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强宋朝晁补之的《鸡肋集·海陵集序》载:“战国异甚士,一切趋利邀合,朝秦而暮楚不耻,无春秋时诸大夫事业矣”这是成语“朝秦暮楚”的最早文字记载,意指人的政治立场不坚定,反复无常,三心二意后延伸至人的伦理道德层面,指人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成语朝秦暮楚与下列哪项关系密切?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朝秦暮楚与下列哪项关系密切
华中强
宋朝晁补之的《鸡肋集·海陵集序》载:“战国异甚士,一切趋利邀合,朝秦而暮楚不耻,无春秋时诸大夫事业矣。”这是成语“朝秦暮楚”的最早文字记载,意指人的政治立场不坚定,反复无常,三心二意。后延伸至人的伦理道德层面,指人朝三暮四,见异思迁。
据考证,成语“朝秦暮楚”最初是作为地理形势概念出现的,源自战国时期秦、楚交界处的宛西西坪镇(今西峡县西坪镇)。
众所周知,从今陕西商州到河南内乡,是古时著名的600里秦楚古道。在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的254年里,各诸侯国之间为争霸而战事连绵不断。当时比较大的诸侯国有秦、楚、燕、韩、赵、魏、齐,史称“战国七雄”。“七雄”中,尤以秦、楚两国势力最为强大,秦依关河之险虎视中原大地;楚仰临海之便放眼整个华夏。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秦楚古道上,漫天黄尘飞扬,时常狼烟四起,刀光剑影闪烁,百姓生灵涂炭,人民苦不堪言。
西坪镇原叫大坪,是秦楚古道上的战略重镇,亦是秦、楚两国的交界地点,因此交兵频繁,秦、楚之间你争我夺,拉锯作战不断,百姓饱受秦兵楚将滋扰,居无宁日,夹缝里偷生,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小国寡民之辈为了生存,日久生智,唯有见风使舵方可全身而退。最初两军交锋,总会殃及无辜百姓。时间长了,人们也慢慢领悟了战争的意义只是统治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惯用的一种手法,而保全自己、乱中活命才是王道,因此便依据形势决定立场,时而迎合秦国、为秦国效命,时而讨好楚国、向楚国靠拢,甚至在一天之内“城头变幻大王旗”,也是家常便饭。早晨,西坪这个镇子被秦国攻下,乡绅百姓就插秦旗、穿秦衣、行秦礼、言秦语,做秦国臣民,西坪就隶属于秦国;到了晚上,风云突变,情势逆转,西坪这个地方又被楚国占领,乡绅百姓呼啦一下易楚帜、着楚衫、行楚俗、说楚话,为楚国百姓,西坪归楚国管辖。朝秦而暮楚,实乃不得已之举、权宜之计,这就是“朝秦暮楚”成语的来历和历史渊源。
明清时期,西峡县西坪镇土寨的西城门和东城门上,镌刻的“西接秦关”和“东连楚界”八个大字熠熠生光,虽历经风雨,仍显遒劲和霸气,给人以历史沧桑之感。直到“文革”时期,城墙被无端破毁而消失。如今,只有珍存在西坪镇文化中心的古西坪刻有文字的西城门和东城门旧照片,似一位庄严的历史老人,无声地述说着西坪的古往今来,静静地展示着西坪的风云变幻和历史碎片。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朝秦暮楚”成语从西坪古镇、从秦楚古道、从历史的深处一路走来,历经时光镌刻而犹然昨天。只不过,如今的“朝秦暮楚”意思比以前宽泛了许多,且多指人意志不坚定、感情不专一,贬义的内涵愈显明朗。如明朝毕魏著的《竹叶舟》载:“因见贵戚王恺,富堪敌国,比太仆更觉奢华,为此我心未免朝秦暮楚。”8
(作者系西峡县农民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