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们思想逐渐解放,眼界日益开阔,文艺的题材和风格也更加丰富但是,不管文艺潮流如何更新,有一个主题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对祖国的爱《我和我的祖国》就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作,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我与我的祖国背后的故事 读故事唱颂歌我和我的祖国背后的故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我的祖国背后的故事 读故事唱颂歌我和我的祖国背后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们思想逐渐解放,眼界日益开阔,文艺的题材和风格也更加丰富。但是,不管文艺潮流如何更新,有一个主题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对祖国的爱。《我和我的祖国》就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作。
《我和我的祖国》的词曲作者分别是张藜和秦咏诚。与大多数歌曲的创作过程不同,这首歌是先产生了曲谱,然后才填上歌词。那么,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秦咏诚作曲的经过吧。
秦咏诚生于1930年,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进入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作曲。后来,他成为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他在音乐创作中追求的风格是“朴素、集中、明快”,主题大都离不开“祖国、大海、石油”,久唱不衰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满怀深情望北京》就出自他的手笔。1984年,秦咏诚在北京昌平中央行政学院学习时,经常到老朋友张藜那里畅谈音乐。张藜也是一位爱国文艺工作者,1932年出生于大连。在日寇殖民时期,他目睹和经历了做亡国奴的耻辱。有一次,他差点儿被日本鬼子打死。16岁那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文艺兵。20世纪70年代末,他进入中央民族乐团创作组,写了不少歌词和其他文艺作品。因此,他对新中国怀有极深的感情。张藜和秦咏诚情投意合,无话不谈。这天,秦咏诚告诉张藜,自己创作了一首小提琴曲——《海滨音诗》,乐曲的旋律挺不错的,希望张藜能为曲子填上合适的歌词。接着,秦咏诚对曲子略加修饰,当场哼唱了两遍。张藜一听,觉得曲调确实很美,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老朋友的请求。
张藜富有激情和才华,也是有名的创作快手。但这一次,他迟迟找不到灵感,曲谱在口袋里放了几个月,纸都给捂热乎了。后来,他得到了去广西、福建、湖南采风的机会,一路上放眼美丽多姿的山岳、大海、江河、森林,生气蓬勃的城镇、乡村、工厂、田园,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在胸中奔涌起来。在张家界,他目睹一轮朝阳冉冉升起,巍巍高山披着万道霞光,激动得几乎欢呼起来。特别是在厦门鼓浪屿看到碧波万顷的大海那一刻,他好像变成了大海中的一朵浪花。于是,歌曲的主题和意境自然产生。他紧紧抓住祖国、大海来做文章,词曲妙然天合:“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歌词写完后,正赶上中秋节,采风人员举行了一场中秋联欢晚会。晚会上,张藜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这篇新作。当时,他的眼圈都红了,用发自内心的声音表达了对祖国、故乡、母亲的挚爱和思念,获得了一片喝彩。
张藜带着采风的收获与秦咏诚相聚了。秦咏诚对歌词十分满意,两人商量了一番,将歌曲定名为《我和我的祖国》。首唱这首歌的是李谷一。她只试唱了几遍,就断定歌曲一定能够走红。不出所料,《我和我的祖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很快传遍大江南北。接着,戴玉强等多位歌唱家也在多种场合演唱了这首歌。优美、动人的歌声,强烈地激发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李谷一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颇有感触地说:“这是改革开放后最重要的一首主旋律歌曲,情景交融,意味深长,歌名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祖国好了,我就好了;我好了,我努力了,祖国就好了;我依赖祖国,祖国也靠我们。就是不可分割的这样一种关系。”
如今,《我和我的祖国》那婉转、悠扬的旋律穿越了将近40年的岁月沧桑,依然荡气回肠,振奋人心。它无愧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佳作。
作者:牟文正
编辑:冀春鑫
审核:周玉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