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1853-1921),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初名传初,体乾,亦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省闽侯(今福州市)人早年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回归后历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会力、升总办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怵于民族危机严重,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文,反对顽固保守,强调“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方有图存之望,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变革维新,辛亥革命后思想日趋保守又译赫胥黎《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戊戌维新期间,主办《国闻报》等,受到光绪帝召见又译《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社会通铨》等,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在翻译理论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标准辛亥革命后曾被袁世凯聘为京师大学堂校长,总统府高等顾问等职1913年列名发起孔教会1915年列名筹安会,为洪宪六君子之一,但未参与具体活动后提倡尊孔复古,反对新文化提倡的民主、科学及白话文运动1921年病死于福州故里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等联语流传不多,但所叙人事多关重要,不可不读,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严复最著名的一句话?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严复最著名的一句话(严复相关的对联有哪些)

严复最著名的一句话

严复(1853-1921),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初名传初,体乾,亦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省闽侯(今福州市)人。早年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回归后历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会力、升总办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怵于民族危机严重,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文,反对顽固保守,强调“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方有图存之望,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变革维新,辛亥革命后思想日趋保守。又译赫胥黎《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戊戌维新期间,主办《国闻报》等,受到光绪帝召见。又译《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社会通铨》等,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在翻译理论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标准。辛亥革命后曾被袁世凯聘为京师大学堂校长,总统府高等顾问等职。1913年列名发起孔教会。1915年列名筹安会,为洪宪六君子之一,但未参与具体活动。后提倡尊孔复古,反对新文化提倡的民主、科学及白话文运动。1921年病死于福州故里。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等。联语流传不多,但所叙人事多关重要,不可不读。

【严复撰题联】

愿闻第一义;

为洗千劫非。

——严复题福建省闽侯讲经堂

水光风力俱相怯;

星象烟云喜共和。

——严复杂题

吴先生为天下人才,谋不得而思之,一乡其苦必可想;

诸君子皆神州黄帝,胄力学以竞予,万族看异日何如。

——严复题安徽省桐城学堂

桐城学堂在安徽省桐城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校长]吴汝纶从日本考察归来,为发展家乡教育,专程到安庆借安徽巡抚衙门东南侧之督练公所为校舍,创办桐城学堂。翌年正月,吴汝纶去世。为表纪念,学堂由安庆迁回桐城县北门内,后改名为桐城公立中学堂。现为桐城中学,为安徽省重点中学之一。

遵大路兮,自东至西,自南至北,为之范我驰驱,今天下国同轨;

登斯堂也,如切犹磋,如琢犹磨,尔尚一仍心力,有志者事竟成。

——严复题湖北省武昌铁路学校

【严复贺赠联】

日月壶公酒;

春秋太傅诗。

——严复贺张秋谷60岁寿诞

【严复撰挽联】

平生风仪兼师友;

天下英雄惟使君。

——严复挽吴汝纶

(吴汝纶与严复关系密切。曾为严的译著《天演论》作序,备极称道。严对吴也很佩服。1903年吴氏逝世,严复不胜悲痛,遂写此联相诔。上联“平生”,语出李商隐《哭刘蕡[fen]》诗:“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天下”,语出《三国志·蜀·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刘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吴汝纶做过知州,此处用典与史实吻合,不为夸张。)

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

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如何?

——严复挽李鸿章

(李鸿章清末洋务派首领。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以“自强”“求富”为名,陆续开办了江南制造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制布局、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军事和民用企业。又向外国购买军火、军舰,建立北洋舰队。中日甲午海战失败,自1876年[光绪二年]以来,经他手签订了5个卖国条约。1901年9月在他签订最后一个条约即《辛亥条约》时,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不久肝病大发,呕血而死。洋务运动最终失败。在严看来,是因为李鸿章的雄才大略未能得到充分施展。所以他以非常惋惜的心情写下了这副挽联。上联“其谋”,指李鸿章对内对外的政治主张。清末,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骎骎内向”和人民反抗斗争如火如荼的情况下,李鸿章认为清王朝“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和戎”,即指对外国侵略者不要“轻言战争”,而要“一意主和”,“以羁縻为止”;“变法”,即引进西方的军事设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保护清朝统治。下联“晚节”,指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被唾骂事。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以“议和全权大臣”头衔,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王朝与英、美、俄、德、日等11国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出卖了臣大民族权利。至此,他一系列卖国行径引起举国愤怒,被斥之为卖国贼。此联是说,如果当时能够按李鸿章的意见办事,洋务运动不会失败;如果晚年不参与《辛丑条约》的签订,广大人士的舆论要好得多。严复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这很能代表当时的舆论。)

博古四十年,名满寰区,为旧学诸贤后劲;

弃尘六阅月,邦犹杌陧,问先生何地埋忧。

——严复挽杨守敬

杨守敬,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同治举人。光绪年间曾作为随员出使日本。后选为黄冈教谕,受张之洞之聘,任两湖书院及勤成、存古学堂讲习。袁世凯也聘为顾问,任参政院参政,旋卒。精地理考证、金石、目录学,工书法。著有《历代舆地图》、《水以注疏》及《晦明轩稿》等书。联语首先对被挽者四十年如一日,潜心博学考古,硕果累累,并为后来的学者奠定基础,给予充分的肯定。下联“先生何地埋忧”一句,不仅赞颂被挽者忧时忧民的爱国精神,而且寄托了作者“六阅月”以来“邦犹杌陧”的不安和忧虑。阅,谓经历。“六阅月”,即经过了六个月。“邦犹杌陧”,邦,指国家;杌陧,谓不安。联语抒发了一个有学识、有贡献、忧时忧民的学者逝去的沉痛思念之情。语言精炼,评价恰当。

