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佛 词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征的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性谓语,在句子中作状语,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代汉语第二册知识点总结?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汉语第二册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

古代汉语第二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课 佛 词

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征的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性谓语,在句子中作状语。

一、程度副词

1.表示程度高的副词

“最”与现代汉语相同,“极”“殊”“甚”“尤”“绝”“良”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

例:P164

2.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

“愈”“益”“弥”“加”“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更加”。例:P164

3.表示程度较轻或渐变的副词

主要有“略”“少”“稍”“颇”。 例:p164

二、范围副词

1.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

主要有“皆”“尽”“咸”“悉”“毕”“举”“具”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

2.表示限定的范围副词

主要有“唯”“独”“直”“仅”“特”“但”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

三、时间副词

1.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

主要有“既”“已”“业”“曾”“尝”等。相当于“曾经”。

2.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

有“方”“适”“会”等,相当于现代“正”“正在”。

3.表示动作即将发生

有“将”“且”“行”等,相当“将”“将要”。

4.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

有“终”“竟”“卒”等。相当“最终”。

5.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短暂或长久

有“俄”“姑”“素”“常”等。 例:p167

此外,还有一些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速度和频率,

如:“立”“即”“亟”“数”“屡”“复”等。 例P167

四、情态副词

1.表示肯定的有“固”“必”“诚”“乃”“果”等。 例:p167

2.表示猜度的有“盖”“殆”,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或许”“大概”。

3.表示反问的有“岂”“宁”“独”“庸”等。

五、否定副词

(一)不、弗

“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两者意义相同,但在用法上有些区别。“不”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

“弗”在先秦时期,一般只能否定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一般不带宾语。

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先秦时期,“弗”也有少数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到汉代以后,“弗”还可以用于形容词前。

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

(二)毋、勿

“毋”“勿”常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禁止和劝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或“不要”。

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距关,毋内诸候。

“毋”常与“无”通用,写作“无”

“毋”“勿”也用于陈述句中,相当于“不”。

(三)未

“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发生或实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

例: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未”有时也表示对行为的否定,相当于“不”。

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四)非

“非”作否定副词时否定后面的整个谓语。

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非”一般可译为“不是”,但它并不是判断动词,而只是否定副词。

六、谦敬副词

谦敬副词是表示自谦和尊敬的副词。一般是从动词和形容词演变而来。

例“请”。p169.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尊敬别人的副词还有“敬”“谨”“幸”“惠”“辱”等。P169

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窃”“伏”“忝”等。P170

第十二课 待 词

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是指代说话者自己及自己这一方的人的代词。有“台(yí)、áng(该字为“昂”字去掉“日”)、朕、吾、我、予、余”等。其中“台”,主要见于《尚书》和东周铜器铭文。áng主要见于《诗经》,先秦其他典籍及以后文献中均很少见到。“朕”在先秦是一般人都可以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专用做皇帝的自称。

  “我、予、余”三者在句子中都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而“吾”一般只充当主语和定语,只有在否定句里才可用于宾语,出现在动词前面。

余、予二字古音相同,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第二人称代词是指代听话及他那一方的人的代词。

“尔”“女(汝)”“若”都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是比较随便的称呼,一般用于称呼下级、晚辈或平辈。“而”“乃”一般只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不作宾语。

  第三人称代词是指代说话者和听话者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人或事物的代词。有“之”“其”“厥”等。“之”一般只作宾语。

  “其”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二是充当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

  例: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厥”的用法大致与“其”相当,但只能作定语。

  “之”“其”不是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它们也可以用于指人说话者或者听话者一方。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汉语中有“他”,但“他”在上古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示“其他”“别的”等义。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单复数基本上是同一形式,只能根据上下文语意来判断。有时也会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后加“侪、属、曹、辈”等表示复数,意思是“这些人、我们这些(这帮)人、你们这些(这帮)人”等。

  除此之外,还常用“二三子”“储君”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带有敬意,相当于“诸位、各位”。

二、指示代词—— 是指用于指称或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主要分近指和远指两类,有“是、之、此、斯、兹、彼、夫、其”等。

  “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是”字作宾语,有时还放在谓语前。

  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近指代词“之”,只能作定语,可译为“这”或“这样”。

  例: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彼”“夫”“其”等表示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

  还有“他、然、尔、焉、诸”等,用法各有特点。

  “他”具有旁指的作用,义为“其他的”。在古代也写作“佗”或“它”。

  “然、尔”作为指示代词,主要作谓语,表示“如此”,指代上面所讲的情况。

  “焉”“诸”是两个比较特殊的词,一般称为兼词。其中“焉”常用作补语,相当于“于 是(之)”;“诸”字相当于代词“之”和介词“于(乎)”的合音。

  例: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三、疑问代词—— 是指用来指出问题或表示疑问的代词。

(一)谁、孰

  “谁”限于指人,而“孰”则既可指人,也可指事物。

  “孰”表示疑问时常常用在选择问句中,而且一般都有先行词。

例:礼与食孰重?

