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乾隆是个权力控,直到即位第三十八年才正式确立永琰为皇太子。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他?

乾隆为啥立永琰为太子(乾隆为什么立平庸的永琰为太子)(1)

其实,乾隆也是个守祖制的“乖孩子”。雍正创立了秘密立储制,乾隆也谨遵父制,在即位第一年就确立了富察皇后之子永琏为太子。

可是没成想,两年后,永琏去世。年轻的乾隆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这才把诏书从“正大光明”的牌匾后取出。

痛苦之余,乾隆又不得不再次考虑储君,而这个人就是富察氏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永琮。可是,最后的继承人并不是他,因为永琮刚刚两岁就早殇了。

富察皇后因为两个儿子接连死去郁郁而终,而皇长子永璜也因为未在富察氏的葬礼上,表现出“应有的”悲伤被乾隆训斥(取消继承皇位的资格),就此郁郁而终。

乾隆为啥立永琰为太子(乾隆为什么立平庸的永琰为太子)(2)

乾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未曾提出过立储事宜,因为这件事着实伤透了他的心。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乾隆一天天变老,不得不思考继承人的事。而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

回到乾隆的皇子。此时,乾隆在世的儿子只有六个,两个过继给自己的兄弟,剩下的人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以及皇十七子永璘。

其实,这四个人都不是乾隆最满意的人选,首先他们出身不高,其次是才华不够。乾隆选皇储,可以用矮子里拔将军来形容。

先说说首先出局的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七子永璘。

乾隆为啥立永琰为太子(乾隆为什么立平庸的永琰为太子)(3)

年龄最大的是八皇子,他这个人天资很不错,喜欢作诗,与他父亲不同的是,他的诗水平还颇高。但他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不守规矩。乾隆考察皇子,手段就是将一些政事交由他们处理,这也算是历练。不过,永璇似乎不太喜欢政治,心情糟糕的时候连管的不管。又比如一次庄稼欠收,乾隆命他去求雨,但是没多久他就因为太苦,没两天就不干了。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皇子,乾隆怎么会选他?

接着是皇十七子。乾隆三十八年永璘才八岁,选幼子继承终究不是一回事。况且,尽管永璘年幼,乾隆还是可以看出他不是很爱学习,所以他也基本被排除在外。

乾隆为啥立永琰为太子(乾隆为什么立平庸的永琰为太子)(4)

接着便是皇十一子永瑆与皇十五子永琰的竞争。

皇十一子永瑆可以说是几个候选人里才华最高的,他既通晓诗词,又在书法上颇有造诣。甚至,他的书法在放在整个清朝都可以排上名号。这么一个才华卓越的皇子,乾隆为什么不选他做继承人呢?

别忘了,选皇子可不是选一个诗人,或是一个书法家,而是选一个卓越的政治家。而作为政治家,必须有着博大的胸襟(虽然乾隆也差点),与广阔的格局。但是这两样永瑆似乎都不沾边,相反,他是个十分小气的人。

几件事就可以看出他古怪的性格。在他成年后出宫分府住的时候,竟然放着几十万两几百万两的白银不花,非要带着奴仆喝粥。

乾隆为啥立永琰为太子(乾隆为什么立平庸的永琰为太子)(5)

甚至,他对她的妻子也是如此。永瑆的妻子是富察皇后胞弟的女儿,在嫁给永瑆时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但是永瑆却对这个豪门小姐“一视同仁”,也是让她喝粥度日。

前文说到永瑆是个才华颇高的人,但是成也“才华”,败也“才华”。永瑆因为才华被乾隆关注,却又因才华被乾隆鄙弃,为何?

乾隆三十一年,皇帝看到了十五阿哥手里的一把扇子。细细端详后,乾隆发现儿子扇子上的诗画很有水平。但是好巧不巧,乾隆竟然发现了落款“镜泉”。原来,这个别号是十一子永瑆的。乾隆平生最讨厌汉人的风气,若是这个孩子日后继承大统,那么祖宗尚武的风气迟早被他败坏光。所以,乾隆对永瑆越发疏远,也更加失望。

自然而然,他就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外。

最后就是皇十五子永琰。永琰也就是后来的颙琰,嘉庆皇帝。永琰对比起其他几个皇子来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但都说了,乾隆选继承人是“从矮子里拔将军”,永琰也没有什么大的缺点。

乾隆为啥立永琰为太子(乾隆为什么立平庸的永琰为太子)(6)

虽然他天资不是很好,但好在永琰比较勤奋。而且最重要的是,永琰有几个优点,就是举止端庄大方,而且有自己的主见,又善于“刨根问底”。以上种种,已经足以让乾隆确立继承人就是永琰了。

三十八年,乾隆终于确立了太子的人选,从此他也不必再被大臣们轮番上书,劝立太子了。

不过,这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乾隆很想立一个孩子为储君,那就是和孝公主。她不像普通的公主,只喜欢梳妆打扮。相反,她比较有男子气概,喜欢骑射。只可惜,她是个女儿身。

六十年,乾隆宣布退位,禅让给皇十五子永琰。而永琰也改名为“颙琰”,也就是嘉庆帝。

乾隆为啥立永琰为太子(乾隆为什么立平庸的永琰为太子)(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