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跑高速的朋友都知道,现在高速路上的测速手段是比较先进的,虽然很多司机都知道哪些地方有测速,但是还是经常有人因为不了解其测速原理而导致被扣分罚款!

如何对付区间测速(区间测速的3大误区)(1)

那么区间测速的原理是什么呢?又有哪些我们平时认识的误区呢?

区间测速的原理

车辆经过两个测速点时,摄像头都会进行拍照,然后经过计算车辆经过两个测速点的时间来判断车辆是否超速。

简单来说就是:区间速度=区间距离÷运行时间

比如某高速路段两个测速点之间的距离是120公里,该路段限速每小时120公里,车辆如果用1小时或多于1小时的时间跑完,那么其平均时速就低于120公里;如果在1小时之内跑完,那它就超速了。

逃避区间测速的三大误区

1.临近第二个测速点时降速驶过后再继续超速

有些人因为不了解测速原理,在进入测速路段后发现自己已经超速了,于是在到驶出测速段的那个测速点时立刻减速,认为可以像对付固定测速那样,就不会被测出超速。

这种方式是没有用处的。因为区间测速设备对所有进入摄录区域的车辆采取“秋后算账”的方式,说白了都是区间测速设备会对所有进入摄录区域的车辆自动抓拍,随后系统才会对车速进行测算,临近测速点踩刹车是不能逃避超速的。

2.如果前面超速了,故意在休息区停靠

有驾驶员想如果前面超速了,中途在服务区休息一段时间,这样一来通过两个监控点的时间长了,区间测速是否就不会认定我超速了?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区间测速还会和固定测速、流动测速、GPS测速互为补充。在高速公路上,每隔十几公里、几十公里都有各类测速仪器,一经被拍有超速等违法行为,照样处罚。

3.不断变换车道来逃避监测

区间测速是通过车牌自动识别实现拍录的,在前后两个测速点的监控设备均是分车道抓拍,即使车辆从最左侧变道到最右侧车道,系统也可以进行自动识别比对,不会影响区间测速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