善战不败,善败不亡,疏论廷诤,动关至计;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皇天后土,式鉴精忠。

——严复挽庚子五忠

1900年[庚子]7月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自立会”,在张园召开中国国会,宣布“保全中国自立之权,创造新自立国”,拥护光绪帝当政,推容闳、严复为正副会长,并秘密联络会党,组织自立军,预定8月19日在汉口、汉阳及安徽、江西、湖南五路同时起兵勤王。结果由于康有为的海外汇款迟迟未到而一再延期。8月21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勾结英国领事,在汉口英租界破坏自立军机关,逮捕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田邦璿[xuan2“璇”的异体字]等20余人,次日在武昌滋阳湖畔杀害。严复对他们的革命精神钦敬不已,遂写此联相挽。“五忠”即指唐才常等5位首领。上联“疏论廷诤”,疏论,分条陈述自己的见解。廷诤即廷争,谓在朝廷上向皇帝谏诤。此处是说,在会议上陈述意见,相互争论。“至计”,谓上策。下联“主忧臣辱”,戊戌政变前夕,唐才常被光绪帝诏令入京,行至汉口政变发生,光绪帝幽禁瀛台,唐才常遂出亡日本。因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指唐才常等被杀事。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22日唐才常等被杀。“皇天后土”,指天地。“式”,即榜样。上联以“善战不败,善败不亡”的议论,对联自立军有批评的意思,下联却全然是赞扬:清庚子五忠与君子共命运,精忠勤王的榜样天地可鉴。

兰以香而焚,膏以明而煎,同彼龚生,天年竟夭;

有拔使之起,孰挤使之止,嗟我子敬,人琴俱亡。

——严复再挽文芸阁

文芸阁[1856-1904],江西萍乡人。名廷式,字道希,号芸阁,晚号纯常子。光绪进士。初以举人入京会试,即负才名,与王懿荣、张謇、曾之撰称“四大公车”。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读学士。支持光绪帝掌权,反对慈禧太后干预朝政。中日甲午战争起,劾李鸿章畏葸误国,主张抗战。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等组织强学会。次年强学会封禁,为御史杨崇伊弹劾,遂革职回籍,永不叙用。戊戌政变起,为避祸东渡日本,返国后抑郁而卒。上联“同彼”,彼指戊戌六君子。他们年龄全都较轻,因以“夭”称。下联“嗟我子敬”,指文廷式。“人琴”,悼念友人之词。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徽之]子敬[献之]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来奔丧……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上联以兰焚膏煎喻文廷式因才高而与维新派志士同被迫害,以致早亡。下联前半用一“拔”字与一“挤”字,写了被挽者一生上下升沉,后半用一典故写出作者哀挽嗟叹之情。此联比喻与用典都恰当,情真词切。关于此联,吴恭享评之曰:“此作淋漓呜咽,有天马行空之神骏,非萍乡学士,不足当也。”此非谀词。)

平生蒙国土之知,而今鹤翅氋氃,激赏深惭羊叔子;

惟公负独醒之累,在昔蛾眉谣诼,离忧岂仅屈灵均。

——严复挽郭嵩焘

郭嵩焘(1818-1819),湖南省湘阴人。道光进士。1876年首任驻英国公使,后兼驻法国公使。在中俄伊犁交涉时,上书要求维护国家主权。著有《养知书屋遗集》、《云卧山庄别集》。

与君同为国伤心,何堪憔悴,江潭楚些,翻成悲宋玉;

此业不蒙天所福,枉自张皇,幽渺玄经,哪更问侯芭。

——严复挽熊季廉

便司献替,遽以毛鸷为能,公等休矣,岂有鸩人羊叔子;

直到弥留,犹祝中兴不远,天乎鉴此,可怜忧国贾长沙。

——严复挽高啸桐

谓公来日方长,为清时丕焕新猷,画索开疆,功名接武曾胡左;

讵尔昊天弗吊,不中国慭遗一老,山颓人萎,太息同声亚美欧。

——严复挽张百熙

张百熙,湖南省长沙人,太平天国后疏请清廷改官制、理财政、变科举。历任工部、吏部、户部、邮传部尚书,为清末革新派首领。1907年2月张百熙病逝,严复率其子撰献此挽联。此联以湘军三名帅曾国藩、胡林翼、左宗堂对亚美欧三大洲。盛赞张百熙功踵前贤,名蜚环宇。上联“画索开疆”,语出《左传·定公四年》:“疆以周索。”是以周制[索,法也]画疆界。这里指甲午战争时,张疏劾李鸿章以保国土一事。下联“昊天弗吊”,典自《诗·小雅·节南山》“不吊昊天。”谓上天不善。吊,即金文“叔”字,通“淑”,善也。“不遗一老”,语出《诗·小雅·十月之交》,公元前479年孔子卒。鲁哀公诔词中也引用了《诗》中的这两句话,意谓不愿留一国老。可见严氏乔梓,对张百熙敬仰之至。

【严复合撰联】

随时纵论古今事;

尽日放怀天地间。

——严复、杨侃合撰述怀联

【挽严复联】

游学最早识几独先,坐看沧海横流,稗史剩归文苑传;

卌载知交经年小别,一恸故邱正首,遗书忍展鼓山诗。

——陈宝琛挽严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