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母亲跟我说特别埋怨我姥姥没让她缠足,到现在她买鞋都不好买,作为一位女性,40码的大脚,劳累了一辈子。
缠足主要是指在女性年幼时,就用布将她们的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在今天看来,这项腐朽习俗严重损害了女性身心健康,但它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近千年之久,不仅无数男性纷纷以之为美,甚至一代代女性也以拥有一双“三寸金莲”为荣。那么,缠足这项习俗是如何开始流行,又是怎样走向衰亡的呢?这正是《缠足》这本书要探究的。
网图侵删
本书作者是著名汉学家高彦颐,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历史系博士,现为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历史系教授。
一、缠足习俗的起源和发展
1. 缠足的起源
本书作者高彦颐在对比分析后认为,缠足最早可能起源于公元10世纪,唐朝末年至五代时期的宫廷之中。
首先,从文献层面看,虽然我国很早就有对小脚的独特审美偏好,比如,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赵女郑姬……揄长袂、蹑利屣”,这里所谓的蹑利屣,就是指舞女跳舞时要穿尖头舞鞋,以使脚尽可能显得纤小;唐朝时杜牧曾用:“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赞美女性的纤纤玉足,但在公元10世纪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里,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缠足的明确记载。
网图侵删
其次,从物质角度看,大约在公元10世纪中国人才养成了坐椅子的习惯。高彦颐认为,椅子的发明和普及,很可能助推小脚从一种独特的审美偏好,变为了一种具体的身体实践。因为,此前女性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跪坐,双脚需要承受上半身的体重,所以不太可能缠足,而在椅子普及后,双脚悬空的坐姿既解放了女性的双脚,又便于女性展示小脚,让缠足成为可能。
2. 缠足的发展
北宋时期,缠足之风刚兴起,主要是在供男性消遣欣赏的舞女中流行,与普通妇女无关。到了南宋时期,缠足开始进一步扩散,成为女性美的标志。这种扩散一方面是因为“上行下效”,上流社会审美影响逐渐向下层渗透,另一方面可能也和当时儒家理学兴盛密切相关。南宋时,以朱熹为代表的一批理学家,认为女性的活动范围应该被严格限制在家宅之中,不能随意抛头露面,而缠足严重影响女性的行走能力,正好符合了这一针对女性的道德诉求,助推了缠足风气的扩散。
网图侵删
到了明清时代,女子缠足现象开始日益深入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缠足不仅覆盖的女性范围越来越广,在尺寸方面也呈现出“越小越好”的内卷趋势,“三寸金莲”成为很多女性的现实追求。如,在明代万历皇帝的皇陵中,曾出土过一双妃子的绣鞋,全长仅12厘米。
整个缠足及适应的过程中,女性身心备受摧残。那么,为什么我国一代代女性依旧乐此不疲?
首先,受到男性畸形审美观念的影响。
其次,由于缠足最初主要是在上层社会中蔓延和风靡,所以逐渐蜕变为一种区分等级身份的标志。
现代很多批评家谈到缠足时,总是会想象,假若当时的中国妇女有选择,她们将不会选择缠足。高彦颐认为,这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从16世纪起,中国女人就已别无选择,只要家庭条件允许,家里就会给她缠足,即便经济条件不那么好的家庭,也倾向于这么做。因为,在当时的女性看来,缠足不是一种负累,而是一种特权。
二、缠足是如何盛极而衰的
缠足的消逝不是一个从缠到放的直线进程,而是一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拉锯战。
1. 思想观念层面的反缠足
反对缠足的论调并不新鲜,自古有之。但他们始终不是主流,在当时的主流叙事中,缠足才是“文明”和“美”的代表。这种现象,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和世界的接轨,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才逐渐开始得以扭转。
后来,随着中外交流的扩大,一部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苦苦思索中国之所以落后西方,备受欺凌的原因。他们找到了很多药,其中一味就是反对缠足。比如,《清稗类钞》的作者徐珂就明确反对缠足,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不是因为尊重女性意愿,而是认为缠足导致了国家落后。
网图侵删
渐渐地,这些要求女性放弃缠足的舆论,开始形成燎原之势,各地都兴起了一股禁止缠足的风潮,认为“放就是文明,缠就是野蛮”。
2.社会实践层面的反缠足
观念的进步必然带来相应的社会变革。受舆论风潮影响,清末涌现出大量反缠足团体。当然,想要快速扭转缠足的风俗,单纯靠民间自发推动,见效很慢,后来国家行政权力的强力介入,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颁布了一系列革除不良习俗的政令,以建设文明社会,其中就明确提到要在全国禁止缠足。
3.个体层面的反缠足
虽然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从缠足到放足有一个直线的过程,但是如果聚焦到个体的生命维度,她们其实是充满纠结和犹豫的。
当然,不论具体的个人如何选择,在这场缠足与反缠足的拉锯战中,缠足最终败下阵来。作者认为,这并不是因为缠足变成了一种违法行为,而是因为它被认为过时了。当缠足不再被赋予文化上的尊荣与体面时,当缠足被上流文化精英抛弃时,它其实已经死了。
每天分享一本书,我是吐槽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