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读书笔记(乐读论语八佾第三)(1)

【原文】

  子语(1)鲁大师(2)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从(4)之,纯如也,皦(5)如也,绎(6)如也,以成。”

【译文】

  孔子谈论鲁国太师演奏音乐的奥妙,他说:“音乐是可以通晓的:开始演奏,和盛热烈;展开之后,纯净和谐,而后节奏分明,连绵不绝,达到圆满。”

【评析】

  本章夫子描述雅乐演奏的精妙,南怀瑾先生评价本章是一段”敲响了的活礼乐”。

  (1)语:读yù,指告诉;

  (2)大:同“太”;“鲁大师”指鲁国的乐官之长;

  (3)翕:xī,指和盛的样子;

  (4)从:zòng同“纵”,表示展开、放开;

  (5)皦:jiǎo,指音乐的节奏分明;

  (6)绎:表示连绵不断。

  自古以来,音乐就不只是消遣娱乐的工具,也是维护社会秩序、陶冶情操、修身进德的方法。夫子所处的鲁国,国势虽然衰微,但它是周公的封国,所以保留了较为完备的礼乐文化。《左传》记载,公元前544年,吴国的公子季札前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代的乐舞。鲁君命乐工为他演奏了《周南》、《召南》、《小雅》和《大雅》,季札一边认真观看,一边结合实际发表对乐曲的评论,表现了他超高的音乐造诣和文化素养。等看到《韶箫》的时候,他惊叹地说:“德行达到顶点了!伟大啊,就像上天无所不能覆盖,就像大地无所不能承载!最大的德行,恐怕也莫过于此吧。观赏已经达到了极致,如果还有其它乐舞,我不敢再请求观赏了!”由此可见,鲁国在音乐方面的高超成就,即使见多识广的季札,也为之感到震撼。

  夫子就出生在礼乐文化高度发达的鲁国,受其影响,自幼精通音律,他对音乐的喜爱可以用执着和狂热来形容。25岁时,在齐国听到《韶乐》,一时陶醉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世家》记载,夫子跟随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反复地弹奏,最后竟能说出曲作者是周文王,技惊师襄;晚年,夫子删订《诗经》,司马迁说他“诗三百,孔子皆弦歌之。”305篇《诗》,他能弹会唱,如数家珍。正是有了深厚的音乐素养,夫子面对鲁国乐官侃侃而谈,表面上是在谈及雅乐的演奏过程,描述了雅乐起承转合的精妙。可从教化的角度看,礼仪制度不正如一部高度和谐的乐章吗?(第6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