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深度思考(教育漫谈语文)(1)

教育漫谈:“语文”到底要干什么?

曾一平

“语文”到底要干什么?

先看看2018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中的课程

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这10条目标中,能够量化的目标(黑体字所示)并不多,其他大多是模糊性的表述,具体标准并不明确,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更为麻烦的是,许多目标并非语文学科所独有。

比如:“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似乎应该是德育课程的根本目标,而在这里却成了语文课程的第一教学目标。”

又比如:“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单是这个目标中的“文化生活”简直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了,单凭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程能够达到吗?

再比如:“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其中单是“激发创造潜能”、“科学的思考方法”、“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等等,似乎把九年语文课程的功能扩展到到无所不能了。语文学科简直就成了一门“万能学科”了。

愿望是美好的,结果却非常骨感!

欲速则不达,贪多嚼不烂。真实的情况是:就连“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这一条最基本的目标就没有真正落实,更不用说“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了。

九年的语文教学最终变成了一盘半生不熟的“大杂烩”。

语文教育深度思考(教育漫谈语文)(2)

语文学科花的时间最长,费的功夫最多,而不少学生却不爱读书、不会读书;不少研究生学业学完之后,还要让导师代写毕业论文;有的重要领导人不会起草工作计划、报告或发言稿等等便是明证。

说这些目的并不是全盘诋毁语文教学的实际功效,而是引发一种思考: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到底该怎样定位?语文到底该干什么?

为抛砖引玉,本人不揣冒昧在此斗胆建议:

回归语文教学的根本,从根本上发力

(1)识字量扩大到4000字以上,否则,包含大量中华文化精髓的文言文阅读便有很大的障碍。

(2)学会读书。课外阅读量至少扩展到1000万字以上(相当于20万字的小说50本)。

(3)每个学生的写作总量在10万字以上。

(4)每个学生口头演讲的时长在30个小时以上。

量变产生质变,只有量变的积累才能产生质变上的飞跃

如果识字量达到4000以上,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000万字以上,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等便自然得到提升,哪里还用老师费尽老力在课堂上千篇一律地去分析串讲那么多的课文。在广泛阅读中,在阅读门类上要加以引导,尽量涉及更多的门类。老师的功夫要下在指导学生读书上面,而不是自己费尽心机地“讲书”。公开发行的书籍基本都是正能量的书籍,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自然受到正能量的熏陶与感染,思想品德的教育自然便蕴含其中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比标签式的“思想教育”强100倍。

如果学生的写作总量达到10万字以上,其中的甘苦与门道自然有所感触或领悟,写作能力必然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老师千万不要迷信什么写作诀窍之类的“方术”,更不要怀疑学生具有自我感悟、自我提升的能力。关键在于老师的写作目标与学生的胃口如何有机地衔接与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老师也完全用不着对学生的每一篇习作进行 精 批 细 改。与其指出诸多不是,倒不如给以恰如其分的表扬与鼓励。

如果每个学生口头演讲的时长在30个小时以上,在演讲中的相互启发与感染,再加上老师的精当点拨,这远比老师讲述许多节“如何演讲”的课程意义与作用大得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明显的提升。演讲的方式不能局限于老套,设置各种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临场发挥,这种既有“演”又有“讲”的方式,不但会大大激发学习参与的兴趣,而且更接近生活、接近实际。

这里提出回归语文教学的根本,并非排斥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而是强调以根本为着力点,将其他功能蕴含于根本之中。这样一来,语文学科便有可使老师教起来目标更明确,也更加轻松;语文也有可能成为学生兴趣最浓厚的学科,语文教学便能够真正发挥其根本性的功效。

长此以往,国人的语文素质便能够得到整体性的提升。国家的持续发展与国人语文素质的状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外交辞令上的一个小小失误,便可能给国家形象造成极为不好的影响;对政府文件的领悟,总结汇报中的语言表述等等,都离不开应有的语文素质。国人语文素质的整体提升,更不至于不少人研究生学业完成之后,还要让导师代写毕业论文,也不至于不少领导人的重要发言稿还不得不依靠秘书润色了。

语文教育深度思考(教育漫谈语文)(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