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红旗渠精神与井冈山精神(一部高扬英雄主义的史诗)(1)

  黄大发,七一勋章获得者,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高山清渠》,把他带领村民用三十六年时间修水渠,战天斗地,改变全村贫困命运的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令人扼腕称绝。《高山清渠》突出展现了平凡人的英雄主义和基层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这是一部高扬英雄主义的电视剧。英雄,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知其不可而为之。对草王坝的村民来说,这个老虎就是贫穷。因为严重缺水,他们世世代代过着贫穷的生活,穷得全村人只有一条像样的裤子。黄大发虽然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穿千家衣,但在他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英雄主义。在剿匪的时候,黄大发就是勇敢地协助解放军的“小英雄”,十六岁成为民兵队长。在电视剧中,他一出场,健步如飞,有着敏捷的身手;在电视剧中,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挫折,从未让他放弃。他体现出贵州人特有的那种执拗,用王志纲先生的话来说,贵州人,天不怕,地不怕,有韧性,有志气,坚硬得像一块石头,做成功一件事,往往要付出其他地方人的数倍努力和代价。为了一条水渠,用三十六年的时间,只有简单的钢钎、铁锤和农具,黄大发和他的乡亲们硬是把水渠挖成了。不等,不靠,不要,用血肉之躯和愚公精神,改天换命,把贫瘠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把贫穷“这只老虎”彻彻底底地驯服。英雄主义,就是认定一个目标,不计较任何成本,也要去达成。《高山清渠》高扬的英雄主义,是当前最稀缺的教育——英雄主义的教育,为了集体,敢于牺牲一己之私。《高山清渠》的英雄主义,不是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个村庄里一群普通的农民,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集中所有力量,前仆后继,虽九死而犹未悔的集体英雄主义,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最优秀的部分,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穿过历史的风风雨雨,至今屹立不倒。

  这还是一部体现初心使命的作品。在《高山清渠》里,年轻的黄大发是一个乡野莽汉,虽然善良坦诚,但也浑身上下透露出一股蛮气,正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复员回来的徐宏良书记,指明了黄大发人生的方向,让他主动去承担起为村民谋幸福的使命。也正是在使命的召唤下,黄大发说:老百姓都对我好,心疼我。我现在成了党员,就要回报他们,给他们办实事,老百姓缺哪样,我就要干哪样。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有了使命感,以及使命感带来的崇高感,黄大发用四十多年的时间,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共产党员。现实中的黄大发,做了三十八年的村支书,四十六年村干部,有六十二年党龄,今年已经八十七岁高龄,但依然生活简朴,耕作在田间地头。他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高山清渠》是一部主旋律作品,一部歌颂真善美的电视剧,在观众这里获得很好的收视效果,尤其是年轻一代观众,在弹幕中表达了对黄大发的敬仰和钦佩。这一方面得益于作品本身用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三十六年修一条渠这个真实的题材带来的心灵震撼。黄大发,这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一门心思为人民服务,一辈子造福乡亲。这样高尚的人格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感染力,胜过任何的空洞说教和苍白的说服。老百姓是质朴的,他不听你花言巧语地标榜什么,而是睁大了眼睛,看你为他实实在在地做了什么。所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即同此理。

  《高山清渠》用准确的细节和可靠的情节,艺术的手段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感染了观众,让观众大呼过瘾的同时得到灵魂的提升,在艺术地还原生活和历史的同时,有效地激发出文化的自信力和民族的凝聚力,取得极好的传播效果。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妙结合,是它的重要历史价值。

  作者 宋 朝(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授、经管学院院长)

编辑 徐然

二审 施昱凌

三审 田旻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