(二)何、曷、奚、胡

  主要用于询问事物,表示“怎么”“为什么”。

  “何”的使用范围要宽泛一些,除作宾语、状语外,还可作定语或谓语,表示“什么”或“什么原因”等。有时也作主语,表示“什么东西”,但这种用法很少。

  “曷、奚、胡”用作宾语时,常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为”“胡为”“曷为”等介宾结构,表示“为什么”。

(三)恶(乌)、安、焉

  上古用法相似,主要用于询问处所,表示“哪里”。或用于反问句,作状语,表示“怎么”。

四、特殊代词

  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必须和其他词(词组)构成“者”字词组、“所”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一)者

  1、形容词(词组)、动词(词组)、主谓词组 者

  “者”字前面的词组作为定语,修饰“者”所指代的人或事物,表示“……的人”或“……的事物”。

  例: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2、名词(词组) 者

  用于复指它前面的名词,起到区别人或事物的作用。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3、数词 者

  这时“者”所指代的人或事物可能在上文已出现过,数词是对出现过的事物加以总括或提示,表示几类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

  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有时只是表示在某个范围内与其他部分的区别,多为表示年龄。

  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有时还通过“之”将名词(词组)与“者”字词组连接起来。表示为以下两种形式:

  1、名词(词组) “者”字词组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名词(词组) 之 “者”字词组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所

  1、所 动词(词组)

  称代的是受它后面的谓词所修饰的人或事物。

  例: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如果“所”和形容词、数词、名词、代词等构成“所”字词组,这些词往往就具有了动词的性质。

  例: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表示“同一”)。

  2、所 介词 动词(词组)

  表处所的有“所从”“所由”,表原因的有“所以”“所为”,表工具或依据的有“所以”“所由”,表相关的人的有“所与”。其中以“所以”最为常见。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P187

五、无定代词——  是指代对象为不定的代词,主要有“或”“莫”。

  “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表示“有人”“有的”。  例:P187

  这种指代往往泛指某种人、物。有时“或”的前面有先行词语表示指代的范围,“或”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例:奇计颇秘,世莫能闻也。

  有时候,还可以连用几个“或”,分别指代整体中的不同部分。

  例: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

  “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表示“没有……”。

  例: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莫”有时写作“无”,语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例:臣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古代汉语中“莫”除作无定代词外,还作副词用,要注意区别两者的不同。无定代词“莫”在句中充当主语,表示“没有……”;副词“莫”一般在谓语前用作状语,表示“不”“不要”。   例:P189

第十三课 介词

一、介词的定义及特点

  介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一种词类。动词属于实词,在句子里主要充当谓语;介词属于虚词,介宾结构主要用在谓语前面作状语,或是用在谓语后面作补语。

  介词的基本功能是与所带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动词谓语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对象等,也可用在形容词谓语后介绍比较的对象。 P195

  1、古代汉语的介词宾语在介词位于谓语前面充当状语时有时可以省略。

  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介词宾语有时前置。

  例: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3、一些介词结构的位置较灵活。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二、古代汉语常用介词介绍

(一)于(於、乎)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涉及的范围,可译为“在”“从”“向”“到”“在……方面”。

例: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 P197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或“对于”

例:凡诸候有四夷之功则献於王。

3、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动词的后面充当补语,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更……”。 例:苛政猛于虎也。

4、用在被动句的动词后面,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介词“于”在古籍里有时写作“乎”,“乎”作介词的用法与“于(於)”大致相同。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二)一

