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是张江科学城诞生30周年,也是退役军人朱华毅驾驶张江有轨电车的第13个年头。这条全长约10公里的轨道,他来回跑过不下上万次……

95岁老兵徒步5公里,13年30万公里(1)

没人能想到,乍一看斯斯文文的朱华毅,其实曾经是炮兵指挥班班长,和各种“大杀器”打交道。2000年入伍的他,仅服役两年就被部队相关负责人看上,参加了预提指挥士官集训,但由于当时身体状况异常,他只能选择正常退役。

不善言谈的他,一提到有轨电车,就打开了话匣子:“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老上海的‘铛铛车’,在曲折迂回的轨道上蜗行,老老少少坐在摇晃的有轨电车里欣赏沿途的风景,很有意思。”

在过去的岁月里,承载着真实生活气息的“铛铛车”留下了不少老上海的印记,时光荏苒,这份特别的情结在朱华毅的记忆里同样有增无减。

始发站:“邂逅”张江有轨电车

95岁老兵徒步5公里,13年30万公里(2)

2009年,27岁的朱华毅在上海公共招聘网上看到了一则张江有轨电车司机的招聘启事。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朱华毅一下子就被照片上的新型电车吸引住了。

“如果能载着那么多的人,驾驶着如此豪华的电车在路上跑,回头率肯定很高。”朱华毅兴冲冲地投递了简历,憧憬着自己坐进驾驶室的神气模样。

彼时,芳春路27号的张江有轨电车基地还未建成,面试选定在了上海浦东新区社保中心的大厅里进行。“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那天大厅里人山人海,就像集市一样。”据朱华毅回忆,当天有近两三百人前来面试,尽管招聘的岗位最后只会留下22人。

95岁老兵徒步5公里,13年30万公里(3)

“面试官让我回去等通知,看到这么多人来面试这家单位,我觉得自己入选的概率太渺茫了。”初次见面当天,朱华毅怏怏而返。而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却惊喜地接到了第二轮面试的电话通知。“兴许是和面试官相似的军人出身,让他觉得我身上的特质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吧。”

二面很顺利,连朱华毅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最终“二十二分之一”的“幸运儿”。2009年4月,朱华毅正式入职上海浦东新区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很快,作为第一批张江有轨电车的驾驶员,朱华毅被安排前往天津,参加为期两个月的紧急操作培训。“因为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条进口的现代有轨电车,就在天津。”

朱华毅在天津接受培训的同时,张江有轨电车的相关筹备工作也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2009年8月,张江有轨电车投入试运营,并于次年正式投入运行。终于,学成归来的朱华毅,可以满心欢喜地驾驶“属于”自己的电车了。

途经站:见证张江的“速度”与“激情”

朱华毅对张江并不陌生。“上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文档管理公司,很多张江的企业单位,像是霍尼韦尔、帝斯曼、应用材料等都是我以前的客户。”更重要的是,朱华毅那时的女朋友,也是现在的妻子,就在张江路18号的中芯国际工作。

朱华毅对张江的初印象极好。

“一看就跟普通的区域不一样,是契合心目中高科技园区的模样。这里道路宽敞、路况良好,周围的工业园区规划完善,还有丰富的人文地理,感觉非常舒适宜居。”

95岁老兵徒步5公里,13年30万公里(4)

朱华毅对张江由衷地喜爱,从他眼里透着的光亮,从他看似细碎,却又洋洋洒洒的表述里,清楚可见。

不知不觉,朱华毅已经是一名驾龄13年的“老司机”了。13年来,朱华毅的行驶轨迹没有变过,车也还是过去的那辆车,但他并不觉得沉闷。

“每天上班心情都很好,想着能够在路上开来开去,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当年有当年的乐趣,但现在也有现在的新的体悟。”

朱华毅坦言,自己身上也有一些小改变。“因为路上车辆多了,我驾驶有轨电车要比以前更小心,肩上的责任也变得更重了。”连续13年的安全驾驶,绝非易事。胆大心细、处变不惊,可以说是朱华毅在当兵过往中就一以贯之的。

95岁老兵徒步5公里,13年30万公里(5)

有轨电车单程一圈是35分钟左右,往返之间有5到10分钟的休息时间。坐在“不变”的驾驶室内,朱华毅眼中显现的,还有诸多关于张江的喜出望外的“改变”。

95岁老兵徒步5公里,13年30万公里(6)

