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欲速则不达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出处:《论语·子路》

论语学而不厌(论语典故欲速则不达)(1)

解读:

莒父:鲁国邑名,今山东高密县东南。子夏做了莒父邑的父母官,询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小便宜。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便宜就办不成大事。”

论语学而不厌(论语典故欲速则不达)(2)

子夏是孔子学生,以文学见称,曾经担任过莒父的长官。孔子死后,子夏到西河(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 ,主张国君应学习《春秋》,从中吸取历史教训,防止臣下篡权夺位。当时的社会名流人士李克、吴起、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尊他为师,于是便有了“西河设教”的流传。

故事:

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

论语学而不厌(论语典故欲速则不达)(3)

有个宋国人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开心地对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些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假途灭虢

论语学而不厌(论语典故欲速则不达)(4)

公元前658年,晋国献给虞公宝马美玉,请求借道讨伐虢国。部下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虞公不要答应晋国的要求,但虞公贪图宝马美玉不听劝谏。结果,晋国灭虢国后在返回的途中又顺手灭了虞国。这是贪小便宜而坏大事的典型。

国家大事如此,个人事务也是一样。面对现实诱惑,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下馅饼,贪小便宜势必是要吃大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