  “以”本来是动词,基本意义是“用”。虚化为介词,其用法也多与“用”(凭藉)的意味相关。

1、介绍动作行为凭藉的工具、手段、条件、依据,可译为“用”“拿”“凭”“根据”。

例: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例:P198-199

2、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或涉及的人。

  “以”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时,相当于“把”。

  例: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时,常有“率领”的意思。

例:宫之奇以其族行。

3、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动机,可译为“因为”。

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例:文以五月五日生。

  介词“以”还常与动词“有”“无”(亡)组成“有以”“无以(亡以)”等凝固用法。“有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无以(亡以)”相当于“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位置于谓语前面充当状语,也可以位于谓语动词后面充当补语。

  例:P200

  “以”作介词常有省略宾语的情况,在阅读理解时,要补出宾语以完整理解文意。

  例:将行,谋于仓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名词或代词充当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

  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代词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最常见的用便是组成“是以”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因此”(凭着这个,因为这个)。   例: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三)为

  “为”在古代原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音wéi,虚化为介词后,除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主动者时读音仍为wéi外,其余的介词用法读音均为wèi。

1、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

  “为”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可译为“给”“替”“帮”。

  例: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为”表示动作行为向谁发出,可译为“向”“对”。

例:犀首以染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

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

  介绍动作行为原因的“以”可译为“因为”。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介绍目的地“以”可译为“为”“为了”。

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

  例: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有时,介词“为”省略宾语,即不出现行为的主动者,这样“为”就直接与动词连用,来表示被动。

  例: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四)与

  介词“与”也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介绍出动作行为发出时所小溪主的对方。可译为“和”“同”“跟”等。

  例:王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

有时,“与”所带宾语省略,但所表意思不变。

2、介绍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对……来说”

  例: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与”和疑问代词“孰”搭配使用表比较,后来形成一个固定结构“孰与”,大致意思是“和……比谁(哪一个)更……”。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有时比较已有结论,“孰与”就带有“哪里比得上”的反问意味。

  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

第十四课 连 词

一、连词的定义及特点

  连词是在词、词组、分句、句、句群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一类虚词。只是在词、词组、句子之间起到连接作用。

  连词表示的关系可以有并列、顺承、转折、选择、递进、让步、因果、假设等。 例:P209——210

二、古代汉语常用连词介绍

(一)二

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关系为并列或递进关系。

  “而”连接并列关系可以译为“又”或不译,连接递进关系可以译为“并且”“而且”。

  例:公子鲍美而艳。

  “而”连接的谓词性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例: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

2、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有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原因、条件、目的等关系。

  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故苏秦相於赵而关不通。

3、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或性状在整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带有表转折的意味。可译为“却”“但是”等。

例: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4、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可以不译。 例:启呱呱而泣。

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转折或假设关系。 例: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P 212

(二)一

1、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例: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一前一后的承接关系。

  例: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以”连接先后两个动作行为,表现为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例:君人者将昭德塞达,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致”。 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3、连接因果复句,“以”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

  “以”常连接由果溯因的两个分句:

  例:王使召伯廖赠齐候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

  “以”也用於由因及果的复句:

  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在因果复句里,“以”常和“故”搭配使用。

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4、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前者是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状态等。

例: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5、“以”还可以连接名词与时间方位词。

  例: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以”的连词、介词用法易于混淆主要有两种情况。 P214——215

(三)与

1、连接名词性词语,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例: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白璧往。

2、和“不如”“宁”“孰若”等词连用,构成“与……不如……”“与……宁……”“与其……孰若……”等格式,表示选择关系。

  例: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与”既是连词,又是介词,很容易混淆。 P215——216

(四)则

“则”用作连词时,主要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

1、连接两个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事理上的承接关系,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存在假设或条件关系,可译为“那么”“就”。

  例:於是至则围王离。

  有时“则”用在复句紧缩句的两谓语动词之间,使语气变得较为急促。

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用在并列的分句里,表示对各种情况的列举和对比。一般不必译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表示后一项情况的出现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所未料到的,可译为“原来已经”“竟然”。

例: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4、前后两项含有转折意味,可译为“却”

例: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

5、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例: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6、表示假设和结果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P218

(五)之

1、“之”连接定语和名词中心语,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可译为“的”或不译。

  例: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於难。  P218

2、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之”连接主语和谓语而成的名词性偏正结构充当状语,主要是表示时间上的修饰,可译为“……的时候”。

  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文:

例: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P219

(六)虽然、然而、然则

1、虽然

  “虽”是表示让步的连词,意思是“虽然”或“即使”。

  例:P220

  “虽”还可以表示假设性的让步,即设想即使某种情况出现,也不能改变后项的结论,可译为“即使”“纵然”。

  例:虽九死其犹未悔。

  组成凝固形式“虽然”,意思相当於“虽然如此,……”

