,为兄赎罪,最后被贬为监筠州酒监。

苏轼出狱以后,子由用手捂住他的嘴,以示三缄其口。

虽然东坡知道弟弟的忠言有道理,无奈他“如蝇在食,吐之方快”的个性决定了他无法按弟弟的规劝去做。

苏东坡传和苏轼传(与君世世为兄弟)(3)

03 生活中的兄弟情

东坡与子由,不仅仅是文学上的知音、持相同政见者,在生活上也是相互安慰的知己。兄弟之情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一起生活在四川眉山老家,两兄弟年龄仅相隔3岁,正是最好的玩伴。兄弟两常常一起去村里赶集,一起在菜园掘土,一起窥探鸟巢,在一起共度的琐碎而美好的童年少年生活为兄弟俩奠定了牢固的感情基础。

如果说,苏轼为子由奉献了诗文,子由则堪称兄长最坚实的后盾和避难所,给予兄长无条件的支持和安慰。

1061年,苏轼兄弟分别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和商州军事通官,而父亲则在京为官。为了照顾在京城的父亲,子由辞官不就。

东坡出发至凤翔就任时,子由将兄嫂一家一直送至京城四十里外的郑州。东坡在郑州西门外,遥望在雪地上骑瘦马而返的弟弟,直到再也望不见,才又启程前进。

这是他与弟弟第一次分别,他写下了寄给弟弟的第一首诗:

登高回望坡陇隔,唯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寒月。

......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表达了渴望与弟弟一起早日退官,兄弟团聚,对床而眠,共听潇湘夜雨的愿望。

苏东坡传和苏轼传(与君世世为兄弟)(4)

在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时,子由也受到了牵连,子由不但对兄长没有怨言,生活本就不富裕的他,还毅然将哥哥的家眷接到自己家中帮着照顾。

而子由的3子7女,大多都是东坡帮助婚配的。

有人觉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实在不像描写兄弟情,更像描写情侣、夫妻之间的感情。

确实,苏轼兄弟有时候真像情侣一般,巴不得天天在一起。

东坡兄弟分别时,总是难舍难分。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记录了一次兄弟间的分别。

一次中秋聚会后,兄弟相别,子由把兄长一直送到八十里外的阜阳,在阜阳又一同过了半个多月,终于还是到了分手的时候。在东坡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

公元1097年,农历5月11日,兄弟二人相遇于广西藤州,子由送兄长出海,6月11日诀别于海滨。这是苏氏兄弟的最后一次面别。

公元1101年,东坡病逝于常州,死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与弟弟见上最后一面,只能求“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了。

04 兄弟情深 近古罕见

《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轼兄弟,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光彩熠熠的千古文章,其兄弟手足情深,更为世间难得。

东坡不幸,一生颠沛流离;东坡又何其有幸,得与子由为兄弟,此一世人间真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