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履 天泽履 乾上兑下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初九:素履往,无咎。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九五:夬履,贞厉。
《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卦象意解】
“
”是《易经》六十四卦第十卦履卦的卦象、卦画和符号,而“履”是这一卦的名称。
履卦上卦即外卦为乾天卦☰,下卦即内卦为兑泽卦☱,所以履卦也称天泽履卦。
天在上面表君、泽在下面表民,所以履卦是君上民下,君君臣臣、上上下下各居其位各得其所,一派礼让和合之象。
【卦辞意解】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履卦所讲的,是人的行为要合礼。合礼的行为主要从两个方面讲。一是要讲究等级与秩序,承认差别;一是要注意一个“和”字,讲究和谐,以和为贵。这两个方面看似对立,有等级往往就会有矛盾,实则统一,以“礼”为范就可以使情感与理性得到合理调适,从而能够使人们在尊重差别的基础上保持一个适度的心理上的平衡,进而达到一个总体上和谐的目的。
中华民族是礼仪民族,礼仪文化由来已久,礼仪文明源远流长,它与中华文明与生俱来,到了周代而日臻完备,进而到汉代形成了以“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为代表的文化经典。这一系列的经典,是人类社会行为规范、文明、文化的总结、归纳与提高,尽管后世有人把它视之为封建礼教而对之嗤之以鼻甚至深恶痛绝,但我们实在是也应该看到其中所富含的人文哲学精神的精华。“三礼”几乎规定或者说描述了整个人类社会从官秩到辈份、从婚丧嫁娶到行猎祭祀等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活动。从三军仪仗队的迎宾,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宴,无不深深铭刻着礼仪文化的烙印。走亲访友的时候,宴席一开,必定是主人先敬酒,而如果客人先提议敬杯酒,那就暄宾夺主了,大家就会有轻蔑主人或者认为主人不够热情之嫌。
过去皇城九尺、王城七尺,其实也是礼文化的应用之一。皇城九尺,不仅仅规定皇帝所居之城城墙高九尺,皇家军队里的攻城的军械云梯也同样长九尺。同样,王城七尺,不仅仅规定王所居之城城墙高七尺,王家军队里的云梯也同样只能长七尺。这既是制度、标准,同时又是礼数。各诸侯王遵守了这一关键的严格的礼数,就会得到皇帝的信任,日常行为即使有点不妥之处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而如果不遵守这一基本的礼数,擅自加高自己的城墙、加长自己的云梯,那就有僭越之嫌,就必然会招来灾难。
从上述两个例子中,我们似乎可以这样体会,礼仪文明与文化所倡导的,不仅仅是反对者所看到所反对的等级,而且还有着更深刻的东西,比如秩序,而这恰恰是反对者所忽视的。
卦辞中“履虎尾”中的“履”不同于卦名的“履”,在这里是踩的意思。“咥”读作diē,咬的意思。
卦辞是讲,在行为合于礼数的情况下,即使是踩到了老虎的尾巴,老虎也并不咬人,这自然是“亨”、亨通的了。
履卦卦象讲的是等级与秩序,在过去的封建社会里,最大的等级差异是皇帝与臣民的等级差异,即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与皇帝间的等级差异也是天壤之别,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在这种情况下,为臣为下者就必须时时处处遵守严格的礼数,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闪失就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正所谓伴君如伴虎是也。卦辞中直接履“虎”尾而不是其他,其实喻指不言自明。
伴君如伴虎的情况是极端的,也是少见的。但这极端的、少见的情况却是最难以处理、最危险的。在这最难以处理、最危险的情况下,只要你遵循了一定的礼仪规范,即使有时有点不妥也不是什么大事情,也不必担心什么。
【爻辞意解】
初九:素履往,无咎。
“素”就是平素的“素”、“素来如此”的“素”。“素履往”就是一直以来或者说平素、平时一直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遵守礼仪之道已经成为自己的自然而然的行为,已经不需要刻意为之,这样是再好不过的了,这样就不必担心自己还会有甚至不经意间的不合于礼仪的闪失,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所以“无咎”。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履的本义本是鞋子,以履为礼是《易经》常用的暗借手法。鞋子自然是用来走路的,但走路就要走正道,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因而引申或者说转借为人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和秩序。“履道坦坦”就是说坚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和秩序,就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一样,不会有什么不妥有什么危险,即使是“幽人”、眼神不好的人,比如在复杂的局势下看不出个所以然的人,但只要行事中规中矩本份老实守礼,也一样如走在坦荡的大道上,也一样“吉”。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这一爻讲的是那些自以为是、不自量力、不守规矩、不懂礼法的人,没有能力而不自知,而且还不本分,踩到了老虎的尾巴还以为没什么了不起,错把老虎当病猫,老虎不咬你、不收拾你、不“凶”才怪。