  例: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2、然而

  “然”总结上文,“而”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却”。

  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3、然则

  “然则”是代词“然(如此,这样)”和表示顺承的连词“则(那么、就)”的搭配使用,意思相当于“既然如此,那么(就)……”。  例:P221

第十五课 语气词

一、句尾语气词

(一)陈述句的句尾语气词

  主要有“也”“矣”“耳”“尔”“焉”等。

1、也

  基本用法是对某种情况表示肯定、确认,表达一种确信不疑的语气。

  第一,用于判断句末尾帮助判断。

  例:董狐,古之良史也。

  第二,用于叙述句末尾,表示对所叙述的情况确信不疑。

  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第三,用于祈使句、疑问句末尾,仍然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

例: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P235

2、矣

  它总表示把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状况作为新情况陈述出来,带有动作已经完成的意味。

  第一,表示情况已经如何。  例:p235—236

  第二,表示将要或必将出现某种新的情况。在这类句子中,常出现表示将然和必然的副词“将”“今”“必”等。

  例:诺,吾将仕矣。  P236

  和“也”相比较,“矣”表动态,一般把事情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报导出来,“也”是静态的,表示一般的肯定确认,并不含有因时间推移造成的变化。

“矣”不能用于判断句的末尾。

3、焉——  带有较强的指示性,带有指点和引人注意的意味。

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4、耳、尔

  “耳”表示肯定,带有限制的意味。相当于“不过……而已”“不过……罢了”。

  例: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由于带有限制的意味,“耳”常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直”“仅”“特”“独”“但”“止”“唯”等一起使用。

例: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P238

(二)疑问句的句尾语气词

  主要包括: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

  特指疑问句,是就事情的某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疑问的句子,所询问的内容用疑问代词来指代,这使句子自身就带有较强的疑问语气。因此,特指疑问句可以不用表疑问的句尾语气词。

  例:姜氏欲之,焉辟害?

  是非问句提出问题,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非问句因为不用疑问代词提问,因此其疑问语气需要通过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词表达出来。

1、乎

  “乎”的疑问语气最为强烈。

  “乎”用于特指问句的如:

  夫今之歌者其谁乎?

  “乎”用于是非问句的如: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乎”用于选择问句的如: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诸”常常是代词“之”和疑问语气词“乎”的合音。

2、与(欤)、邪(耶)

它们更多的是表示一种探询的语气。  例:p240—241

3、哉

  它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用“哉”煞尾的疑问句一般都是特指问句。

例: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三)反问句的句尾语气词

反问句是说话的人对某件事和某个问题本来并没有疑问,而是明知故问,用问句的方式来表示对某一件事和某个问题的否定或肯定。 例:P241——242

二、句首句中语气词

1、夫

  它表示要发议论,或要概述事物的特征,起到想起下文的作用。有的语法书称之为“发语词”。

  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句首语气词“夫”有时和指示代词“夫”有类似之处,容易混淆。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加以辨别:

第一,根据语法作用和所处位置加以确定。指示代词“夫”主要充当定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它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而语气词“夫”则位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因此,不在句首的“夫”肯定不是句首语气词;“夫”后所接如果不是名词性词语,则应当是语气词。  例:P243

  第二,根据文章加以确定。语气词“夫”用在句首表示后面要发表议论,而且所议论的问题多带有普遍性;指示代词“夫”则对所修饰的名词性词语加有特指的意味,相当于“那”,后面的名词性词语往往是个别的具体的对象。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词)

  夫晋何厌之有?(指示代词)

此外,句首语气词“夫”还常用在“且”“故”“若”“今”等词之后结合成“且夫”“今夫”“若夫”“故夫”等凝固结构,仍然用在句首。 例:P244

2、惟(维、唯)

  既可以作句首语气词,也可作句中语气词。

  两个作用:一是指示强调,引出主语或时间。

  例: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二是强调希冀、期望的语气。

例:陛下未有继嗣,子无贵贱,唯留意!