“但是周围的环境一直在变。”比如,丹桂路张东路站旁的张江国创中心原本是一座废弃厂房,空关了好多年,后来才改建成了写字楼;再比如,过去一到晚上,丹桂路上是荒无人烟的,灯光也比较昏暗,但近几年,晚上10点仍能看到不少跑步、健身的人。“甚至不少互联网企业下班晚,晚上还得堵车呢。”

95岁老兵徒步5公里,13年30万公里(7)

在地铁二号线的终点站还是张江高科站的时候,有轨电车的客流量集中点便是张江高科站,它承接下了接送乘客出站后抵达附近最后几公里的重担。再后来,二号线往东有了延伸段,乘客上下车的流量分布变得更“多样”了。

“过去,大家可能会比较集中在某个站点下车,但现在张江聚集起了很多大企业,而不同的站点也拔地而起一幢幢大楼,张东路金秋路站附近是集电港,蔡伦路哈雷路站附近的张江药谷大厦,哥白尼路李冰路站附近的霍尼韦尔园区,几乎各个站点都会有乘客上下车。”提到站点经过的地点,朱华毅如数家珍。

95岁老兵徒步5公里,13年30万公里(8)

除了大企业和产业园区林立,还有高校聚集所带来的变化。“电影艺术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张江校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都集中在华佗路科苑路站那一片,家长接送的高峰期也是好不热闹的。”朱华毅还观察到,周末的车流高峰期与工作日也大有不同。

“周末乘坐有轨电车外出郊游的人很多,丹桂路这边的绿地草坪、湖边公园,都是不错的选择。”

95岁老兵徒步5公里,13年30万公里(9)

要说朱华毅最喜欢的,还得是丹桂路张东路站。“尤其是近几年,伴随各类互联网企业入驻,这里变得愈加朝气蓬勃起来,旁边还有张江科学城书房,我经常会去看看书、坐一坐。”

在张江科学城驾驶有轨电车这件事,在朱华毅眼里没有一点辛苦,反而充满了乐趣。

95岁老兵徒步5公里,13年30万公里(10)

时光荏苒,站台上的电子站牌,也从原先的LED显示灯更换成了大显示屏,帮助乘客对所处位置和目的地更一目了然。因为有轨电车独特的靓丽外形,吸引了不少剧组、摄制组前来拍摄、踩点。

看着形形色色的人来往于站台,朱华毅倒有了几分“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的视角。

就在去年,张江有轨电车化身“红色专列”,立足于创设特色党史学习教育阵地,充分发挥有轨电车作为日常交通、氛围宣传、内容展示的综合性载体作用,推出了主旨鲜明、内外统一、专题丰富的“移动党史馆”。

95岁老兵徒步5公里,13年30万公里(11)

车窗内外,百年风云。市民群众、科技英才、青年白领在日常通勤之余,还能随时纵览党史风云,感受改革开放给浦东、给张江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因此得到了很多乘客的点赞。

“尽管有轨电车不似高铁那般快,但这日新月异的一步一景,我又怎么会腻呢?”在朱华毅心中,那是属于张江别样的“速度”与“激情”。

下一站:致敬每一个平凡梦想

今年,朱华毅40岁了,作为张江有轨电车的首发员工,他培养了少说上百名“徒弟”。

和他谈话间,你很难将眼前平易近人的朱华毅与大家口中的“严师”联系在一起,但一上起“课”来,他严谨的态度又不由让人也跟着认真起来。

“毕竟我们开的车里载了那么多的乘客,这份责任感由不得丝毫松懈。”在朱华毅眼中,电车司机是一份极需使命感、责任感的职业。

95岁老兵徒步5公里,13年30万公里(12)

当被问及工作中有成就感的事情,朱华毅又变得腼腆起来:“平日里的点点滴滴就挺好的。像是经常会有幼儿园或小学的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来体验有轨电车,到了终点站还会来和我们合影什么的。我儿子刚上大班,知道我是开有轨电车的,也很自豪呢。有一次我带他来坐车,让他按了下开门的按钮,他就像是触摸到了一个神奇按钮一样,高兴了好久。”

朱华毅没有详细展开的,是他累计拿到13年的优秀员工证书的荣誉。伴随奖状的积累、行驶里程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也更坚定“要做好一名电车司机”这一目标。

95岁老兵徒步5公里,13年30万公里(13)

“每天,看着那么多人工作那么努力,甚至在路上还忙于工作,我觉得要更加珍惜自己的这份工作,把它好好做下去,也是为孩子做个榜样。”既然做了,就把它做到最好。在梦想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每一个梦想亦可闪闪发光。

资料来源:学习强国、浦东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