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月上枝头每到夏秋季节的夜晚,找一条小马路吃吃逛逛,欣赏街边店铺的风景,是城市夜经济的重要内容,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人气旺盛的夜市?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人气旺盛的夜市(步行街夜市诀窍)

人气旺盛的夜市

夜幕降临,月上枝头。每到夏秋季节的夜晚,找一条小马路吃吃逛逛,欣赏街边店铺的风景,是城市夜经济的重要内容。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几条夜市马路长期人声鼎沸,有些已成为网红。记者以普通游客的视角,逛了逛这些夜马路,它们各自的特色是什么?如何避免内容的同质化,增加趣味性?

同时以无锡近几年声名鹊起、广受好评的“南长街”为案例,分析步行街夜市,究竟有哪些“诀窍”可探索。

商场步行街

热闹的网红拍照点

近几年,上海的步行街夜市如雨后春笋,如新天地、外滩枫径、安义夜巷、虹桥天地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商场为主办方,门口专辟区域,管理井井有条,座椅、花卉、艺术灯带,夜幕下的视觉效果、氛围营造极佳,就连摊贩们的帐篷也艳丽多彩,仿如一条风景线。中心舞台还会定时举办表演、集体运动项目等,堪称拍照打卡的好去处,充分体现了夜上海的摩登。

仔细逛下来,并非没有可提升空间。几条步行街的业态开始同质化,内容集中在三类:一是快餐食品,如啤酒饮料、烧烤、汉堡、章鱼小丸子;二是生活用品,大多为饰品、香水、手工包、花艺;三是品牌广告位,如光明品牌店员说,每年7月到10月的周末,他们会去外滩的步行街摆摊,除非受疫情影响。

市民陈女士去过上述所有步行街,她表示,如果抹去周边环境标识,不看名字,它们的感觉相似极了,几乎分不出哪儿是哪儿。

游客评价两极分化。上海本地消费者说,夜市已流行了两三年,有点审美疲劳,“卖的东西没什么特色”。有人说:“从很远的地方特地赶来打卡,拍照不错,一次就够了。”有人说:“就是商场里的品牌,不如逛商场更舒适。”

也有受访者持相反意见,一位刚从北方来上海工作的游客对步行街评价不错,表示下次还会再来;一位从广州来上海旅游的游客说,这些步行街跟广东的商圈不太一样,主打品牌不同,很有新鲜感。

值得一提的是七宝万科商场。今夏,其门口的夜市步行街人声鼎沸,有出来散步、遛狗的亲子家庭,有乘凉的老头老太,有从地铁站出来随便逛逛的白领。他们很少买东西,但让整条步行街充满烟火气。换言之,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的步行街成为另一种公共空间,扮演了社区生活圈的角色。

阿涛则是七宝夜市步行街的承办者,他手握一批微信群,每次有商场找他办夜市时,他就在群里发布夜市的时间、地点、摊位费等信息,摊主们自主选择是否报名。

摊主有些是兼职,只有周末有时间,有些则是连锁品牌的员工。“我们是万科商场的一个少儿品牌。”一位卖玩具的摊主说,“门口人流量大,所以在此摆摊,也算广告位。”许多摊主表示,人流量没有转化成消费额,营收比不上商场内的店铺,游客们大多走马观花,看个热闹。

阿涛近期又受邀前往凯德晶萃、大宁国际等商场门口组织夜市步行街。似乎未来,步行街将成为上海商场夜经济的标配。

来自北京的王女士对上海商场数量之多表示惊讶。在上海市区,几乎走过一个街角,就能见到一个商场。艺术展览、文创市集、公共活动、潮牌社群等,从K11到TX淮海,各类商业创新、潮流设计几乎都被上海的商场包揽,有些模式在全国独树一帜,走在全国前列。“上海的商场太棒了。”王女士感叹,“那街边店铺、户外步行街逛什么呢?”

