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

进士及第与进士的区别(为何有人称进士及第)(1)

正因为如此,科举对士人特别是寒门子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跳龙门的机会,所以,许多读书人为此熬白了头也毫无怨悔。

对于考中的进士,各朝的待遇也稍有不同,唐朝科举及第后,只是得到了做官的资格,还要通过吏部考试之后择优授官。相比而言,宋代的读书人是最幸福的,科举及第后,不经吏部考试即可授官。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北宋开始将殿试成绩评定等第,将进士分作三甲。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又颁《亲试进士条例》,规定进士入选者分为五等:第一等、第二等曰及第,第三等曰出身,第四等、第五等曰同出身。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始称第为甲,将进士分为五甲。神宗时第一等、第二等赐进士及第,第三等赐进士出身,第四等赐同进士出身,第五等赐同学究出身。南宋时有了变化,据吴自牧《梦粱录》载:“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至第五甲并赐同进士出身。”

其中,第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状元直接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则授翰林院庶吉士。

进士及第与进士的区别(为何有人称进士及第)(2)

由于科举取士对读书人的诱惑太大,以至有人穷其一生,就为了一个“功名”,“范进中举”就是非常特殊的一例。只是,那是对封建科举制毒害读书人的一种批判。其实,对于那些屡考不中的考生,皇上也是有所考虑的,所以,在科举考试的常科(进士科,相当于综合大学考试)与制科(专门人才的选拔,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偏重实用型人才的录取,相当于理工医农专门院校考试吧),又加开了恩科。

进士及第与进士的区别(为何有人称进士及第)(3)

恩科又称特奏,是区别于参加科举的“正取生”,是不按分数而按年龄来录取的绿色通道。只要够年头和科考次数,落第考生都有望进入官员队伍。宋神宗元丰年间,有一位73岁名叫詹文的老落榜生,参加殿试时一道题都不会做而交了白卷,他在试卷上写了句“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就交卷了。正当他心灰意冷地枯坐旅店时,却传来了好消息,他竟获得“特给初品官,食俸终身”的待遇。他被特选授官后,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自嘲诗《登科后解嘲》:

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方得一青衫。

家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

宋朝皇帝对于读书人,还是怀有一点仁慈之心的,只要你能坚持,皇帝佬儿是会给你一条出路的。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