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天,这个悄无声息、孤独度过一生的15岁男孩,却成了全国人民广泛关注和追踪的对象,不知道离去的他,对这喧嚣中洋洋洒洒的关注,是何般感想?

无论大众媒体牵出了多少正义之士或为流量而做出的恶意揣测,这个孩子终究是自此归于孤寂,而他这一生心心念念的追逐——被看见、被听见,于死后这般的实现,又是否为其所愿?

关于胡某宇的过往,我们知之甚少。但在报道出的只字片语中,那句“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真的让人倍感痛心,同时又隐隐的有着相似的痛感。这一代的孩子,又有多少也将步着胡的后尘,依然在那些寂寂无名的冷漠中成长。

武汉青少年抑郁症有多少症状(都有着胡某宇一般的隐痛)(1)

一、内心孤独的失重,缘何?

内心孤独的人很多,无论大人还是孩子。

这个时代太快也太焦躁,父母们忙碌到没有陪伴孩子的时间,也焦虑到每每情绪来了就把孩子推向内疚自责的一端,导致孩子们常常觉得自己是负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却总是给最爱的父母添麻烦。

一个孩子问我:老师,如果世界上没有我,爸爸妈妈是不是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是什么样的信息传达,让孩子以为自己的存在,是无用的,甚至是不应该的?

父母们大多是无心的,但常常正是这样的无心之失,导致孩子惶惶终日,不知为何而来,更不知向何而去。胡某宇正是如此,在花一般的年纪,与父母的沟通浅浅的,一次次电话都未能排解忧郁,始终不知道如何表达,能够获得抚慰和引导。

当内心的车水马龙已经堵到水泄不通,前方无路,后方无回,该去向何方呢?

录音笔,写在书本上的字,可能是他唯一宣泄的方式。可是写出来,录下来,依然没有回声,正如他自己所言的“无人问津”。

还有些孩子,选择了其它的宣泄方式。有的暴躁不安,很容易情绪急、大喊大叫或者搞破坏;有的选择了父母认为不好的朋友,可在孩子看来至少他们是同类人,可以宣泄也能获得抚慰;有的把情感压抑下来,每天郁郁寡欢、逆来顺受;还有的干脆关闭自我,切断与外界的沟通……

也许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快捷,让我们不得不八面玲珑、四面楚歌,也许我们真的无暇顾及孩子们需要被陪伴和共情的内心,但至少我们该警觉,该意识到孩子们的孤单,换以其它的角度去为孩子提供一些支持与助力。

高楼大厦林立,孩子们却失去了朋友;放学后的赶场,看似在同龄人中,却难有同龄人的交流;和父母路上说几句题外话,常常被声声教导掩盖,似乎每天亲子间就这么点时间,不讲些大道理、挑些小毛病,都对不起时间的流逝……

父母陪伴不了孩子,还不为孩子提供一些同学欢聚、社区互动、家人愉快等机会,并且用所谓的学习把孩子时间填满,这样的成长,哪个孩子会不孤独?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伙伴,孩子在家庭中感受陪伴、感受人际、感受爱,当第一个伙伴都将自己置于孤独之境,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靠什么学会排解孤独、释放压力呢?

父母是孩子内心孤独的刽子手,但也是孩子走出孤独感的救赎者。选择做哪一种,请各位父母深思!

武汉青少年抑郁症有多少症状(都有着胡某宇一般的隐痛)(2)

二、用消失换得记惦,能成功吗?

“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这句话,是胡某宇的心声,也道出了无数孤独者的心声。

有一个孩子和父母闹矛盾,于是第二天放学就跑到同学家去玩,没跟家里任何人打招呼。可是一晚上他的手机没响过,没人来找他。9点了,同学的家里要就寝了,孩子没办法只好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一直走到11点半才到家,看见父母在家中各自玩手机,一点担心的样子都没有。孩子打开门走进去,垂头丧气的进屋,母亲才从手机中抬起眼问了一句:“这个点还回来干嘛,吵人休息,在奶奶家里睡下不就行了?”孩子这才明白,父母以为自己去奶奶家了。

这个孩子和我叙述这件事情的时候,表情已经很是平静。他说“我已经放弃了,我觉得在他们心里我就是透明的。就算我是去我奶家,他们是不是也该打个电话确认一下,怎么能把我当成透明人?我真是他们的孩子吗?”