夜市类步行街如何区别并超越商场的束缚——这恐怕是上海有待思考的课题。

社区型步行街

风格自成一体

有一些常态化的小马路,未必禁止车辆通行,但在夜晚,街边店铺颇具特色,因此以走走逛逛而闻名。

大学路位于五角场商圈,毗邻好几所高校。夜晚,不到一公里的街道行人如织。餐厅的烟火与酒吧、咖啡厅里飘出的香气混合,夹杂着用餐、喝酒、买卖时的喧闹,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风景画。8米宽的人行道处处是外摆空间,短短700米有6个红绿灯,以控制车辆低速通行,优化行人的逛街体验。街道两旁还有供行人休息的座椅,兼具美观与舒适。

“户外外摆式餐饮”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让它的氛围有别于其他步行街。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息吸引了周边居民、白领和高校师生。有商家直言,选择在此做生意就是因为“地段好”“氛围好”“人群有特色”。消费者大多为高校师生和白领,概括起来就是“有余钱或有闲暇的人”。

从业态看,餐饮类店铺约占80%,以日料、西餐、东南亚菜等外国料理为主。为了适应周边年轻人,有些店铺以酒吧形式在深夜继续营业,也成为大学路的一大特色。

沿街还有些创意零售、美发美甲店以及文化书吧等特色小商铺。虽然占比不大,但与餐饮店融合在一起,共同打造出大学路时尚多元、年轻潮流的气质。

有两位女生正结伴逛街,她们来自不同学校,说约在这里方便,在大学路边散步边聊天,感觉比坐下来聊天更放松。有行人表示,自己来拍大学路的夜景,顺便吃点夜宵。也有人冲着酒吧和咖啡厅而来,和朋友在露天喝点小酒,聊聊生活,成为一种解压方式。因此,大学路的人流量可转化为切切实实的购买力。

不过也有人提出,这里没办法找到一家家常菜馆。高校学子来自天南海北,灵魂深处其实更喜欢新疆大盘鸡、贵州酸菜鱼、四川麻婆豆腐或淮扬包子等地方菜,中餐其实也能做出“时尚感”“潮牌味”。这些食物当然能通过外卖或去其他商圈获得,但大学路失去了这些,也失去了更多步行街的可逛性。

有人说,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对大学路是有制约的。它是否可以延展出更多的街道,甚至和五角场商圈打通,图谋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上海夜经济的地标之一呢?

另一条虹井路,则以售卖韩国特色商品而闻名,在大虹桥片区拼出了自己独特的口碑。沿街店铺均带有韩国特色,就连平平无奇的连锁超市,开在虹井路上的分店也独树一帜,售卖各类韩国年糕、大酱等特色食品。有些小超市、小餐饮店,满眼望去尽是韩文,颇有一种已经出国的错觉。

“这里的韩国烤肉店,味道挺正宗的。随便找一家,基本都不差。”曾经在韩国待了5年的陆女士评价说。夏日的周末,虹井路上的商场也安排了夜市步行街,果然还是服饰、首饰、香水这几类。一位服饰摊主说,过几天她会去另一个商场门口摆摊。此语也折射出缘何商场的步行街容易同质化。

生意最好的是啤酒、烧烤。这里的餐饮市集,已不能用“摊位”来形容。一家韩国烤肉店,在步行街区域搭建了一个颇有面积的临时帐篷,可容纳十几桌客人同时吃烤肉,内置空调,外用厚塑料遮挡,规模比正常店铺还大,门口排起长队。

店铺老板与熟客们早已成为朋友。“上周怎么没过来喝一杯”“你要的大酱今天到新货了”……类似的寒暄不绝于耳。记者去餐厅借个洗手间时,服务员都热情地介绍周边店铺,推荐逛街路线。这里美甲店的店主,同时是隔壁面馆的常客;而面馆的老板又会去超市员工那儿借东西……步行街的生态,与周边群体的生活方式相呼应,更像一个“开放式社区”。

