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1)

书评《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

文/陆一

说到张爱玲,你第一个会想到什么?

著名的女作家?夺目、张扬、好胜的性格?她与胡兰成那没有结果的爱情?

有人说,张爱玲活得很悲哀,她小时候缺少父母的疼爱,因此更容易寂寞,更容易轻信爱情,因此不管胡兰成的汉奸身份,不在意胡兰成三心二意,陷入对他深深的爱恋之中。

但也有人说,张爱玲的高级,是很多人不懂的自信。

人们总喜欢关注他人的不幸,仿佛可以从别人的不幸中体会到自己是幸运的。

因为,很多人对张爱玲的了解,停留在她那不幸的童年、压抑的青春期、虐恋以及客死他乡的贫苦中。

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2)

插图: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可是,若她的人生如此苍白,又怎么可能写出那么多惊世的作品。

在很多人不知道的背后,在被文字和作品掩盖的背后,是张爱玲的高级。

她的人生很高级,因为她懂得取悦自己。

第一、酷爱美食,舌尖上的张爱玲

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是粉蒸肉。

在高傲孤绝的性格背后,张爱玲有着极为接地气的一面,她很喜欢吃,喜欢美食,喜欢一切甜的、粘的、软的食物,比如桂花糕、合肥丸子、粘粘转,天津的松子糖和云片糕以及臭豆腐干。

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中张爱玲写道:“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吃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

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3)

她描述自己跑出去买豆干的情景:“听见门口卖臭豆腐干得过来了,便抓起一只碗来,登登奔下六层楼梯,跟踪前往,在远远的一条街上访到了臭豆腐干担子的下落,买到了之后,再乘电梯上来。似乎有些可笑。”

她甚至会羡慕上海牛肉庄里工作的伙计,觉得在那里做个收银员也很不错,因为那“白外套的伙计们个个都是红润肥胖,笑嘻嘻的,一只脚踏着板凳,立着看小报。他们的茄子特别大,他们的洋葱特别稥,他们的猪特别的该杀。”

人一日三餐离不开吃,吃得好,吃得舒心,才会有真正的好心情。

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让生活变得更加精致,才算是好好取悦自己。

从张爱玲的文字中,能看出她对吃的热诚,在散文里,天津鸭舌小萝卜汤中的鸭舌也变得极有灵性:“咬住头根上的一只小扁骨头,往外一抽抽出来,像极鞋拔……汤里的鸭舌头淡白色,非常清腴嫩滑。”

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4)

甚至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她将女人与食物放在一起:“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那么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

能将美食和人生融合得如此精巧的人,女性中非她莫属。

汪曾祺也喜欢写吃,但张爱玲笔下的食物,却多了女性视角中特有的雅致和精巧,就像她那精巧的生活。

第二、时尚摩登设计师张爱玲

虽然在写作上大展拳脚,但张爱玲的第一笔稿费却来自漫画。

《童言无忌》中张爱玲回忆:“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我母亲怪我不把那张钞票留着做个纪念,可是我不像她那么富于情感。对于我,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

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5)

其实,张爱玲对口红的偏爱,源于她对母亲的向往。

在张爱玲印象中,母亲是美丽的,总是打扮得体,光彩夺目。她很希望自己也能成为母亲一样的人,而口红是最直接的化妆品。

对口红的关注,也让她笔下的人物常常与口红有关,不是暗喻人物性格,便是揭示人物财力。比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薇龙第一次见姑母,看到她“嘴唇上一抹紫黑色的胭脂,是这一季巴黎新拟的’桑子红’。”

巴黎新品,贵妇人值得拥有,就像如今新闻中提到某阔太太提着时装周刚刚展示过的皮包一样的效果。

不仅对口红,张爱玲对时尚有着自己的认识。

因为会画画,她为随笔散文集《流言》配上自画像封面,《张看》里也有她的亲手绘图,她更是与好友一起开办了服装店,参与服装设计。

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6)

1934年,张爱玲的英文小说《中国人的生活与时尚》出版,其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不能想象在过去的300年里,属于女人的时尚荡然无存。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每天都穿着一成不变的衣服,但她们却并没有因此感到不安。”

张爱玲最大的设计天分,除了在自己身上展示,更多的是出现在她的作品中。

她书中那些女子,穿着都很讲究,她的小说堪称“民国服饰穿搭指南”。

她笔下的女子多爱穿旗袍,因为她喜欢旗袍,《色 戒》中女主角的旗袍便有27套,从年少到读书。

追求美,是每一个人的本能,但能像张爱玲这样处处留意细节,对女子服饰的描述精细到一个扣子的形状,只能说明她是真的对服装设计很感兴趣。

也愿意让这样的美取悦自己的眼睛和内心。

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7)

​第三、生活要有仪式感

张爱玲不仅追求外表上的美,更追求一种美的生活。

她喜欢鲜艳的颜色,因为看起来活泼快乐,她喜欢有仪式感的生活,因为那样能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到自己过得很好。

与张爱玲一同位列“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潘柳黛曾经回忆起一件往事:

“有一次我和苏青打电话和她约好,到她赫德路的公寓去看她,见她穿一件柠檬黄袒胸裸臂的晚礼服,浑身香气袭人,手镯项链,满头珠翠,使人一望而知她是在盛装打扮中。我和苏青不禁为之一怔,问她是不是要上街?她说:“不是上街,是等朋友到家里来吃茶。”当时苏青与我的衣饰都很随便,相形之下,觉得很窘,怕她有什么重要客人要来……”

没想到,正当两人尴尬时,张爱玲慢条斯理却理所当然地说:“我的朋友已经来了,就是你们俩呀!”

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张爱玲生活的仪式感)(8)

明明是很要好的朋友,张爱玲却盛装打扮。

这样注重仪式感的她,不由得让人想起网上流传很广的话:“认真打扮的时,出门遇不到熟人,连狗都遇不到,不梳头不化妆,出门扔个垃圾就能遇见男神。”

因此,无论何时,都应该让自己美美的。

张爱玲便是如此,她时刻让自己处在一种美的享受中,既取悦了自己,也将自己的好心情传递给其他人。

取悦自己,是女人对自己最好的保养。

它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明媚,也更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无论是美食、美物、美景、美人,一切都可以很美。

只要你我心中住着美,便是世间最美的女子。

做个高级的女人,不一定才华横溢,但只要学会取悦自己,你一样可以变得很有趣,也能让你的人生变得趣味横生起来。

#张爱玲#​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