人人都有自己的弱点或者能力所不及之处,这很正常。但关键是人要有自知之明,尤其是自己的那些明显的不足,更应该心知肚明,因而做事要量力而行。“眇”,眼睛瞎了、失明了就叫“眇”。“跛”,腿瘸了叫跛。“眇能视,跛能履”,失明了还以为自己能看见、瘸腿了还以为自己能长行,结果“履虎尾”了,踩到了老虎的尾巴,殊不知老虎不是马,老虎屁股摸不得,结果被老虎回头咬了一口,怎么能不“凶”呢?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爻辞后半段又给大家举了个例子,或者说更像讲了个故事。前半段是喻指,后半段又来了个例证给予强调,足见此问题之严重性。
“武人”,其实就是宫廷里执戟的武士,一般长得是威武雄壮而又力大无比。“大君”应该是部落酋长、一方领主、方国或者方国联盟首领、诸侯王之类的人物,虽然身居高位,但未必有强壮的身材和力量。但双方的较量往往或者说从根本上讲,其实是多个因素的较量,比的肯定不仅仅是身材与力量,还有威与势、权与智等等。一介武士对抗一方领主,结果不言自明。
“眇能视,跛能履”,这就像是“武人为于大君”,其结果自然也可想而知了。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个少年康熙擒鳌拜的故事,就是“武人为于大君”的绝佳写照。
康熙帝八岁即位。按照顺治帝遗诏,由四个辅政大臣帮他处理国家大事。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一个叫鳌拜,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开始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了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卷起袖子,拔出拳头,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着他把苏克萨哈杀了。
从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后来康熙帝从轻发落,没有杀他。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了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就不敢在他面前放肆了。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这爻又来了个“履虎尾”,但结果就是“终吉”,最后结果不错。看来老虎的屁股也不是摸不得、老虎的尾巴也不是踩不得,只是结果不同而已。
而造成这些不同结果的因素,是在这个踩老虎尾巴的前后过程中的态度的差异。
踩到了老虎的尾巴很可怕,但如果不是主观的、故意的去踩,踩了后非常地害怕,并且让老虎感觉到了你的诚意与真心,感觉到了你的害怕,看你哆哆嗦嗦的样子,你非常怕他,结果你反而是安全的。“愬”读shuò,恐惧的样子。
九五:夬履,贞厉。
“夬”,通“决”,是坚定、果断的意思。
身居高位,即使是身居帝王之位,也要讲究礼仪之道并要坚决地身体力行之,正如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个君的样子,父要像个父的样子。礼仪之道,对于社会秩序、人们行为规范的约束,是全方位的,为政者应该坚决地带头践行,“夬履”、坚决守礼,而且在这个位置上,还要特别“贞厉”,也即守正防凶。
身居高位,往往无人约束,这有点像现在各单位的一把手,缺少必要的监督与制约,上级离得远鞭长莫及,同级无人管,下级没权管,结果就往往容易出事。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还主要靠自己的自觉,要“夬履”,做事中规中矩、走正道,更要“贞厉”。
夏桀、商纣、秦始皇等暴君都是没有遵循履卦九五爻所讲道理的反例。他们都居人君之位,身无约束、不拘礼法、残暴万民,结果都落得个被百姓揭竿而起、自己不得好死的下场。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认真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于“履”也即“礼”的行为规范要求,检查哪些方面做得对、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对、做得不够好,能够“吾日三省吾身”,进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改正错的,发扬好的,就会时时、事事大吉。“旋”,回转,在这里指人的一生。
感悟《易经》,开启智慧,
跟我一起调调心,养养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