3、盖—— 表示要对某事发表议论或提出看法。

例: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4、其—— 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其”有推测拟议的意思,可译为“恐怕”“大概”等。 

例:P245

5、也—— 常用在主语之后,起提顿作用,使全句的语气变得舒缓。

  例: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P245

第十六课 判断句

  判断句一般是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不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用系词(也叫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

  否定判断用副词“不”放在系词“是”前:

  例:鲸不是鱼类。

而在先秦文言文和后世文人的仿古作品里,判断句都不用系词。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构成和基本格式

  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的一类句子。

  例:廉颇,赵人。

  有时谓语是名词性的,但不表示判断

  例:蟹六跪而二螯。(谓语是描写主语,因此就不是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构成的基本条件是名词直接充当谓语,表示判断。除了代词充当主语外,一般在主语和名词性谓语之间有个停顿,标点时要予以断开。

1、主语 谓语    例:杜,甘棠。

2、主语 谓语 “也”   例:我,周之不正也。薛,庶姓也。

3、主语 “者”,谓语  例: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4、主语 “者”,谓语 “也”

  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   例:南冥者,天池也。

古代汉语的句子经常省略主语,判断句也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

例:对曰:“(我,)翳桑之饿人也。”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系词问题

1、“是”

  在先秦文言作品里,“是”是一个指示代词,意思相当于“此”(这)。有时在判断句里,“是”很容易被误解为系词,其实“是”是指示代词,充当主语或谓语。

  例: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指示代词充当判断句的主语)

  “是”也可以充当判断句的谓语。

例: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是”,可译为“(是)这样的”)

2、“非”“惟”“乃”“皆”“即”“则”

  子曰:“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非”不是系词,而是谓语前充当状语的副词)

例:P257

3、“为”

  在文言文里,“为”有时很像是系词。但是古代汉语里的“为”是一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及物动词,用“为”作谓语的句子属于动词谓语句,即叙述句,“为”与其后的名词性词语构成动宾词组。可对译为“为”。

  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P257

  系词“是”是从代词的复指用法逐渐发展为系词的。

例:此是何种也? P258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表示领属关系或等同关系。   P258

2、表示比喻关系   例:仲尼,日月也。

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例:恒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例:夫战,勇气也。

第十七课 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

  被动句可分为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后者也叫被动句式。

一、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也叫作语义上的被动句。   例:蔓草犹不可,况君之宠弟乎?

  语义上的被动句有时在动词后面会出现其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大树)不斤斧,物无害者。

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

  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的标志。

1、用介词“于(於)”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

  例: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夷者也。

  由於介词“于(於)”的用法较多,因此在被动句里位于介词“于(於)”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有时,只是介绍行为的处所,而不是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绛候诛诸吕,权倾五伯,囚於请室。

  “于”古代和“乎”读音接近,因此该介词也写作“乎”。

例:志乎古,必遗乎今。

2、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被动句式,“为……所……”式。

  例: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有时在上文已经交代清楚的情况下,“为”后面的行为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例:p269

  有时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上文已经交待,于是在介词“为”后不再出现,这样就成为“为”与“所”直接连用的情况。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用助动词“见”位于动词前的被动句式“见……于……”式。

  例: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见”字句有时和“为”字句对应。

  例: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

  “见……于(於)……”句式

  例: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也有用于主动和被动对比的情况。

  例: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而道哉?

  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见”发展出一种新的用法,“见”仍出现在动词前,但是“见”不再表示被动,句子的主语是施事者。此时,“见”有指代第一人称的作用,可理解为“我”或“自己”。

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4、“被”字句

  在先秦汉语里,“被”本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蒙受”。

  例: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

  从战国末期起,“被”出现助动词用法,位于动词前面表示被动。

  例: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东汉以后,“被”的用法有了新的发展。“被”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这时“被”的性质成为介词。

  例: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第十八课 语序和省略

一、古代汉语的语序

(一)主谓倒装句

  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提前到主语之前,称之为主谓倒装句。

例:有是哉,子之迂也! P280

(二)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的动宾结构通常的语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要置于动词之前。此外,在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里,宾语也在一定条件下置于介词之前,叫作宾语前置。

1、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前。

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疑问句,二是必须是疑问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何”“安”“奚”“孰”“焉”“胡”“恶”等。

  例:吾谁欺?欺天乎?   P281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介词宾语前置常见于介词“为”“以”“与”的用例,介词“于(於)”的宾语不前置。

  例:何以战?P281

介词“於”的宾语不前置,但是与“於”功能相当的“乎”在与疑问代词“恶”的组合中,宾语“恶”前置: 例:敢问夫子恶乎长?

