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军世】经典电视剧中有这样的一个梗:“二营长,意大利炮呢?给我拉来!”这是李云龙在攻打县城时喊出来的,在艰苦的抗战时期,由于缺乏足够的兵工支持,不论是机枪还是火炮,各种重火力都成为了我军最大的软肋,而部分国外已近的火炮,则成为了稀罕的利器。

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口径(亮剑李云龙的意大利炮)(1)

意外:《亮剑》李云龙的意大利炮,两款原型都不是意大利造的

说到抗战中性能最好的火炮,应该是德国制造的sFH-18式150毫米榴弹炮,1934年时有24门被引进到国内,与德国原产相比,其改为32倍径设计,射程有原来的13公里提升到了15公里,陆军以此组建了摩托化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

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口径(亮剑李云龙的意大利炮)(2)

这种威力巨大的陆炮,射程远超当时日军的150毫米榴弹炮(射程10公里左右),尤其是在淞沪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重大战役,给予日军极大杀伤。

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口径(亮剑李云龙的意大利炮)(3)

不过这种重炮在抗战战场上数量稀少,另外自身重量非常大,非常依赖机械化车辆牵引和机动,就当时环境条件而言,非常的宝贝,因此,参战条件也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口径(亮剑李云龙的意大利炮)(4)

另外两种意大利炮则相对多一些,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喊的意大利炮,出现在画面中的是一门75毫米野战炮,原型为法国M1897型75毫米野战炮,是一型非常成功的野战炮,射速、机动和精度都非常理想。

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口径(亮剑李云龙的意大利炮)(5)

这种75毫米野战炮,是一战时代有名的火炮,研发成功于1897年,也是第一种装备有反后座装置的火炮,具有非常高的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5发,据说极限射速能达到30发每分钟,同时代对比之下,日制41式75毫米山炮最大射速为10发每分钟。

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口径(亮剑李云龙的意大利炮)(6)

M1897型75毫米野战炮总计生产了超过2万门,在一战中法国曾给了意大利400门该炮,意大利小规模改装后,在炮身上刻上了“made in 意大利”,一战后淘汰转卖到中国,至于为什么会称呼为意大利炮,则是源于炮身上的意大利文,以及引进自意大利,因此被称呼为“意大利炮”。

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口径(亮剑李云龙的意大利炮)(7)

还有一种意大利炮,便是M1935型47毫米反坦克炮,全重只有283公斤,行军全重也只有316公斤,实际比以重量轻而出名的日式92步兵炮还要轻不少,同样可以拆分成几个部件进行运输,平均部件重量为30-40公斤左右。

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口径(亮剑李云龙的意大利炮)(8)

该炮本身是针对一战后开始发展的坦克而研发的,对于早期坦克相对薄弱的装甲,有着很大的威胁,尤其是对二战中日军装备的“豆战车”而言。M1935型47毫米反坦克炮,最大射程为3.5公里,有着非常不错的穿甲能力,在5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43毫米厚装甲防护,在1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55米毫米的钢制装甲。

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口径(亮剑李云龙的意大利炮)(9)

不过这种意大利炮,原型也不是意大利研发的,而是奥地利百禄公司研发的,意大利则是获得了生产许可,后来该公司还被意大利收购,并外销到中国100门,但是在德国1938年吞并奥地利后,由于德日意之间关系,国内实际很难再获得重要的德制或者意大利相关武器装备。

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口径(亮剑李云龙的意大利炮)(10)

就当时的抗战环境而言,不仅火炮数量稀少,炮弹也十分的金贵,其中很重要一点原因是当时的国内无法建造重型装备,主要通过引进,但是这样的结果是一旦损失,便很难再补充,这一点即便在G军中也非常明显,1935年时,G军统计,全国的野战火炮仅456门。

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口径(亮剑李云龙的意大利炮)(11)

这样就更不用说,重装备全靠缴获的八L军了,这也是其长期缺少野战攻坚所必须的火炮和机枪等火力,难以攻克日军据守的城镇,甚至个小小的碉堡,只能尽量利用人数优势,提升火力密度围歼日军的重要原因。

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口径(亮剑李云龙的意大利炮)(12)

其实,国内并非完全无法制造火炮,不过当时前身为江南制造局的上海兵工厂,受到多种因素困扰,75毫米野战炮月产量仅1门,1932年后就在没有产出过同类火炮,而生产能力和技术先进的沈阳兵工厂,同样早早在1931年被日军占据。

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口径(亮剑李云龙的意大利炮)(13)

而另外还有制造能力的太原兵工厂和火药厂,曾经可以做到月产35门轻重火炮、3000支步枪、1.5万发炮弹、9000发迫击炮弹等,不过在1930年中原大战后,生产能力大幅下滑,在1937年太原会战后,虽然运走了1000多台小型机床和电机等,但是重要设备全部落入日军手中,至此基本失去了火炮制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