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码头渔民捕捞鱼(儿时的记忆海洋捕捞船)(1)

“海洋第几对的在哪里捕到几百几千担的白带鱼,哪一对的又在哪里捕得几百上千担的黄花鱼,第几对的又在哪里捕到多少多少担马鲛鱼”……消息传来,整个村庄沸腾了,一时间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把捕鱼人乐得个个喜气洋洋,眉飞色舞!

海边码头渔民捕捞鱼(儿时的记忆海洋捕捞船)(2)

“海洋的回来了”,“船舷还卧水卧得很低呢”……熟悉的语句传入耳中,我三步并作两步走,便往海边码头赶,去船上找久别的父亲。只见平时平静的专用码头,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别有一番热闹繁忙的景象。年轻的大队专业队女队员们,个个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甲板上筐筐鱼货,她们一筐一筐从又窄又摇晃的跳板熟练地扛上岸来,经水产收购部门过称再装车,动作矫健敏捷,一气呵成!码头下面,船只比肩整齐地一列排开,显得格外壮观。船上船员们个个忙忙碌碌,船舱里的鱼货一兜一兜吊上甲板,卸在大竹筐里,满满地排个水泄不通。大家干劲冲天,精神抖擞,脸上始终挂满了丰收的喜悦,俨然是忘记了劳作的疲惫!

海边码头渔民捕捞鱼(儿时的记忆海洋捕捞船)(3)

远洋捕捞船,即称围缯、双拖网船,欧厝人都叫“海洋的”。从1964年开始,至1975年,集体已经建有10艘(5对)。体制改革后,私人合伙开始购置,增加到30艘(15对)。吨位有小有大,40吨至80吨不等;配置的马力,小有80,大至250。每艘船配有一个技术员,负责掌管船只,探测鱼群,是该船只捕捞运作的总指挥;设三个船老大,为正大,付大、三大、负责掌舵航行,捕捞作业时配合技术员操作驾驭船只;三个轮机,同样也分正机、付机、三机,负责船上电动机的操作和保养;甲板上负责渔网作业渔网修补的也分有头手、二手、三手、四手、五手,还有炊事人员和几个没有手位的船员,每只船共有17人。船与船之间,则成双配对,一公一母,协同配合捕捞作业。

海边码头渔民捕捞鱼(儿时的记忆海洋捕捞船)(4)

围网(围缯)捕捞,进入中秋时节,便开始北上。最北至全国最大渔场浙江舟山渔场。随鱼汛跟踪探测鱼群,至北而南转战于浙江舟山、浙南、闽东、闽南、粤东等沿海各大渔场。围网捕捞的鱼类主要有白带鱼,黄花鱼,马鲛鱼和斗鲳鱼等。专色鱼种,成群结队。船只以对(公母)为同一捕捞单位,公母结伴而行。一到渔场,公船除留下六七个关键部位的人员,其余都得就位于母船,做好准备。如探得鱼群,两船的技术员之间便以对讲机相沟通,探讨对策。而后两船靠拢,公船接过绳子拉开,母船放网,各拉一头,形成合围。一网打尽者,每有成百上千担的收获!夏季改围网为拖网(双拖),在台湾海峡(人称之为二沟、三沟、大线等海域)捕捞作业。作业时两船并驾齐驱,拖网前行,每隔一段时间起网。所得鱼类繁杂,五花十色,如鱿鱼、赤鯮鱼、肉鲳鱼、斗鲳鱼等等,还有虾类、蟹类、贝类等,不一而足。

海边码头渔民捕捞鱼(儿时的记忆海洋捕捞船)(5)

它是捕鱼人海上渔作,艰苦创业,风风烈烈的一曲战歌!它曾经见证了捕鱼人多少丰收的喜悦和艰辛的汗水!八十年代,捕捞产量开始走下坡路,远洋捕捞业也开始由兴渐衰,船只逐渐减少,至今早已走进历史,成为一段历久弥香,耐人寻味的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