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一部由李安执导,由梁朝伟、汤唯和陈冲等人联袂出演的电影《色·戒》可谓是风头无二。该片不仅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而且还获得了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和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实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爱国女学生王佳芝在抗战期间使用美人计暗杀汉奸特务头子易先生,最后关头却因为真情流露而放走对方的故事。关于她的举动,有人认为自私狭隘,没有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大义灭亲;也有人认为无可厚非,忠于感情就是忠于人性,谁也无法用道德枷锁去绑架别人。难怪,李安曾经这样表示:
《色·戒》的爱情是一段来自地狱的爱情。
影片宣发期间,王佳芝的人物原型郑苹如妹妹郑静芝在洛杉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开抨击导演李安和作者张爱玲。她提到:
要写一个历史的故事,应该做一个更深的了解。对姐姐的描写,有些跟事实是完全不符的,这样篡改无疑会扭曲大家的认知!
今天,我们通过《色·戒》来探究历史,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缅怀先烈,走近郑苹如烈士短暂而绚烂的一生。
郑苹如(1918年4月——1940年2月),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出生于日本名古屋,祖籍位于中国浙江兰溪。虽是中日混血儿,但她却是坚定的抗日爱国者,为国捐躯后竟长期遭人误解,直到1983年才被新中国追认为烈士。
1918年,郑苹如出生在日本,父亲郑钺(郑伯英)是著名的爱国人士,长期跟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的元老之一。
青年时期,郑钺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结识了一名日本女孩木村花子。她出生于东京的名门望族,长期向往和崇拜中国,暗中支持孙中山等人开展民主革命活动。
与郑钺结婚后,木村花子改名为郑华君,跟随丈夫一起来到中国生活,先后诞下了二子三女,而郑苹如就是他们夫妇的第二个女儿。在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她从小就乖巧懂事,除了学习能力和成绩非常突出,还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和日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郑苹如出落得亭亭玉立,19岁时就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画报《良友》的封面女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悍然出兵中国东北发起了侵华战争。由于张学良执意坚持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地区尽皆沦陷敌手,导致东北人民不幸沦为了亡国奴。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依然得寸进尺,以保护本国侨民为借口出动海军陆战队向上海的闸北、江湾和吴淞等地进犯。对此,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和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有效迟滞了日军的进攻。
在此期间,郑苹如全家都加入了当地的抗日救国宣传队,积极向普通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重要意义。
面对中国军民的坚决抵抗,日军只能被迫撤军,但中日双方还是在美国、英国和法国等调停下签署了《淞沪停战协定》。至此,国民政府丧失了在上海的驻兵权,完全葬送了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的成果,为日后的淞沪会战惨败埋下了隐患。
郑苹如
1937年春,郑苹如从上海法政学院毕业,征得双方家长同意后开始积极筹备与未婚夫王汉勋的婚礼。不过,卢沟桥事变却在此期间爆发了,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对苦命鸳鸯也只能劳燕分飞。
全面抗战爆发后,郑钺立即投身于革命洪流中,还因为与中统上海站负责人陈宝骅的关系而涉足谍报领域。因为父亲的关系,郑苹如顺理成章加入了中统上海站,秘密负责刺探日军的情报。
凭借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凭借出众的外形条件和青春貌美,郑苹如的特务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而且,作为中日混血,她还能讲一口流利的日语,很快就打入了日本的名流社交圈。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以中国军队对日本驻扎在上海虹口的基地发起进攻为标志,淞沪会战就此打响。之后,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其中提到: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在第87师、第88师和独立第20旅打响战役后,第56师和第98师也相继赶到了上海战场参战,统一由张治中指挥。当时,日军在上海的正规部队不足3000人,而且严重缺乏重型武器,只能凭借坚固的工事坚守待援。
