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到了境界说,并且把境界分为了三种,分别用三首词来阐述。
境,区域、范围,界,指边界。老街个人以为:境界,是一定范围(界)内的感知(境)。
而诗词中的境界,就是读者感受到的,诗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知觉等多维度的描述,在其作品展示出来的,不同时空中情景交融的东西。
不同作者、不同作品中的境界有高低大小之分。
一、王国维三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是这样说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出自北宋柳永的《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择出来的这三种境界,和三首词中的本意未必相同。但是从这三段话来看,的确可以解释为人生事业的三个阶段:起步时期的目标,过程中的坚持,坚持以后的收获。
其实,用主席的七律《长征》,也可以解释王国维”成大事业者“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目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第二重境界:坚持与不懈地追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第三重境界:历经磨难后的收获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理解诗词中的境界。
二、陆游与王维的境界
下面的内容,是我个人的感受,与王国维无关。
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境界,是有区别的,例如同样是写景,王维诗《使至塞上》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相比较盛唐诗中的“气象”,陆游的这首诗是另外一种面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
这两首诗同样是写景,一个阔远宏大,一个细微窄小,这是诗中通过写景所展示的境界不同,给读者的感受也不同。
唐诗往往被人推崇“盛唐气象”,就在于盛唐人在作诗写景方面的特点,通过宏大的景物描写,令读者可以感受到到盛唐人的气魄,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告诉大家学诗要注意,避免学习陆游这种诗句: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指写景的大小,而是指包含了情感与感受的境界大小,诗句的背后,应该引起更多的联想。
三、苏轼与章楶杨花词
陆游和王维写不同的景物,令人感觉境界有大小之别。下面从两首咏物词说起,同样写杏花的咏物词,不同的人,展示出不同的境界。
王国维曾经评价苏轼的杨花词:
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人间词话》
苏轼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章楶《水龙吟 杨花》: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在词坛,苏轼比章楶地位要高得多,而且大多数人都很认可王国维的说法。苏轼这首词也成了次韵诗词中,似乎唯一受到赞扬的作品。
两首词其实都是借杨花之飘舞,来写思妇怀人的故事。章楶上篇写杨花,下片写人,在词中花是花,人是人。
苏轼写用拟人手法通篇写杨花,花既是人,人既是花。通过人、物、景、情营造了一个浑然一体的境界。
四、李煜与宋徽宗大小不同
诗词创作,无非情景的安排而已,写景也是为了抒情。同样是抒情,也有境界大小之分。
王国维评价李后主: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又: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其大小固不同矣,即作品背后反映出来的含义不同,也是境界的不同。读者阅读二人作品,所感受出来的认知有大小之分。
宋徽宗亡国后,被押北上上,途中见到杏花,于是作《燕山亭》词云: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首咏物词,赵佶只是写了自己个人的感受。
但是李煜词从个人感受写起,王国维说令人能够感受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又如《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也是从个人的感知出发,但是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一点,我们在欣赏杜甫的诗歌时,也能有这种感受,例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王国维将李煜与佛祖和基督比较,无论他本人经历如何,从其作品中感受到所忧愁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普罗大众。
每当我们国家与民族受苦受难的时候,人们喜欢吟咏李煜词和杜甫诗,而不是赵佶的词, 就是因为境界的不同。
五、岳飞的两首词
上面说的是不同的诗人,如果同一个诗人呢?
岳飞词作不多,其中有两首代表作,其一著名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又有《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为什么都是岳飞的作品,为什么《满江红》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而被广为流传呢?还是因为这首词中的爱国精神,升华了他的境界。
其实从词的本身来说,《小重山》这首词其实更符合词的特点。
不过要注意的是,抒情时,一味高大上的忠君爱国,未必是好作品,写景时,一位雄关瀚海高山大江,也未必就是好作品。优秀的作品,需要多个维度的综合考评。
注:《满江红》有人认为并非岳飞的作品,这且不去讨论。
结束语
我以为,诗词中的境界,就是读者感受到的,作者通过情景描述所展示出来的时空。
优秀的作者,会选择合适修辞手法多维度写景抒情。
但是作者所描述出来的境界,未必和读者感受的境界相同,而不同的读者,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与解读。
简单来说,我们看到的绿色,色盲者看到的可能是红色,八十年代我们家的电视机里,世界都是黑白的。
@老街味道
观唐习律合集|101-108 不觉客愁缘底事,梅州元是客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