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继忠是晋中青年晋剧团的花脸演员。颇受晋剧观众的喜爱。他1965年毕业于晋中地区戏曲学校,是著名晋剧花脸演员胡逢恩的得意学生。胡逢恩艺名窑头黑,是狮子黑乔国瑞的徒弟。他和著名晋剧演员程玉英、田秀英等同台演出多年,在晋中、吕梁一带很有影响。冯继忠嗓音亮、气息足,在落腔上继承了前辈艺人的“虎”劲,冯继忠的花脸腔有一种独特的抒情性。
1944年,冯继忠出生在汾阳县成子村一个普通农民家里。1959年,晋中地区筹建戏曲学校,老师们下乡招生。刚满15岁的冯继忠看见围观的乡亲有说有笑,好生奇怪,因为他个子不高,便从人缝里钻了进去,想看个究竟。说也巧,前去招生的王增福老师一眼便看中了这个虎头圆脑大脸盘的男孩,从头到脚仔细地观察起来。顿时热闹的场面立时变得鸦雀无声。王老师问他叫啥名字,多大年龄,家里几口人,在哪儿上学?继忠回答的口齿伶俐,嗓音脆亮。又问他愿不愿意唱戏?当时的继忠,对唱戏没有丝毫了解,但他脱口而出“愿意”。王老师便让他唱个歌儿。“社会主义好”只唱了一半,就被老师欣然制止,说:“行了,你跟我走吧!”谁知回到家一说,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竟把妈妈急坏了。只见她口吐白沫,晕厥过去,家里人乱做了一团,请了老中医又是扎针,又是切人中,才算省了人事。继忠的姥姥一个劲埋怨孩子,不该答应去唱戏、整天守在大门口,仿佛孩子会变成一只鸟远走高飞的。继忠慢慢才了解了母亲的心思,不是因为唱戏比别人低贱三分,而是老人家对“打戏、打戏,不打不成器”早有耳闻,怕孩子挨打受气,受不了那份罪。继忠却满怀信心说:只要自己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学习好的学生从来不会挨打,况且老师打两下也是恨铁不成钢,想让自己学点真本领,打两下又算得了什么?他希望妈妈放心。就这样,继忠终于说服了妈妈。王老师慧眼识良才,硬是住了一个月,才带着继忠和几个伙伴回到了学校。
继忠秋天入学,踢腿、跑圈、走台步,开始了他崭新的艺术生涯。冬天就给他排晋剧《打金枝》,他扮演了郭子仪。王增福艺名郭村黑,他便是冯继忠的启蒙老师。几个月过去了,一起来的同村伙伴陆续回家了,只有继忠不怕吃苦,不怕累,起早贪黑练功。想不到《打金枝》首场演出,就博得满堂彩,继忠激动得脸红、耳热、手也麻。心里想:王老师一定会表扬我吧!回到后台,谁知王老师不笑不恼,正色说道:“今晚演的还将就。你还差得远呢!要爱护嗓子,不要随便吃生冷;不要吃饱饭睡觉,饱吹饿唱么!少和女孩子接近。去吧!”只是悄悄抓给他一把炒玉茭豆。王老师的这一席吩咐,继忠至今铭记在心,并随时告诫自己。六年的学生生活,他刻苦练功,努力学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总是总分第一名,是品学兼优的共青团员。
王老师退休以后,胡逢恩老师又为他排演了《明公断》里的包拯,《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游西湖》中的贾似道。在现代戏《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南霸天,《朝阳沟》中饰老支书。在学校的实习演出中,人们徒步几十里都赶来看这台娃娃戏,冯继忠一出场,总能赢得人们热烈的掌声。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始终能头脑清醒,谨记老师的教诲,从不骄傲,尤其是为了爱护嗓子,不抽烟,不喝酒,不吃生冷。有一次在榆次黄彩公社演出,乡党委书记给了继忠一颗好大的梨,继忠把梨带回了学校,放在墙沿上,最后成了一个干梨墩,没敢吃下去。对一个未成年了孩子,这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得到呀!