2、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常位於动词之前。

  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否定句,即句中必须有否定词“不”“弗”“勿”“莫”“未”等。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例: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P282

  有些否定句中虽然代词充当宾语,但是不一定前置。

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3、宾语借助代词的复指而前置。

  前置宾语 代词 动词。常用於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或“是”。

  例:夫晋何厌之有?

  如果被复指的前置宾语本身是由代词充当,那么一般用代词“之”来复指宾语。

  例:《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烦。”其是之谓乎?

  有时在宾语前加上一个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唯(惟)”,以突出表现动作行为对象的单一性和排他性。

  例:父母唯其疾之忧。

  古代汉语里还有一些为强调宾语而使宾语前置的情况。

  例: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最常见的是固定格式“是以”,其实是代词“是”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组成的结构。

  例: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二、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一)主语的省略

主语在上文已经出现过,为了行文简洁,后句省略主语。  例:P284——285

(二)宾语的省略

1、动词宾语的省略

  一般都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在上文已经出现过。

  例: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王)。

2、介词宾语的省略

  介词“以”“为”“与”的宾语常可省略,而介词“于(於、乎)”的宾语不可省略。

  例: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P286

第十九课 古代文献的阅读

一、中国古代文献的分类

  中国文献目录分类的形成是在西汉末年,由刘向的《别录》到刘歆的《七略》,形成了我国古典文献早期的分类;经由两晋的发展,至唐代臻于成熟。

(一)刘歆《七略》对中国文献进行了初步的分类

  《七略》将当时能见到的文献典籍分为七个类别:辑略、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西晋武帝时,荀勖受诏编为《晋中经薄》,将当时能见到的文献典籍分成甲、乙、丙、丁四部。

  东晋元帝时,李充编成了《晋元帝四部书目》:以经部替换甲部,以史部替换丙部,以子部替换乙部,以诗赋替换丁部。

  到唐太宗时,魏征等奉诏撰修《隋书》,其《经籍志》就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一直沿用到明清,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字晓岚)等撰写了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提要》或《提要》。

  《四库全书》的归类:P298——299

二、古书的标点

  我国古代的书籍文字一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称为“白文”。

  句读是古人的说法,一句话讲完了,或者说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以后的停顿叫做句;一句话没讲完,或者说一个意思还没有表述完整而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两者合称为句读。

  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是五四运动前后从西方引进并加以改造的,分标号和点号两类。标号如引号、书名号、破折号等,点号如句号、逗号、顿号等。  例:P300——302

三、古代的注释

(一)古注的类别—— 传注类、章句类、音义类、义疏类、补注类、集解类。  P302——303

(二)古注与今注

  今人注大多是依据古注而作出的。 P303

(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古书的注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代的人如何给文献中的生僻字注音;二是今人给古书作注时,遇到生僻字、异读、变读、读破等情况如何注音。

  古人给古书中的疑难生僻字注音主要有读若、譬况、直音和反切四种。例:P304——305.

四、古文阅读工具书

  主要介绍两类工具书—— 释义类工具书和虚词工具书。

(一)释义类工具书——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

(二)虚词类工具书——  《文言虚字》《经传释词》《词诠》

第二十课 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一、婉曲—— 中国古代社会重礼仪,讲修身,尤其在专制的王权制度下,说话不便、不宜或愿过于直白,时常用迂曲的表达来陈述己意。

  例:明主不晓。 P321

二、互文—— 又叫“互辞”“互言”,一般是指前后文句或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参互见义。其中又分单句互文见义、对句互文。

  例:燕歌赵舞为君开。 P322

三、变文—— 是指有变化地使用同义词,以避免用词的重复啰嗦、单调乏味。

  例:雷霆不作,风雨不兴。 P322

四、连类而及—— 也省称为“连及”,清代俞樾称为两事连类而并称例,是指两事物同类或相关,行文取用一事物时,将另一事物也连带提出,连带提及的事物在文中并无实际表意作用,这种辞例,就称为连类而及。

  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有时是相关事物的连及。   例:大夫不得造车马。

  有因词义相反而连及的。

  无羽毛以御寒暑。

五、用典—— 所谓典故,是指旧典故实为后代袭用而具有典面之外的内在涵义的典例故实。它包括这样几个要件:一是来源于旧有的书面典籍,并且典源应是经典记叙的故事;二是后人又将故事化作简略的典面来就用三是旧典和后来袭用都有它内在涵义。

  例:“哙伍” “焦尾琴”   P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