虽然以十倍于敌的兵力作战,但国军却始终未能歼灭这股日军,始终未能彻底占领虹口,战事进入到胶着阶段。两天后,随着松井石根带领大批日军赶到,中国军队已经错失了全歼敌人的机会,淞沪会战至此结束。
在1937年11月11日,郑苹如在未婚夫王汉勋即将随部队后撤时见了他最后一面。离别时,这对恋人抱头痛哭,相约等抗战胜利后再见。
上海沦陷后,郑钺和女儿郑苹如一同留守潜伏,继续为中统从事情报搜集工作。
为了在华历练,时任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儿子近卫文隆在上海的东亚同文书院供职。经人介绍后,郑苹如很快就和他搭上了关系,时常以情侣的身份出入各种场合,借机获取相关的军事情报和战略情报。
某夜从舞会散场后,郑苹如提议近卫文隆陪自己去一个地方,还半开玩笑地将他软禁了起来,之后才向上级汇报已经绑架了日本首相的儿子。闻讯后,中统高层惊出了一身冷汗,担心将原本属于温和派的近卫文麿推向强硬派那边,故而立即下令她赶快放人。
深陷情网的近卫文隆,直到被释放后依然认为郑苹如是在考验自己,丝毫没有怀疑对方的身份。由于国内时局变化,他被父亲紧急召回,这才逐渐断了这种孽缘。
武汉失陷
1938年10月,随着广州和武汉等地的相继失陷,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面对日本的诱降政策,时任国民党“二号人物”的汪精卫决定投降,准备从重庆遣逃至越南的河内。
在刺探到这则重磅消息后,郑苹如立即向中统汇报,其中明确提到“近日汪行为有异动”的情报。可惜,这份极具价值的情报却没有引起重庆的足够重视,导致了汪精卫成功叛逃并在南京建立起了伪政府。
汪伪政府成立
1940年3月,汪伪政府终于在南京粉墨登场了,汪精卫自任伪政府副主席兼行政院长,陈公博和周佛海则分别担任伪行政院的副院长。从此,这帮汉奸们死心塌地为日本效力,以竭力促成“以战养战”的目标实现。
虽然是国民党的元老,但郑钺并不受蒋介石的器重。因此,汪精卫开始积极拉拢他加入伪政府任职,并且许之以司法部长的高官,被以无心政治为由推托了。
以丁默邨和李士群为首的“76号”成立后,积极协助日本开展血腥的镇压和暗杀,迅速成为了日本侵华的爪牙。
丁默邨是湖南常德人,早年曾在国民党特务机关任职第三处处长,地位与戴笠(第二处处长)和徐恩曾(第一处处长)相当,相互之间结怨甚深。戴笠掌权后,他索性暗中投靠了日本人并且沦为了可耻的汉奸。
郑苹如曾在上海民光中学就读,而丁默邨在充当汉奸前还在那里当过校长,两人算起来还有一段“师生之谊”。为了铲除大汉奸,中统上海站决定利用丁默邨好色的弱点实施刺杀,由郑苹如具体执行。
刚接到这个任务时,郑苹如想到要以自己的身体作为诱饵,内心还有些犹豫。于是,她征求自己父亲郑钺的意见,得到了“抗日锄奸对国家民族有利,对四万万同胞有利,这事非做不可”的答复,从此下定了决心。
在父亲的鼓励下,郑苹如决定以邂逅的方式接近丁默邨,在驶往外滩方向的电车上“巧遇”了对方,二人相谈甚欢并且留下了联系方式。从此开始,她凭借炉火纯青的演技和姿色彻底征服了大汉奸,还作为对方的秘书经常出入76号魔窟。
1939月12月,郑苹如与陈彬和温启民等锄奸队成员制定了详细的刺杀计划,准备以购买皮大衣为由将目标诱至上海西伯利亚皮草店。不过,丁默邨却异常的警觉,刚进入店内就发觉情况有异并且说了句“有急事”后转身逃跑,暗杀行动宣告失败。
随着这次刺杀行动的失败,郑苹如的身份也随之暴露,遭到了76号的秘密逮捕。为了进一步打探情报,郑苹如并没有被立即杀害,而是遭遇了各类残酷的刑罚后依然大义凛然。
《色戒》剧照
1940年2月,汪伪政府下达了对郑苹如秘密执行枪决的命令。行刑前,她还坦然地对士兵表示:“帮帮忙,一会打得准一些,别把我弄得一塌糊涂”。
事后,很多人误以为郑苹如在执行任务时与丁默邨假戏真做,所以才直接导致了行动失败,张爱玲在《色·戒》中就采信了这种说法。不过,随着中统档案的逐步解密,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郑苹如因为两次刺杀皆失败,身份因此被揭穿。为了不连累家人,原来被安排逃亡的她决定自动投案只身赴死,由始至终都没有对丁默邨动过真情。
张爱玲
1950年,张爱玲开始创作自己的小说《色·戒》,将郑苹如和丁默邨的真实故事写入书中,分别化名“王佳芝”和“易先生”。之后,她对这个小说几易其稿,直到1978年才公开出版,不过并没有完全遵照历史,因此受到了后世的指摘和非议。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张爱玲将锄奸行动抹上了粉红色的情爱,将烈士的英勇牺牲沾满了肉欲和情爱,这是对历史的侮辱和背叛!
1983年,新中国将郑苹如追认为革命烈士,还将她的遗物移葬于上海的龙华革命公墓,与蔡和森、恽代英和柔石等烈士一起接受后人瞻仰。
198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蒋经国在台北市郊外为郑苹如等28名殉国的情报人员追授了勋章。
2009年6月6日,在郑苹如烈士诞辰九十五周年之际,她的青铜纪念像在上海福寿园正式揭幕。
此时此刻,无论您身在何方,请向所有为国捐躯的先烈们致敬!@文史不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