社区型步行街,意味着更多探索与发现的趣味。风格自成一体,也是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文化缩影。“上海其他一些小马路,也能按照这个思路打造一下就好了。”一位土生土长的白领女性感叹,“还是它们比较好逛。”

案例

南长街,老城区转型的样本

京杭古运河穿无锡市区而过,运河两边的街道叫南长街。

这里曾是江南漕运重地,南连苏州,北接常州。明朝时有“窑码头”“官码头”“布码头”等,店铺林立,热闹至极。运河两岸,留下多座名人故居、民族工商业厂房遗址。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老城区渐渐褪下光环。上世纪90年代,南长街之于无锡,就好比老城厢之于上海。两岸居民迁走后,吴良镛院士受邀为南长街做规划。这条老街的命运,彼时还没人能看清。南长街光是规划,就做了十多年。

时间走到2005年,南长街办事机构成立,同时设立了管理运营公司。如今古运河片区申报为旅游度假区,相关管委会成立。一种旧城更新模式下的步行街开发,渐渐变为现实。

初期,南长街把招商的活儿部分委托给第三方企业,头几年享有免租期。2010年左右,南长街第一段开街,以酒吧为主。好处是,无锡人原本没有夜晚出门的习惯,自从有了南长街,无锡有了夜经济。

渐渐地,运营方觉得“酒吧一条街”并不符合人文底蕴深厚的南长街,立即大刀阔斧转变业态。咖啡馆、国际连锁品牌店纷纷入驻,运营方又觉得不够,“像平民版万达商场”,步行街没有特色,继续调整业态。

直至2013年,一些本土的小众文创品牌渐渐出现。来自全国的美食、文化或非遗项目,但凡符合年轻人风格的,无论是否出自无锡本地,都被纳入南长街。从鱼头王、粉丝汤,到长沙臭豆腐、北京酱鸭、雪梨汤,不少非江南地区的外来店铺成为网红。

长期以来,打造步行街的惯性思维总是倾向于本地非遗、本地老字号,却忘了一个问题:趣味性、新鲜感往往来自陌生与好奇,来自天南海北的差异化。

比如无锡小笼包,本地人习以为常,并不特来光顾。如果一条步行街,只有本土内容,那么对本地年轻人来说,吸引力不大。他们会觉得步行街定位多了“土”,“潮”感不足。

而南长街上,来自各方的美食、非遗、文创店,给长三角的年轻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同样,长三角的本土内容,又给来自外省市的游客们新鲜感。

如今,经过一轮轮业态调整,南长街已经开发到第三段,总长约1500米。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商业,还有独特的人文底蕴。沿着悠悠大运河漫步,天南海北、琳琅满目的商铺,错落夹杂于诸多厚重的古宅、文化博物馆、名人故居中。加上时尚感的营造,这一线性空间有了新鲜感。

南长街运河夜游也是一个爆款项目,9座古桥对游客依次打开。晚上乘船而下,河道两旁的古建筑仿佛一页页折叠窗,大红的灯笼一排排延伸至远方。水仙桥下,脏乱差的状况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现代化的桥洞咖啡馆,与桥洞涂鸦等环境艺术呼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休闲空间。运营方有效利用城市桥洞下曾经消极的微空间,让原本阴暗的角落重获新生。

夜幕降临,年轻人渐渐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南长街。深夜11点,步行街上依然人流如织。作为夜经济的典范,它上了央视的《焦点访谈》栏目。

这个历经约20年方才成形的步行街,近3年终于出圈,成为全国游客来无锡的必去景点。它一路走过的波折、带来的思考,可以为各类步行街夜经济提供些许经验。

专家访谈

步行街的迷人,在于文化而非商铺

南长街的微更新典范、网红打卡点桥洞咖啡馆,出自上海设计师范日桥之手。他同时也以专家的身份,持续参与了南长街的改造规划。步行街怎么做才会吸引年轻人呢?听听他怎么说。

