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皇后大玉儿第一季(一代王后大玉儿)(1)

(皇太极画像)

从《清史稿》的记述来看,皇太极有个老毛病—鼻衄(nu),经常头晕目眩,周身无力。他在海兰珠死后,身体更加虚弱。死前曾经打算大赦天下来祈福延寿,说明已经病得不轻,但是没有到入膏肓的地步。从他“寒而不傈”及骑马速度很慢的状态来看,晚年的皇太极很胖。这样推测,他应该是死于脑溢血或中风一类急性病。死得很快没有痛苦。

皇太极死后,一把手的交椅又成了你抢我夺的对象。皇太极在海兰珠的儿子死后没有再立太子,他有9个儿子在世,其中只有布尔木泰的福临和囊囊太后娜木钟的儿子博穆博果尔是嫡子。满族人立长为储的观念不强,况且这时皇太极已经死了,嫡出庶出都已经不重要,谁抢到手算谁的。长子豪格成为了最有竞争力的候选人。除了皇太极的儿子们,他的兄弟们也虎视眈眈。其中曾经被皇太极抢了皇位的多尔衮更是想把失去的江山夺回来。皇太极死前也像努尔哈赤一样组成了一个四人中央领导集体: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济尔哈朗是豪格的人,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哥哥。豪格和多尔衮成为了皇位争夺战的主要选手。

这两个人此时控制的兵力情况表面看旗鼓相当。多尔衮控制正白旗、镶白旗和镶红旗;正红旗、镶蓝旗中立;豪格控制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但正蓝旗是莽古尔泰兄弟的势力范围,未必调的动;两皇旗是皇太极的遗产,旗下还有索尼、鳌拜等文臣武将。再看个人素质,豪格有勇无谋,战功赫赫,但总喜欢犯个小毛病小错误。他最有名的事迹是杀了自己老婆向皇太极表忠心。他老婆不是别人,是皇太极姐姐莽古济的二女儿。《清太宗实录》记载,1635年,皇太极把归顺的蒙古察哈尔汗的伯奇福晋赐给豪格做小老婆。莽古济对弟弟的行为很不满,“吾女尚在,何得又与豪格贝勒一妻也?”有势利眼从中挑拨,说莽古济曾与同母兄长莽古尔泰、德格类结党想篡夺皇太极的汗位,导致莽古济被处死,豪格怕受牵连就杀了自己老婆。皇太极对儿子的孝心十分满意,封他为正蓝旗旗主和硕贝勒。多尔衮足智多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论哪一方面,豪格都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如果火拼起来,多尔衮也稳操胜券。

一代皇后大玉儿第一季(一代王后大玉儿)(2)

(多尔衮 影视剧照)

两黄旗的领袖索尼、鳌拜、谭泰、塔瞻等八个主要人物先破冰,提出了一个接班人方案。豪格继位为皇帝,福临为太子。两百旗肯定不干,他们想让多尔衮接班。多尔衮可不像豪格那样轻飘飘的觉得自己马上能当皇上了。他不动声色地找到了索尼探口风。索尼等人已经知道两白旗的立场,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了修正,提出必须立皇太极的儿子做皇帝,究竟选谁咱可以商量。

这时还有另外一股重要力量引而不发,那就是后宫的大福晋们。哲哲、布尔木泰和另外两个妃子都来自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她们中最有说话权的当然是皇后哲哲。要保证她的利益,豪格和多尔衮都不是最佳人选,最合适的是5岁的福临。乌拉氏被赐死后,多尔衮和多铎兄弟两人都是由哲哲负责抚养成人。哲哲的意见对于多尔衮有相当的分量。他也明白,两个黄旗、济尔哈朗都与哲哲的利益一致。多尔衮不想用内战的形式决定接班人选,同意让步。三方力量角逐的结果是福临即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左右辅政,共管八旗事务”。

花落福临后,布尔木泰和多尔衮同时进入了世人的视野,引发了很多八卦新闻。清初头号娱乐花边的“太后下嫁”献身门就此产生。清政府的保密工作到位,文字资料的口径非常统一,找不到任何关于两人有感情纠葛的证据,无论是支持“太后下嫁”的还是反对的,都是推测而已。支持的有几个理由:第一,乌拉氏死后,多尔衮和多铎在宫中长大。多尔衮15岁,布尔木泰14岁,两个同龄人朝夕相处,年岁相当,郎有情妾有意建立了革命感情很正常。传说多尔衮曾经“亲到皇宫内院”。第二,多尔衮被称为皇父摄政王,试策、本章、旨意都改称 “皇父”。历史上的摄政王很多,汉人喜欢叫“仲父”、“尚父”、“相父”。但仲父、尚父指的是伯父、叔父,跟皇父不是一个概念。皇父只能指自己的爹。第三,满族人有“兄嫂叔弟娶之”的风俗,下嫁并不违背他们的伦理。第四,曾跟郑成功组成联军抗清的张煌言有首诗《建州宫词》这么写,“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就是说太后老树发新芽又嫁人了!这是当时留下的唯一文字资料。既然反对派都这么说,想必不是空穴来风。第五,布尔木泰死后没有进皇陵昭陵,而是被埋在了千里之外的东陵的“风水墙”外头(后面详细讲)。

