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准在葫芦丝演奏中是非常重要的。器乐演奏有三个要素:一个是音准,一个是节奏,一个是旋律。音准是这三大要素之首,是最重要的。音准是体现音乐美的基本条件,是展示演奏效果的重要保障。在葫芦丝的演奏中,尤其是初学者,经常会遇到音准问题,我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乐器本身的问题。有的乐器虽然本身的音阶关系是比较好的,但是跟伴奏一配合,比伴奏高或者比伴奏低,大家听着非常不舒服,这就是整体的音准出现了偏差。

另一种情况,是个别的音不准,尤其是筒音“5”最明显。有的筒音“5”明显偏高,或明显偏低。还有的中音“4”不准,或者低音“7”不准。

还有的是上把位和下把位的音阶关系不对,上把位偏低,下把位偏高,或者相反。

也有的低音“3”(在演奏中经常用到的咕音),偏高或偏低,甚至有的声音太暗,不明亮,吹出这个音来好像是空拍一样。

再有就是主音管和副音管的音不一致。比如主管吹“3”,副管也发“3”的声音,这两个音同时出现的时候,如果一致,出一个声音;如果两个音不一致,出现两个声音,颤抖的特别明显就不好听了。

第二方面,是受气温和湿度的影响。北方冬季气温低,家里有暖气,原来音准挺好,但是拿到外面一吹,由于气温低很多,整体的音就会低下来。南方也有这种情况,天冷家里没有暖气,开始吹音就不准,一个曲子吹到一半以后,葫芦丝的温度升上来了,逐渐地音准就好一些了。这说明受气温的影响。湿度同样对葫芦丝的音准和音色有影响。云南一年四季温差不大,山林环境比较湿润,葫芦丝的音高和音色变化不大,但拿到北方演奏就会感到有明显的变化,甚至干燥的空气有时会使葫芦和竹管开裂。

葫芦丝怎么避免尾音咕音(如何解决葫芦丝音准问题)(1)

第三方面,是演奏者本身音准把握的不太好,更多的出现在初学者身上。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吹奏时用力过大或用力过小,初学者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用力过大,整体音都偏低,甚至吹“1”、“7”时出现沙音。或者吹“4”、“5”、“6”时吹不响了,这是用力过大的缘故。有的用力过小,吹每个音都出现咕音。音量过大、过小都会影响音准,尤其对筒音影响更明显。

有的人上麦演奏,一开始把耳机捂在耳朵上,听不见自己葫芦丝的声音了,或者听到的声音很小,他就用力吹,一用力音就偏低了。

二是初学者容易手指按不严音孔,把音吹虚了。我的口诀有这么几句:“指放平,勿高抬,孔按实,松则快”。“指放平”,手指要放平,用指肚按孔,指肚的面积大一些,能够把音孔按严实。“勿抬高”,手指不要抬的太高,手指抬的太高了回来时就找不到孔位了。“孔按实”,把音孔按严实了,但不要过于用力,过于用力就紧张了。“松则快”,就是要放松,放松了速度才能快。另外也有的人手指抬得又过低,阻碍了气息的通畅。一般运指离音孔 1 – 3公分就可以。

我还有一句口诀:“初学用指肚,提高加指尖”。初学的时候用指肚按音孔是为了按严,当你提高了,需要用指尖按半音,按半音用指肚就很难,就要用指尖。再者就是有的人演奏半音的指法掌握的不对,以为按半孔就是半音,结果按了半孔音还是不准。其实用指尖按半孔,不是正好半孔,有的需要按多半孔,有的需要按少半孔。我下面还要讲到。

另外,有个别的初学者在吹中音“3”时,不是将第一至第五个指孔全打开,而是按住了第四孔,这样“3”就变低了。上面讲的是音不准的三方面情况:一是乐器的问题;二是气温的影响;三是自己演奏中把握的问题。

鉴于以上情况,设想让每支葫芦丝都达到国际标准音高a1=440赫兹,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必须力争做到葫芦丝自身的音阶关系没有明显偏差,与伴奏光盘的音高一致,与伴奏乐器一致,在群体演奏中与其他葫芦丝音调一致,让人们听着和谐、悦耳,贴近乐曲风格和音律要求就可以了。

如何检查吹奏不准的问题,总结如下:

(1)检查乐器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即音高.音准是否准确,音色外观是否良好。

(2)检查在演奏时手指的开启,闭合是否到位符合要求。例如:关闭音孔时,要求手指按孔一定要用指肚将音孔按严,不能漏气,手指开启时,手指距音孔要有一定距离,不能太近,否则会影响音准。

(3)气息的运用控制是否良好。吹奏乐器时气息的运行应平稳.均衡,不可忽强忽弱。注意在吹奏高低音时气息强弱的高低控制,即在吹奏低音时,气息应强一些(筒音作“sol梭[5]”吹奏低音“mi咪[3]”时除外)。吹奏高音时,气息应相应减弱一些。

下面讲如何解决葫芦丝音准问题:

第一是乐器的选择。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乐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演奏葫芦丝,就需要有一支好的葫芦丝。王厚臣老师在讲座中说过:演奏好葫芦丝,第一要有好老师,第二要有好乐器,第三要有好教材。第一很重要,有了好老师,老师可以帮你选买乐器,编选教材。

