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吃饭的礼仪有哪些(打开眼界仪礼汉简)(1)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便是“华夏”这个词,都含有礼仪在其中。所谓“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可以说,礼仪两个字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无礼仪何以称“华夏”?中华民族有堂皇的冠服之美,有雅正的语言之美,更有雍容揖让的礼仪之美……礼仪,是一个人最美的风范。便是中国人接受教育读书,也是为了“识礼”。

时移世易,礼仪代代不同。今天的学子若要详细了解古人的礼仪规范,须翻开一部叫做《礼记》的书。而这部《礼记》最早的雏形就书写在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仪礼》汉简上。

一卷《仪礼》传古今

大家都知道,儒家最基本的经典是“四书五经”,而《礼记》就位列“五经”之中。

古代的吃饭的礼仪有哪些(打开眼界仪礼汉简)(2)

清精刻本《礼记》 (资料图片)

《礼记》简称《礼》又称《礼经》《士礼》,晋代以后才称《仪礼》。不管叫什么,大家只需知道,它是先秦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周代贵族阶层冠、婚、丧、祭、朝等各项礼仪规则。快节奏,讲效率的现代生活,人们讲究一切礼仪从简,一切以快捷便利为准则。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我们的祖先从出生到成人,从结婚到死亡,每一个人生重要节点都有一套特定的繁缛的礼仪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么做,都有一套严谨的规程让人们一一遵循执行。当然,这套礼仪主要为贵族阶层制定,所谓“礼仪出大家”嘛。

话说回来,礼仪不正是文明的重要的体现吗,文明引领着人类发展进步。“夫礼者,经天地,理人伦,本其所起,在天地未分之前。”中国早在夏商时期就把宗教礼仪发展成礼制,到西周初年,周公制定“周礼”,这已经是很完善的典章制度。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礼记》就是周代的礼仪制度的传承。

《礼记》所载之礼非常庞杂,无法一一详述,咱们就以《士相见》之礼为例了解了解《仪礼》的内容。这部分礼仪十分详尽地阐明古人见面时是如何行礼的:下级拜见上级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时行四拜礼,近别时行揖礼……大家看看,就一个见面礼,竟有如此等差的区别。上下级之间连站向都有规定,从外地归来行的礼与出门而回的礼都有所不同!比之来自西方的现代见面礼仪——握手礼、名片礼、脱帽礼、拥抱礼等等中国传统礼仪确实蔚为大观!

出土于一座读书人之墓

我们知道,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我们曾经介绍的鸡、羊、犬、马、牛等彩绘木雕都是磨嘴子汉墓群中出土的。被誉为“天下第一简”的《仪礼》简是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最具分量的文物。

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仪礼》简共书27332字。分甲、乙、丙三种版本。甲本内容包括存世《仪礼》十七篇中的七篇,分别是《士相见之礼第三》《服传第八》《特牲第十》《少牢第十一》《有司第十二》《燕礼第十三》《泰射第十四》。乙本为《服传》一篇。丙本内容为《服传》篇别名《丧服》的一篇。

只是《仪礼》汉简并非出土自贵族墓葬,它出土于一座普普通通小型单室土洞墓中,这是西汉末年一个普通读书人的坟墓。普通人没有墓志铭,历经两千年的岁月,墓主人的姓名身份已经难以详考了。唯有墓中陪葬的钱币及简牍上书写的记事文字能判断出他生活的时代和大概身份,因为在诸多简牍中,有一枚简上写有这样一行字:“河平口年四月四日诸文学弟子出谷五千余斛”。“河平”为西汉成帝年号(公元前28—25年),这应是墓主生活的年代。后面的文字则透露出身份,他也许就是所谓的文学弟子,或诸弟子的老师。

古代的吃饭的礼仪有哪些(打开眼界仪礼汉简)(3)

古代的吃饭的礼仪有哪些(打开眼界仪礼汉简)(4)

古代的吃饭的礼仪有哪些(打开眼界仪礼汉简)(5)

《仪礼》简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不管他是弟子还是弟子之师,这位墓主人都是一位勤于治学的知识分子。这批《仪礼》简被发现时,珍而重之地顺置在棺盖的前端,可见是墓主生前最爱重的东西。并且这批用汉隶书写的简牍上有削改和勾画圈点的阅读痕迹,说明此经卷是墓主人生前经常阅读的书卷。生前“手不释卷”,死后随葬地下,这该是多么痴迷学问的读书人啊!

“礼仪出大家”。《仪礼》确实是上层社会的各项礼仪准则。可是,传承文明并使之发扬光大的不仅仅是贵族阶层,普通的知识分子乃至社会的普通民众更是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就如《仪礼》简上一行行端正秀丽的隶书,蚕头燕尾、逆入平出,笔势流畅,工整秀丽,简直是书法界的奇珍异宝!而这笔端秀的汉隶不过出自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读书人之手而已。所谓,大家在民间!

中国古代冠礼及笄礼

现代社会表示成年的年龄为18岁,男女无差别。18岁差不多是高中毕业的年龄,高中毕业若不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就可以走向社会独自谋生了,以此为成年的界限也算方便合理。现代人也会举行成年礼,不过,当今成年礼是较为随性的。首先,举不举行随意,绝大多数孩子都没有经历过人生这个特别的仪式;第二,仪式规程随意,没有固定的模式,按主持人的意愿制定礼仪流程。

与现代不同,古代的成年礼——冠礼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活动。《礼记》有云:“冠者礼之始也。”华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礼则是礼仪的起点。礼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礼仪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类型,冠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它是一个新的成人第一次践行华夏礼仪的起始。冠礼起源于周代,表示男子已经成年,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家族中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按照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不过,这只是一般而言。若遇到特殊情况,譬如身为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便提早行冠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

古代的吃饭的礼仪有哪些(打开眼界仪礼汉简)(6)

冠礼 (资料图片)

与现代社会不同,古代的成年礼——冠礼可是有一套严格完整的礼仪流程。

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词,予以祝福。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才算礼成。当然,冠礼在后世也因时因地有变化,并不墨守成规,就算程式略有简化,但对此项仪礼的重视程度却不能稍减。

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冠礼”?

举行冠礼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才有资格去管理别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换句话说,冠礼是华夏礼仪在中国人心中的“奠基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陈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