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

离骚大概讲解(离骚的解析)(1)

参考译文:

离骚大概讲解(离骚的解析)(2)

离骚大概讲解(离骚的解析)(3)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离骚”二字的含义,古来有多种解释,影响较大的司马迁和东汉王逸的解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遭受忧愁。王逸在其《楚辞章句•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即离别的忧愁。因楚辞中多有“离尤”、“离忧”等,“离”借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以及爱国报国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哀怨。这种情感的反复表达,就形成了诗歌回旋复踏的特点。

《离骚》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自叙家世生平,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因此作者坚持不懈地自我修养,以兴盛国家,实现“美政”的理想。但理想与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下,作者显示了坚贞的情操。

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作者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在最后一次飞翔中仍对宗国流连不行。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和对宗国的挚爱。

古代,国君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象征,所以忠君即爱国。屈原在《离骚》中写男女感情的不和谐,象征了他忠于楚怀王而不得的现状。同时,屈原的忠君爱国又和宗族感情联系在一起,他对祖先的深情追认,就是宗族感情的流露。此外,怀着楚国富强的愿望,屈原反复劝诫楚怀王不要重蹈历史昏君荒淫误国的覆辙,同时表达了对误国的奸佞小人的仇恨,表现了深刻的批判精神。

屈原在《离骚》中还表现了他的“美政”理想,即明君贤臣共兴楚国。

首先,国君应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

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

其三,要修明法度,重视制度法令。

这种“美政”理想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局限之处。屈原念念不忘君臣的“两美必合”,把希望寄托在国君身上,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这种历史的局限性也就造成了屈原的不幸身世。

《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以香草和装饰来自比,塑造了主人公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艰难逆境的无所畏惧、不屈的斗争等的精神品质。这种塑造中,美人和香草是《离骚》最引人注目的诗歌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相对于《诗经》,《离骚》在形式上有新的特点。《诗经》是整齐划一而典重,《离骚》则是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在语言上,《离骚》多用楚地民歌方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加了生活气息。

资料来源: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