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凝土配合比表示方法1.单位用量表示法:以每1m3混凝上中各种材料的用量表示(例如水泥:水:细集料:粗集料=330kg:150kg:706kg:1356kg)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实验室的基本操作的步骤?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实验室的基本操作的步骤(实验室人员必须知道的配合比值得收藏)

实验室的基本操作的步骤

一、混凝土配合比表示方法

1.单位用量表示法:以每1m3混凝上中各种材料的用量表示(例如水泥:水:细集料:粗集料=330kg:150kg:706kg:1356kg)。

2.相对用量表示法,以水泥的质量为1,并按“水泥:细集料:粗集料:水灰比”的顺序排列表示(例如1:2.14:3.82:0.45)。

二、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

1.满足结构物设计强度的要求

混凝土路面或桥梁在设计时对不同的结构部位提出不同的“设计强度”要求。为了保证结构物的可靠性,在配制混凝土配合比时,必须考虑到结构物的重要性、施工单位的施工水平等因素,采用一个比设计强度高的“配制强度”,才能满足设计强度的要求。配制强度定得太低,结构物不安全;定得太高又浪费资金。

2.满足施工工作性的要求

按照结构断面尺寸和形状,配筋的疏密,以及施工方法和设备来确定工作性(坍落度或维勃稠度)。

3.满足环境耐久性的要求

根据结构物所处环境条件作耐久性设计。如严寒地区的路面或桥梁,桥梁墩台在水中时,需作耐久性设计。为保证结构的耐久性,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应考虑允许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

4.满足经济性的要求

在满足设计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的前提下,配合比设计中尽量降低高价材料(水泥)的用量,并考虑应用当地材料和工业废料(如粉煤灰等),以配制出性能优越,价格便宜的混凝土。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内容

1.选料。按照道路和桥梁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要求,选择适合制备所需混凝上的材料,选料主要依据第一节关于集料的技术要求而进行。

2.配料。根据道路与桥梁设计中指定的混凝上性能(包括工作性、强皮、耐久性等)和经济性的原则,选择混凝上各组分的最佳配合比和用量,本节主要阐述水泥、水、细集料和粗集料四组分的配料方法。

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

1.计算“初步配合比”

根据原材料资料,按我国现行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计算初步配合比,即水泥:水:细集料:粗集料=mco:mwo:mso:mGo。

2.提出“基准配合比”

根据初步配合比,采用实际施工材料进行试拌,测定混凝拌和物的工作性(坍落度或维勃稠度),调整材料用量,提出一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基准配合比”,即mca:mwa:msa:mGa。

3.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以基准配合比为基础,增加和减少水灰比,拟定几组(通常为三组)适合工作性要求的配合比,通过制备试块,测定强度,确定既符合强度和工作性要求,又较经济的试验室配合比,即mcb:mwb:msb;mGb。

4.换算“工地配合比”

根据工地现场材料的实际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工地配合比,即 mc:mw:ms:mG或1:(mw/mc):(ms/mc):(mG/mc)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相对简单使得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管理,可以应用拌和站管理系统,此系统包含混凝土配合比的设定与生产过程控制,业主、监理工程师或施工生产单位,可以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设置的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定各种原材料的配合比的上下限,并可根据实际需要由专人进行调整(凭二级密码),可以高效解决配合比问题。此外,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原材料用量超出比例范围,将自动报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