记者:坦白说,长三角现有商品品类很难给人惊喜。步行街标配如星巴克、肯德基、哈根达斯,土特产如蹄髈、江南糕点,文创如手工艺品、书签、绣品……基本大同小异。上海颇具特色的首店、旗舰店、国际潮牌大多位于商场内。这也是步行街夜经济越来越难做的原因。

范日桥:对,如今商铺已经很难独特。品牌一旦做起来,就会走连锁之路,变得到处都有。南长街原来计划三分之一做独特的文创,后来发现,招商资源达不到设定的质量,于是放大了餐饮、美妆等业态。

也做过其他文化类尝试,无锡曾经号召十几个乡镇拿出自己的地方特产,到南长街售卖。但内容良莠不齐,有些在地化的资源没有经过当代演绎,显得真土,卖不出价格,并不吸引年轻人。

今天,年轻人喜欢逛的夜市步行街,必须同时是附加值高的精神文化消费。没有创造惊喜的夜市,不会生动。

记者:逛下来依然有新奇感,云集全国各地的东西是很大原因。

范日桥:业态不能局限在江南。江南的东西城市里随处可见,没必要再到南长街来。倒不如把全国各地业态聚集到一条街。这种“大组合”提供了差异化的价值,也算步行街破题的一条思路。

记者:南长街沿着古运河,分布着寺庙、古塔、河道、街道、古桥和窑坊等各种建筑形式,步行街在空间设计上有没有独到之处?

范日桥:一条步行街,如果只有商业店铺,再好也会显得单薄。但这里的运河之水、成片文化老宅和历史厂房,充满风情,有让人探索的趣味性和未知的神秘感,人文商居紧密融合,步行街就变得丰富和有趣了。

南长街第三段今夜“梁”宵打造时,把必须保护的老宅藏在背巷,重新搭建起一条设计过的“市井街道”,创作自由度比较高。它在真实的古街里,置入了一条新的步行街,和老建筑对话。

它像一幅江南长卷,起伏的屋檐下,长卷缓缓打开,其中又有多种变化。步行街设计时,搭配了不同尺寸,分别满足零售、轻餐、饮料、休闲等功能,把不同业态放入不同模块中,比例和区域都提前规划好。

记者:江南地区其实不乏临水的商业空间,怎么消除审美疲劳,对年轻人持续产生吸引力呢?

范日桥:一两个江南古镇是稀奇的,但100个江南古镇,人们对其中熟悉和相似的东西就产生不了兴奋感。如今,江南的东西,需要当代化的表达才会吸引年轻人。乌镇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我个人的观点是,做好历史保护的前提下,新建筑、新内容并不一定要与古色古香的老东西协调。新旧之间对话,甚至对比反差,既熟悉又陌生,也是一种高级别的激活。

桥洞咖啡馆为什么受欢迎?单独的咖啡馆、单独的古桥洞,都不稀奇。但两者融合,时尚与复古,对比产生了新鲜感。又比如,在老建筑里放入时尚业态。这种外表的反差能产生冲击力。

按照这个标准,南长街未来可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

记者:您理想中的步行街,需要做到哪些?

范日桥:第一,尺度宜人,宽度在6米—8米为宜,过大过宽,就没有逛街的氛围。

第二,充满风情。那是一种经过设计的市井气、烟火气。和路边摊的烟火气不一样,经过设计后,步行街才有现代属性,有景观商业,能产生文化附加值和当代活力。

第三,业态内容是核心,但那取决于招商的水平、城市的资源如何。风情感一定来自有创造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外观。

记者:您来自上海,对上海的步行街夜市有什么建议?

范日桥:上海的步行街比较洋气,很国际化,自有其优势。如果提点建议,或许因为上海比较商业化、商场化,步行街更像商品的秀场,好看、热闹有余,实际更像商场购物的外延。

真正迷人的内容必须和文化有关,和城市的故事有关。步行街的文化恰恰需要挖掘、探讨和创新,非市场主体不妨适当介入。如果内容完全放给市场,在商言商,商业主体打造文化是有难度的。(龚丹韵 实习生 林淑婷 胡悦)

来源: 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