父母虽是无心之失,却常常没有机会听到孩子这般的叙述,于是类似的事情一件件一桩桩,就这么累积成孩子心中的失望与怨,最终导致孩子什么也不和父母说,遇到大事只能自己硬挺,孤零零的去面对,实在面对不了了,也便选择了用死亡来逃避。

在你面前时,他们说什么做什么,都不会被听见,父母们有的忽视、有的抢着说、有的教育打压,别看每天都管着,可于孩子而言却是更加的孤独。家里面两个大人(隔代家庭甚至是四个六个大人)都同仇敌忾,去管理这一个小孩子,看起来大人们都是一伙的,小孩子只能独自去抗争,直到争不过就只好顺从。

既然抗争不行,用哭闹表达也不行,那么不如——许多孩子为了寻回被看见、被关心、被惦记,为了证明自己仍然是家庭中的核心或一份子,只能选择消失,来引起父母的担忧。可怕的是,他们克服了无限的害怕选择消失,换来的却仍然是无人问津,那样的滋味,真真的让他们当头一棒,最后一丝希望也终将破灭。看起来,自己真的对这个世界没有价值。

存在感的缺失,只是孤独的掩体,放弃存在,才是孤独的最终落幕。

花尽最后一丝力气去求,却再次失败。这种伤痛,只能自己独自舔舐,又有谁看得见、帮得上?于是,胡某宇选择了轻生,而生命落幕之时,他真的获得了曾经一直想要的关注吗?那些满屏的新闻,是真的在关注这个15岁的花季少年,还是在关注些其它什么呢?

三、孤独的隐痛,请让它见光吧!

孤独是一种隐痛。因为你再怎么痛到骨子里,都无人问津。而无人问津,更加重了心痛,负累一层又一层,压的内心疲惫不堪,难以喘息。

他人看不见孩子的孤独,尚有情可原,可是父母是孩子的始,也是孩子末的最后一根稻草,倘若父母也看不见孩子的孤独,那就太可怕了。

一个20岁的男孩总是在躺平状态,他说他没有办法,做不好,没人能帮他。我问他父母呢,至少父母会无条件的帮助你。他却说,才不会,他们除了瞧不上我,也做不了其它什么。

令人心寒的亲子关系!而这种亲子关系,却还不占少数。

一个8岁男孩,他总是不爱写作业,无论父母在不在,都拖拉,也总会投机取巧的玩手机。妈妈最苦恼的是,每次为作业问题和孩子都要讨价还价,甚至孩子总拿作业要挟:“你给我买这个我就写作业,不然今天的作业我就不写了。”

孩子缘何用要挟的方式来和父母谈判?这位妈妈没有留意的是,她也总是用条件交换来和孩子进行沟通。她总说:“你先把作业写完,写完了我就给你买。”“你是不是答应要完成作业,既然完不成,那我们约好的游乐场就别去了。”

条件交换是一种交易方式,在亲子关系中长期采用交易的方式沟通,这将发展成一种功利的关系。我拿我有的和你有的交换,如果你没有,那么就别想得到我有的。这与相互传递爱的家庭关系,南辕北辙。在家庭关系中该是,你没有,但我爱你,我心甘情愿的给你。

在条件交换下长大的孩子,永远与父母站在天平的两端,我抬起一只脚,你便也要抬起一只,这样天平才可平衡。这样的关系何来亲情?孩子怎能不感觉内心寒凉与孤独?

别再让那些孤独成为隐痛了。多听一听孩子的声音,少说话,少指挥,多观察,多陪伴吧。当父母们看得见孩子的隐痛,孩子便不再孤独;当孩子们听得见孩子的隐痛,孩子便愿意表达出来。

只有让隐痛见光,孩子们才能活的快乐健康,活出他们的勇气和毅力,也才能让我们少听到一些如胡某宇般的故事。别让你的孩子,步其后尘!

#胡鑫宇事件最新通报:自缢死亡#

武汉青少年抑郁症有多少症状(都有着胡某宇一般的隐痛)(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