冯继忠毕业以后,分配到晋中地区晋剧团当演员。他有幸和著名演员程玉英、程玲仙、张鸣琴、侯玉兰、郝鑫金等同台演出,使他有更多的学习和艺术实践的机会,并得到前辈们的悉心指点。因而在政治思想、艺术修养等诸方面日渐提高。
冯继忠在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座山雕;在《三下桃园》中扮演老队长;在《龙江颂》中扮演阿坚伯,都各有风彩。在晋剧《卧虎令》《明公断》、《十五贯》、《百岁挂帅》、《李陵碑)等剧目中都以优越的天赋条件,塑造了一个一个花脸角色,影响也越来越大。
晋剧《打金枝》是我省戏曲爱好者十分熟悉的传统戏,几乎是妇孺皆知。驸马郭暧,因为妻子升平公主未同他给父拜寿,遭到哥嫂戏嬉,回宫一怒打了公主。郭子仪不居功自傲,绑子上殿请罪。这里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唱段,冯继忠演唱的,韵味醇浓,还真有点狮子黑的味道,几乎是百听不厌。
在晋剧《李陵碑》里,冯继忠扮演了杨继业。《李陵碑》说的是宋朝,潘仁美奉旨挂帅抗辽,杨继业为先行。潘仁美公报私仇,不发援兵,致使杨继业草尽粮绝,被困至两狼山,杨继业宁死不降,碰死在李陵碑。表现了杨家忠君爱国的民族气节。在1982年全省中青年演员调演中,冯继忠以这个戏荣获演员一等奖。
晋剧《十五贯》也是广大听众熟悉的剧目。冯继忠扮演了周忱。周忱的戏虽然不多,但他官气十足,是当时官府政治腐败,贻误百姓的代表,和勇于为民请命,为民伸冤的况钟,形成鲜明的对比,冯继忠字字沉稳,演出了剧中的以大压小的官僚派头。较好地完成了这一艺术形象。
在晋剧《卧虎令》中,冯继忠扮演了董宣。《卧虎令》也叫《强项令》,说的是东汉光武帝时,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中年寡居,府中管家唐丹,依仗权势,草菅人命。洛阳县令董宣正月十五灯节观灯目睹现场,他秉公执法,惩办了这个恶奴。湖阳公主面奏皇上刘秀,要治罪董宣。董宣带棺木上殿,以死谏君。洛阳百姓抬着“德政匾”、“万民伞”在殿下准备收殓董宣的尸体,刘秀不得已,赦免了董宣。要让董宣为皇姐叩个头,圆圆面子。董宣不从。众臣无奈,强按董宣的头,不料董宣两臂踞地,昂首挺胸,就像一只老虎卧在地上。因而得名“卧虎令”。这个戏董宣的唱、念、作都比较吃重。不少剧团是须生演唱。冯继忠从剧情出发,在晋剧唱腔中,吸收了豫剧、秦腔等艺术成分,须生腔、花脸腔有机结合,增加了唱腔的抒情性,丰富了晋剧花脸唱腔,唱出了自己的特色。董宣原职三品北海相,只因刚直不阿,敢于为民伸冤,触怒皇族,被连降四级,贬为七品县令。如果是北海相,行腔上多用花脸腔的“虎”音,能表现人物的身份,使之威武、豪壮。而今是七品县令,这就产生行当和角色身份之间的矛盾。冯继忠经过仔细推敲,和音乐设计权清寿同志切磋,既不用传统花脸的“虎”音,又不能全用须生腔,而是两者兼有,使胸腔、脑腔等共鸣音很好结合起来,以表现特定情景中的特定人物,体现出董宣是个小小的县令,又不失将相气度,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第一场中,董宣率领众衙役观灯、正在兴头上,突然“冤枉”声打断他的思路,董宣蹲步左手提袍,右手打髯,直视前方,只见两俱女尸躺在血泊中,脱口:“吓!”一阵静场,起唱。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董宣唱道:“血淋淋两具尸体摆在当面,众父老跪在地嘶声喊冤,花灯节庆太平普天同庆,平地里起祸事所为哪般?”第一句起散板,先出神没出声,以神托声,以声传情,音调低沉,表现了情境凄惨,案情重大;第二句“喊冤”两字稍有点“虎”音,表达董宣的痛心和愤怒;第四句“所为哪般”四个字,拖腔由重变轻,全用鼻音,并渐渐压低,以神带声,思索着:凶手是谁?该怎样捉拿?表现了董宣虽有为民伸冤的愿望,但毕竟不是当年的北海相,自有他的苦衷。“虎”音和共鸣音的有机结合,比较好地缩短了花脸和七品县令这个小人物的距离。
第三场“惩暴”中,董宣面对唐丹的蔑视和百姓的怨声载道,“汉天子违律典养虎遗患”一句,起介板,节奏不变,音量有所控制,由弱到强再变弱,从音色上体现出董宣对皇帝庇护罪犯的不满,又表现出董宣对皇上的赤胆忠心,因而只是埋怨和忧虑,而不是责骂,把忧国忧民统一起来。第二句“唐丹贼仗圣威无法无天”,用七锤慢夹板,“唐丹贼”三个字,力度加强,“贼”字更加突出,“仗圣威”拖一拍,声调略低前三字,把气换足,“无法无天”四个字犹如山洪暴发,把满腔愤怒一泻而尽。“食民膏,为民官,何惧圣命如泰山,犯法就该依法办,不能执法枉为官”,用紧二流,句句如珠落玉盘,铮铮有声,斩钉截铁,唱出了董宣为民除害的决心和凛然正气。冯继忠用他的演唱艺术塑造了一个为民作主的清官形象。几年来,晋中青年晋剧团的《卧虎令》演出500余场,成为该团的看家戏。
在现代戏《退婚》中,冯继忠扮演了老亲翁。冯继忠虽是配角,但他在表演上狠下功夫。老亲翁上门为儿子退亲,并不是心甘情愿,是违心地完成儿子交给的任务。因而神情恍惚,言语无序,他下颌微微颤动,表现了他的难言之苦和事出无奈的心情。他贴切细腻的表演,使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彩,收到了极为良好的艺术效果。
冯继忠在他的艺术实践中,戒骄戒躁,一步一个脚印走,不论是演主角,当配角,不千人一面,而能从剧情出发,使人物形象鲜明,各有特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