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乃至整个华夏民族,中国人把孝视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国家安康之本,同时也是人类延续之本!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中国的俗语非常众多,至今都有流传的俗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老祖宗所总结的俗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既然不孝有三,那么另外两不孝指的是什么?接下来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所说,记述在《孟子·离娄上》,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人常说的三不孝是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

这句话顾名思义是指不孝的事情有三件,其中无后也就是说没有子孙后代,这是大不孝,那么接下来紧接着了解另两不孝是什么?

1、陷亲不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有过错不劝说,使自己的父母陷入不义之中,即使知道父母做的事情不对,也不去劝说,导致父母一错再错,这是一种大不孝的行为!

因为传统的孝道就要孝顺自己的老人,但是,不能一味盲目地顺从自己的父母,就算自己的父母有错误也不去纠正,反倒把自己的父母陷入不义之中。

当年就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孔子的弟子曾经问道:“子女孝顺自己的父母就可以说是孝道吗?”孔子很认真的回答:“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要去想法设法的委婉去劝说他们,如果只是一味的顺从自己的父母,就会使自己的父母陷入不义之中,那么这又怎么能够称为孝顺呢?”

所以,大家不要误解了“孝”的真正含义,该顺从的时候顺从,不该顺从的时候一定不能屈服,不然只会害了自己的亲人!

2、家贫亲老

这第二种就是“家贫亲老,不为仕禄”,用白话翻译就是家庭本来就非常的贫穷,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父母已经年迈,子女不但不求上进,不去考取官名,获得俸禄,来供养自己的父母。

而且在家无所事事,用现代的话来说,子女不去改变家庭的贫困状态,还一直在家做“啃老族”,这就是大不孝!

3、不留后代

其实,“无后”不能当作没有后代来讲,而应该解释为: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婚姻乃人生大事,舜帝连这都不通告自己的父母,真是不应该。

而且,古代《二十四孝》中第一孝的故事就是关于舜的,背负这么大的孝名,却做出不孝的事,舜的行为自然要被放大化。

而在如今的社会,无论是独生子女政策还是二胎及多胎政策,对于结婚生孩子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事,繁衍后代这是祖传的规矩,但是随着思想的不断进步,人们也比较开放,多多少少冲击了“一定要生养”的传统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