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群见证了300余年的清代皇家文化,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避暑山庄作为承德旅游“必打卡地”,正以热忱之心接待四方宾朋。
那么,这座承载盛世传统文化的皇家园林,到底因何而来呢?今天庄庄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满族是原住于东北高寒地区的游牧民族,入关后难以忍受炎热,经常得病,例如天花。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后,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北方,为结盟北部西部少数民族,每年需召见少数民族首领和王公大臣,他们也惧怕进关染天花, 这就需要寻找宜居的凉爽之地了。
同时为保持八旗子弟尚武本色、不忘祖宗家法,清帝亲自组织八旗士兵骑马狩猎,并参与其中来检验部队的战斗水平。综上所述故每年在森林密布、气候凉爽的承德围场举行木兰秋狝。
其实每次“木兰秋狝”都是一次规模庞大的准军事行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事演习。狩猎不仅训练八旗士兵的骑射能力,同时也加强着与蒙古少数民族的联系,达到“和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
当年,康熙爷带领八旗兵到木兰围场打猎途经热河上营,发现这里松涛阵阵,鹿鸣呦呦,奇峰怪异,流水潺潺。他在《避暑山庄记》里的原话是:
“境广草肥,无伤田庐之害,风清夏爽,宜人调养之功。自天地之生成,归造化之品汇。”
除了环境,还有极佳的地理位置,“惟兹热河,道近神京,往来无过两日”朝中大小事务可朝发夕至及时处理。换到现在来说,京沈高铁的开通,承德到北京不足1小时车程 ,一天都能走一个来回~
于是说干就干,1702年冬子月康熙爷一行直奔热河上营,这次的随行的不是八旗兵,而是专业勘察人员,第二年(1703年)春夏,下达营造旨意,修建“热河行宫”。康熙五十年(1711年)正式题名“避暑山庄”,这块云龙陡匾现依旧悬挂于避暑山庄博物馆内阅射门上,大家来山庄时候一定记得打卡哦,看看康熙的真迹。
避暑山庄的建造布置,清帝也是用尽了心思,历经康、雍、乾三代清帝耗时89年才建造完成,山庄内120多组建筑一景一物皆由圣心指点,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江南的秀丽,平原的广袤,山川的壮阔,神游天地参考古今。
讲完了为什么来,再来讲讲当年清帝来山庄消夏养生都有哪些活动吧~
清帝畅游于避暑山庄的湖光山色之间,丰富的娱乐消遣有助于他舒缓身心、忘却暑热带来的烦躁,对养生延年也大有裨益。当时的活动也是非常丰富:听雨、观瀑、赏荷、泛舟、垂钓、吟诗、作画、抚琴、听戏、筵宴、登高、玩月……(想想都觉得很开心~)
赏荷
垂钓
登高
当时还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消夏活动,山庄内有流杯亭,引水叠石,意趣天成。康熙帝题名“曲水荷香”,曾在亭下与王公大臣效法兰亭风雅,将杯置于亭下水渠,任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就要现场赋诗。乾隆帝曾在山庄流杯亭小宴来自蒙古的都尔伯特亲王策凌。亭下纳凉,清水绕渠,流杯赋诗之宴,听起来就像是当下流行的露营,非常有仪式感了~
曲水荷香
说了这么多,庄庄都有些渴了,咱们接下来聊聊当时山庄里的消暑饮品~
三伏,又称作“三庚”,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清宫初伏日要设宴过馇塞节。馇塞,又称馇子,本质上就是碎冰。清宫用馇塞乃自初伏日起,隔五日一次,至立秋后止。
在山庄时,冬月由内务府上奏修冰窖储冰,夏季则由工部负责筹措所需冰块,在馇塞节上“调冰”制作“冰碗儿”。看到这里有的朋友要问了,什么是“冰碗”呢?就跟现在咱们吃的水果沙冰类似,而当时山庄的水面多种植荷花,湖上遍生菱角、荷花,为制作冰碗儿提供了充裕的食材。
冰碗儿(图片来自网络)
冰镇酸梅汤是清宫最为常见的消夏饮品。酸梅汤在古代还有一个雅称,叫作“梅浆”。再放点“馇塞”,别提多爽口了。
清帝还喜用荷叶上的露水烹茶。避暑山庄水域上荷叶接天,亭亭盖盖,加之“塞中地气厚”,露水充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茶叶香气相投。乾隆帝认为荷叶胜似汉武帝的仙人承露盘,为此还写下多首御制诗呢。
清帝每年5月到避暑山庄,9月回北京,离开豪华的宫殿舒适的生活,不辞辛苦地往返热河、围场,除了最主要的政治原因,还有他追求山间野致、似庶如仙的生活情趣。
所以呀,避暑山庄绝不止“避暑”这么简单,在这个秋天,来聆听这座园林背后的故事,走近一代盛世王朝的背影吧。
参考文献:
《避暑山庄外八庙简介》——郭承河 冯术东
《避暑山庄的消夏养生》——伍容萱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转自: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END
征稿启事
承德文旅是一个开放平台,无论你是承德土著还是外来游客,都可以把在承德生活文化、旅行的点滴记忆时刻分享给大家。可以是美景故事、游记心得、也可以是散文随笔,我们期待与您一起分享在承德的美好时光!投稿邮箱:cd205185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