一代皇后大玉儿第一季(一代王后大玉儿)(3)

(多尔衮与大玉儿)

反对的似乎也很有理。其一,布尔木泰在海兰珠没进宫之前一直很受恩宠,不可能会吃里爬外搞婚外恋。海兰珠进宫后,多尔衮已经成家立业,常年在外打仗,两人估摸着也见不着。其二,《朝鲜实录》记载“皇父”只是清朝官员与朝鲜大使私下的称谓,不能说明有没有嫁。其三,张煌言是反清领袖,对清政府恨之入骨,存在刻意诋毁的嫌疑。慈宁宫1653年才修建,多尔衮1651年就死了,布尔木泰嫁给谁去?其四,不埋皇陵可能是因为哲哲是正式意义的皇后,而海兰珠与皇太极的感情也让她放不下。

要弄明白是否存在潜规则,还得看多尔衮摄政之后的举动。1644年,多尔衮带领阿济格、多铎等人诱降了吴三桂,击败李自成占领北京。然后左右出击,运筹帷幄,相继消灭了南明政权、张献忠等。他统率的部队一路势如破竹,为清朝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威望也如日中天。1648年,他以济尔哈朗的王府规格超标为由罢了他的辅政王,换多铎上台。第二年,又以隐瞒手下冒功、起用罪人等莫须有罪名逮捕豪格。豪格死后还把人家老婆归为己有。这时多尔衮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八旗兵力中他控制了两黄、两白、正蓝五个旗,正红旗和镶红旗也倾向于他,只有济尔哈朗的镶蓝旗还没有收服。如果此时,他要废了福临自己做皇帝,谁能拦得住他?简直是弹指间灰飞烟灭,换了人间。再说,皇太极夺了他的皇位后,这位老兄不是一直想再抢回来吗?此时为嘛又不动手了?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就是布尔木泰捆住了他的手脚。他不忍心夺走这个女人的江山,甚至天真的以为她的儿子坐天下和自己坐天下是划等号的。即使没有下嫁,搞暧昧肯定是有的。

一代皇后大玉儿第一季(一代王后大玉儿)(4)

(顺治 影视剧照)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后竟然遭到了福临毒辣的政治清算。1651年,多尔衮生前的贴身侍卫苏克萨哈举报多尔衮与党羽密谋夺权,偷制龙袍。济尔哈朗立即站出来攻击这个生前一直骑在他头上的死对头,说多尔衮“显有悖逆之心”。这些都是废话,多尔衮要是想称帝在豪格死后就一屁股坐上去了,还用的着偷偷摸摸。

于是,福临“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 他的江山是多尔衮一手一脚一砖一瓦创建起来的,他老子皇太极、爷爷努尔哈赤的陵墓也是多尔衮在打仗间歇给修的富丽堂皇,但福临却恨得将他挫骨扬灰。恐怕还是与布尔木泰有关。即使没有嫁给多尔衮,为了保全儿子的江山委身与他也算玷污了清白。顺治接受的是汉文化教育,他对老祖宗那套“兄嫂叔娶”的乱伦做法不认同,怎么容得下老娘跟叔叔搞暧昧。

一代皇后大玉儿第一季(一代王后大玉儿)(5)

福临登基后布尔木泰都在做些什么?主要工作是跟多尔衮约会,次要工作是陪着姑姑哲哲,最后是管教福临。她破天荒地请传教士汤若望当顺治皇帝的家庭教师,教他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裁剪后宫人员,使紫禁城的太监人数减少到400人,宫女200人。要知道明朝的太监可有10万人,宫女有9000人。清初国力较贫弱,国库几乎没有储备,给政府高级干部发工资都紧紧巴巴。她像很多贤后一样,生活简朴,拒绝铺张浪费,主张整顿吏治。布尔木泰每天准时在慈宁宫听福临奏报全国各地的情况,教导他以民为本,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银两拿去赈济灾民;上尊号不搞仪式不讲排场;停建耗资巨大的避暑庄园;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尽力缩减开支。当然政府的主要工作还是多尔衮在抓,她只是从后宫的角度做些力所能及的。

1649年,哲哲薨,布尔木泰成为后宫之首。1651年,多尔衮也死了,福临才14岁,瘦弱的肩头扛不起天朝的重担。而且,多尔衮算计到福临在他死后不会善罢甘休,他用了一个阴招。摄政的时候不让福临上学读书。大字不识一个的顺治亲政后“阅诸臣奏章,茫然不解”。他必须恶补,“由是发愤读书”“每辰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以至累得呕血。

一代皇后大玉儿第一季(一代王后大玉儿)(6)

(顺治画像)

但是好学生福临最喜欢的书不是《帝王图鉴》这类如果做一个好皇帝的励志书,而是老庄、书画、诗词曲赋和佛教经文。管理家族企业的胆子压在了布尔木泰的肩头。政府开会遇到问题、重要公文如何批示都要布尔木泰辅助。政府高级干部也清楚这一点,内三院衙署被迁移到了紫禁城内,方便布尔木泰管理。内三院是清朝内阁的前身,属于权力核心的办公机构。内三院主要有范文程、刚林、宁完我、洪承畴、冯铨等人组成。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