乐器挑选有什么标准呢?有的人说一分钱一分货,要买就买最贵的,但最贵的可能贵在材质、工艺和外观上面。居于首位的标准仍然是音准。音准、音量、音色、发音的灵敏度,这是最重要的。最好是请老师或专业人员,有经验的,耳朵经过长期训练的,听音比较好的帮着去挑选。其次再考虑品牌、外观、材质、价格。可以带一两个音叉去听一听对比对比。请内行去帮你选,至少不会音准偏差太大。着重听哪些音呢?首先是筒音准不准,音阶关系对不对,中音“4、5、6”和低音“3”有没有一定的亮度,“7”是不是偏低了,“4”是不是偏高了,中音区是否沙哑,咕音是否太容易带出来。这些都是挑选乐器中需要注意的。

关于气温的影响。如果天冷,整个的音就偏低,怎么能够预热呢?有的人有经验:天冷,穿着棉衣服上网排麦,快到他演奏了,提前拿起葫芦丝,把主管正面六个音孔按住,把背面的第七音孔(上把位大拇指)打开,用它当吹孔往里面吹热气,给簧片供热。你的体温30多度,很快能使簧片预热。这样再吹筒音“5”就不会明显的偏高而其它音偏低了。前面的六个孔为什么要按住呢?不按住热气就跑掉了。这是个经验。

前几年王厚臣老师到天津讲座时,他带了好多伴奏光盘,比如他吹《灞柳情》,准备了四五个光盘,光盘上注明:《灞柳情》 1 、《灞柳情》 2 、《灞柳情》-1 、《灞柳情》-2 。这个“ 1”、“ 2”就是比他标准音偏高一点。室内温度高,他的葫芦丝音也就偏高了,因此,演奏时他用的伴奏也要高一点的,他用“ 1”、“ 2”。到很冷的地方去演奏,他就用“-1”、“-2”,这是经验。再有,在讲座时主要是讲话,很少连续吹葫芦丝,讲了半天,葫芦丝凉了,拿起葫芦丝一吹,音偏低了。他就用“-1”、“-2”放伴奏,正好。不然的话,大家会说:专家吹的音怎么都不准哪!会有误解。其实不是因为吹奏者,而是因为葫芦丝凉了,音不准了。

葫芦丝怎么避免尾音咕音(如何解决葫芦丝音准问题)(2)

怎样调整乐器的音准呢?

乐器可以通过挑选,买音准比较好的乐器,但是乐器买回来以后也会有变化,吹的时间长了音也在变。

打开簧片可以看到簧舌尖部有好多的污垢,变黑了,铜的亮度没有了,这就等于簧片加厚了,你再一吹,筒音就偏低了。

先说一说整体的音如何调它的高低:

在葫芦丝主管上面,离葫芦不远的部位有一个调音插口,把插口往下拧,调音插口出现一个明显的缝隙,主管往下走了,相当于整个音孔都往下走了,所有的音也就低下来了。这样调,整体的音能下降,但筒音变化不够明显,当你吹筒音的时候,还得想办法用气息来控制。

还有一个调音的地方:把主管从葫芦里拔出来,可以看到主管里面有个堵头,叫脑塞。需要整体音升高时,可以把脑塞用手指往里摁(向下按)一点,如果需要整体音降低,就把它往外(向上)拉出一点。方法是:把发音管卸下来,用一个筷子(或铅笔)往里面捅。让脑塞往外(向上)走一点,音就低了。有的葫芦丝在主管的下端有一个尾塞,使音色浑厚、园润些。如果习惯要音色明亮,也可以去掉尾塞。

簧片上的污垢怎么办?找一个铜片或很薄的硬片(如双面刀片),轻轻挑起簧片的舌头,听一听,如果是“扑扑”的声音说明它太厚了。把薄片夹到舌头下面,用个平头的小戗子把簧片上的污垢轻轻地往下戗一戗,把舌头边上的污垢轻轻刮一刮,就好一些了。注意尽量不要伤害簧片。但有时也需要刮簧片,刮簧片有什么作用呢?当你需要筒音变高的时候,你把簧片舌尖部刮的稍微薄一点,一边刮一边试,不能一下刮的太多了。刮了这里可以使筒音变高。如果刮簧片根部(舌头宽的部位)能使筒音变低。这是个简单的常识。

有时葫芦丝用着用着不响了,几天没吹拿出来一吹,不出声音了,什么原因啊?就是你平时吹完以后把葫芦丝放到盒子里很快把盒盖住了,水汽没有放出来,水汽再加上有一些灰尘一些污垢落在簧片上了,不但簧片的表面有,而且簧片的那个框边也有,簧片与簧框的那个缝隙塞住了,簧片不动了,就吹不响了。簧片要震动才能发声,簧片不震动了怎么办?你先用简单的方法,把所有的音孔按住,然后你一边吹一边吸,吹---吸,吹---吸,用点力量,反复几次,有可能簧片又恢复震动了,它就正常出声了。如果还不行,就把簧舌挑开清理。

再有就是低音“3”,这是个咕音,这个音也应该有一定的亮度,初学时怕出现咕音,实际上咕音也是一个很有用的音,将来讲到咕音的时候,至少有十几种吹奏方法。低音“3”是从主管背面下端的出音孔发出声音的,低音“3”偏低了怎么办?可以用刀子或小园锉将这个出音孔向上开大,如果这个音高了,想变低,就堵上半孔。

主管的其他音孔需要调高或调低,同样可以用挖孔和堵孔的办法。堵的时候可以用黄蜡,把黄蜡加松香熬出来。咱们没有这个东西,我就用吃过的口香糖,口香糖是粘的,用牙签挑一点抹在偏高的那个音孔的上半圆部位,口香糖粘手,你再粘点干面上去它就不粘手了。堵的时候可以稍微多一点,干了收缩以后它就好了。这是我用的一个简易方法。

葫芦丝怎么避免尾音咕音(如何解决葫芦丝音准问题)(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