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渝

展厅中明代官员服饰以朝服为首,朝服右方的展区所呈现的是一套明代公服。如果没有了解过明代官服体系,绝大部分人会将明代官员所穿的公服误认为宋代官服。其实这也不怪大众认错,毕竟洪武元年制定公服时所参照的就是宋元制。

特展的这套公服为大红素纱袍,形制为圆领,大襟右衽、大袖、左右两侧出摆。明代官员在穿着它时,里面通常衬以白色交领中单袍。公服展区还展出一顶展脚幞头,这顶官帽的帽架以铁丝构成,外蒙绞织漆纱,以漆麻布为里。帽顶为方形,分两层,一高一低。这个形制与宋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幞头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微小差别的。宋代官帽展脚左右平伸,形如直尺,明代的展脚末端则上翘,这也是辨别宋明两代公服的一个小技巧。

根据明初时朱元璋制定的制度,文武百官在每日早朝奏事及待班、谢恩、见辞之时都要穿着公服。不过这种情况只存在于明前期,明代中后期衣冠制度瓦解,规矩废弛,穿衣也自由了,很多官员穿着常服或便服就直接上朝,只有在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日(朔望日)会穿上公服。公服因纯色无补子及纹样,品级以颜色来进行区分,公、侯、驸马,一品至四品用绯色,五品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以下及杂职官俱用绿色。故而展厅中这套大红色公服也是品级最高的一种。

明代官服上的补子有何象征意义(乌纱帽与衣冠禽兽)(1)

参观完公服,顺着指示走就能见到数套明代官员的常服。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明朝服饰体系中所言的“常服”和我们今天说的常服概念不太一样,它相当于明代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所穿的工作服,全套由乌纱帽、圆领袍、束带、褡护、贴里、黑靴等组成。由于中晚明以来,明代官员常服大量出现在明人绘画中,并被戏曲等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成为大众最常见的明代官员形象(影视剧中表现明朝官员时基本都参考常服,很少出现公服或朝服)。

飞禽走兽为图案的补子是明代官员常服最具特色的地方,通过不同禽兽图案能判断出其品级,“衣冠禽兽”一词出处大致也源于此。早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便下令规范官员常服上的补子,除麒麟、白泽为公、侯、伯、驸马所用外,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一、二品文官用仙鹤、锦鸡,武官为狮子;三、四品文官用孔雀、云雁,武官用虎豹;五品文官用白鹇,武官用熊罴;六、七品文官用鹭鸶,武官用彪;八、九品文官用黄鹂、鹌鹑、练鹊,武官用犀牛、海马。到了嘉靖年间,朝廷又对官员补子做进一步规范。

明代文官的补子一直为双禽补,直到晚明才开始出现单禽补。“衣冠大成”展出的红色圆领官员常服的补子就是单禽仙鹤补,可知它是晚明时期的一品官员常服。与红色官服一起展出的乌纱帽也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款式,帽身以乌纱为表,漆黑丝或麻布为里,前低后高,通体皆圆。帽后左右各一椭圆形帽翅,平直且宽。值得一说的是,并不是明代所有常服乌纱都是这样,这一经典款式乃明中后期才形成,与明前期常服乌纱外形差距较大。明朝早期官员乌纱帽效仿唐代幞头,展脚弯曲向下,犹如唐巾,这显然是受朱元璋号令“复衣冠如唐制”的影响。此外,明前期官补与后也不同,那时候多是方形金绣或彩绣为图案,总体比较素雅,不似后期那样色彩艳丽。本期封面的图片剧《土木之变》中出现的官员常服就是典型的明代前期款式,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对比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