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瓜又名瓠子、扁蒲、夜开花等。原产于热带,普通作蔬菜用的称为瓠子,以嫩果供食,是夏季成熟早的瓜类之一。

历史上古人过年也嗑瓜子吗(七千年多年了粘人)(1)

其根,水平根系发达,喜保水保肥力强,而排水良好的壤土和粘质壞土。

其茎,一年生蔓性作物,茎、叶上均具柔软毛,

其叶,叶绵软与其它瓜类有显著区别,叶为浅缺刻稍呈五边形,

其花,花白色单生,雌雄同株异花,夜开昼闭,故又名夜开花。

其果,形状虽似葫芦,但较小,有长棒形、长筒形、短筒形、圆形。嫩果果皮多淡绿色,果肉白色而柔嫩。

其种,种子白色,倒卵形或三角形,种皮很厚,不易透水,发芽时要求较高的温度。

历史上古人过年也嗑瓜子吗(七千年多年了粘人)(2)

瓠瓜喜高温和湿润环境,绝不耐寒,不耐涝旱。

瓠瓜生长势较其它瓜类弱,农民伯伯费心更多。

种子在15℃开始发芽,30-35℃发芽最快,生长和结果期的适温为20-25℃。

瓠瓜生长期短,结果集中。开花结果时,如土壤和空气湿度过高容易腐烂,故农民伯伯要保证其后多晴天。这是多么粘人、赖人的一种瓜呀。长期的共同演化,瓠瓜与农民伯伯形成了融洽互利的关系,与菜瓜、香瓜及冬瓜等成了先民们的主要生活依赖。

农民伯伯的辛苦远不止此。瓠瓜以子蔓和孙蔓结瓜。当主蔓30厘米左右时农民伯伯要开始第一波摘心,以促使子蔓抽生结果;子蔓长到25厘米左右时,再行第二波摘心,促使孙蔓抽生结果,孙蔓摘心后任其生长。频繁的摘心,寄予了农民伯伯多大的期待,他们代代相传,经过多少的困难和挫折,换来这个农家的栽培绝技!

历史上古人过年也嗑瓜子吗(七千年多年了粘人)(3)

成熟后的瓠瓜果实,有时发生苦味。这是收获后,农民伯伯遇到的又一个大难题。后来的研究知道,这是由一种叫苦素的物质引起的。除品种关系外,与环境条件有关,如低温或高温干旱而又不及时灌溉,氮肥供应不足,植株生长不旺,果实发育不良时,苦素增加,容易发生苦味,食用有苦味的瓠瓜后,会发生呕吐、腹泻、痉挛等现象,故不能食用。为防止瓠瓜苦味,农民伯伯除严格选种外,还需要加强生长期间的管理。

瓠瓜留种也是有讲究的。农民伯伯知道,这可是传宗接代的大事情,所以做起来格外用心。他们一般以第二个瓜留种,每株留种瓜一个。当果实充分老熟,果实坚硬,呈黄褐色,采收后放通风处干燥,播种前割开取出备用。在留种时,若发现苦味瓜,会及早拔除该植株,杜绝花粉的传播。

历史上古人过年也嗑瓜子吗(七千年多年了粘人)(4)

瓠瓜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以嫩瓜供食,肉质纯白而柔软,可炒、烩、做汤、制馅等,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不同的部位收获时间不同。其蔓、须、叶、花、子、壳均可入药,医治多种疾病。成熟的瓠瓜可做容器、装酒。

研究表明,瓠瓜起源于非洲,在非洲和亚洲得到独立驯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瓠瓜子出土,说明七千年前中国已食用瓠瓜。

历史上古人过年也嗑瓜子吗(七千年多年了粘人)(5)

近万年的栽培历程中,瓠瓜的病虫害防治也很关键。早期防治灰霉病、菌核病、炭疽病、枯萎病;中期防治枯萎病、炭疽病、菌核病、白粉病;中后期防治白粉病。虫害早期防治蚜虫,中后期防治潜叶蝇、红蜘蛛、对蚜虫、蓟马等农业大敌。农民伯伯很大的精力也放在了这些方面。难怪他们终日劳碌。

任何时候,在享受劳动果实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给辛勤的劳动者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