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命题,少年作答。围绕喜迎二十大,引导青少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由广州市文明办、市林业和园林局、市教育局、市关工委、市儿童公园、南方都市报、N视频联合出品的2022年“广州新时代少年说”直播节目第五期于9月3日正式上线。

本期节目中,2020年度广东“新时代好少年”苏隽粤、2022年度广州“新时代好少年”黄予晴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倪惠英共同探讨粤剧这项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传承创新。在节目中,倪惠英还亲自传授演唱技巧给两位戏曲少女。

对话嘉宾

倪惠英

简介: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是广东粤剧界的领军人物。她主演了上百个传统及原创剧目,演出场次超过了5000场,发行了70多张戏曲音像唱片,畅销海内外。代表作有《红色娘子军》《剑归来》《白蛇传》《睿王与庄妃》《花月影》等剧目,塑造了众多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

广州现代粤剧演出(广州新时代少年说⑤期)(1)

倪惠英

新时代好少年

苏隽粤

◎广州市铁一中学(白云校区)初三年级学生

简介:2020年度广东“新时代好少年”,从小学习中国舞、打击乐、粤曲等,咸水歌表演尤为见长,是广东省咸水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谢棣英老师的徒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拍摄《粤粤姐姐说健康》系列讲座及演唱的多首抗疫励志原创歌曲,引起了社会及广大媒体的关注。曾获广州市“羊城小市长”活动活力之星、广东省优秀少先队员等称号。

广州现代粤剧演出(广州新时代少年说⑤期)(2)

2020年度广东“新时代好少年”苏隽粤。

黄予晴

◎广东仲元中学 高一年级 学生

简介:2022年度广州“新时代好少年”,广州市最美南粤少年“才艺好少年”,8岁开始学习黄梅戏,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黄梅戏演员。曾参加CCTV戏曲频道“一鸣惊人”黄梅戏擂台赛获团体四强,受邀参加CCTV《黄梅星搭档》与《宝贝亮相》栏目。她所参演的黄梅戏大剧《罗帕记》在安徽上演。

广州现代粤剧演出(广州新时代少年说⑤期)(3)

2022年度广州“新时代好少年”黄予晴。

谈粤剧人生:从艺52年,戏曲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苏隽粤:倪老师从艺52年,出演了超过5000场次的粤剧,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粤剧的,又是什么吸引到你去学习粤剧呢?

倪惠英:我从小在广州西关长大。(20世纪)60年代初,我的学校就在文化公园附近,我们的一些业余活动都在文化公园里,那里当时有很多剧场,红星露天剧场、文娱剧场、百花剧场,经常有粤剧演出,我们就在那听。那时候我还没想过会演粤剧,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小这种音韵就已经印在我的心里。

8岁时,我被挑选参加广东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一台演出有几千人参与,我记得那个时候我走进中山纪念堂,看见宽大高耸的窗口,还有五颜六色的满洲窗,我觉得剧场太神圣了,像一个殿堂。我那时候就决定要把艺术作为我的职业。后来粤剧团来招生,来看我们的演出,我终于有机会实现我的艺术梦想,于是就进了粤剧团。

苏隽粤:很多热爱的东西都是从一开始的好奇到兴趣,到喜好,然后去钻研。我学习咸水歌也是这样的过程,因为我们学校是在珠江旁边的,是咸水歌的传承基地。

倪惠英:岭南就是一个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咸水歌也代表了岭南这个地域人们的生活和情怀。

黄予晴:我也是从8岁开始学习黄梅戏,我妈妈喜欢戏曲,会唱很多的戏,像是河南的豫剧、北京的京剧、湖南的花鼓戏以及安徽的黄梅戏。在众多剧种当中,我最喜欢黄梅戏,所以我就到处寻找老师开始了学戏的道路。

倪惠英:你看中国戏曲多么丰富,你们学习戏剧后的那种自信与阳光,我太喜欢了。

黄予晴:倪老师的一生都奉献在粤剧的事业当中。您觉得粤剧在传承传统文化上有着怎样的价值?

倪惠英: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能这样一直传承下来,而且没有隔断。在它的传承过程中,我们的文学和戏曲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我们的老百姓没有生活在古代,他们怎么会知道这个岳飞、杨家将的爱国精神?还有很多中国忠孝礼仪等的真善美以及中国人的观念和理念都包融在我们的戏剧当中

还有一点深深打动我的,那个时候我们下乡演出,漫山遍野都是观众。(20世纪)70年代的家庭还没有电视机,所以在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粤剧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当时在中山纪念堂演出,观众都要通宵排队买票。粤剧拥有这么深的群众基础,老百姓这么喜欢,我觉得这个事业很有价值,很有意义,我热爱上了这一行,也非常努力地进行艰苦的训练。因为当演员,都是要经过“唱念做打”基本功的训练。

黄予晴:黄梅戏里有一段“别洞观景”的武打戏。我刚练习舞棍子的时候经常打到头,打到手,然后晚上妈妈给我涂红花油。我印象特别深刻,现在还记得那个味道。训练确实挺苦的,但演绎出来后上了中央电视台,感到之前付出的努力都是有收获的,特别地开心,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学习黄梅戏的信心。

倪惠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艺术可以磨炼你的意志,克服困难,也可以得到很多乐趣和满足感。

谈创新:守住传统拥抱多元,粤剧“跨界”让年轻人更喜欢

苏隽粤:在新的时代,很多传统文化都有了新的演绎方式,特别是这几年,国潮兴起,在这种形势下,粤剧应该怎样才能更“出圈”,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呢?

倪惠英:“一方水土一方艺”,岭南文化是什么?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其实粤剧真正发展的时间只有300多年。粤剧本身就是“外江班”过来的。它的结构,比如它的曲牌、梆黄都是从外省过来的,然后不断地将本地艺术和外疆艺术融合。比如江浙一带的音乐《四季歌》,就成了我们粤剧中的常用曲。“将军岂必去匆匆,要拜谢老天意外重逢”,用粤语一唱,它就是粤剧。粤剧它既有很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它也胸怀开阔地去拥抱各种文化,最后形成了一个流派纷呈、多姿多彩的剧种。

粤剧的改革精神很值得推崇。任何一种文化,都是要在传承中不断地创新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故事、新的方式,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它才能生生不息。

戏剧要如何适应不同年代人的审美需求?这是我们要努力尝试的。比如,流行曲和粤曲结合进行再创造。第二届粤剧微乐曲大赛有一个作品叫《帝女花》之“追思”,就是用粤曲《帝女花》和流行音乐结合,它既有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流行曲旋律,又有粤剧的曲调,十分新颖。比如还有广东粤剧院的《决战天策府》,它是以动漫故事为基础进行创编,很受学生的欢迎。粤剧也可以尝试不同的手段,为学生打开一扇门,但传统的经典的东西不能丢,要让它保存下来,这样我们的文化生态才能百花齐放,不断发展。

黄予晴:粤剧在防疫宣传上发挥着作用,像是广州粤剧院推出的防疫说唱短视频,我觉得特别有创意,也很贴近生活。您是怎么看待粤剧和说唱结合的这种方式?

倪惠英:我觉得挺好,这个小视频看得很 开心,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第一漂亮,第二,生猛鬼马。一个眼神一个转,就从传统穿越到现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好处是在任何平台上都有粤剧的身影。现在也是一个多元文化时代,任何手段我觉得都是可以利用的。

苏隽粤:这一点我也有感触。如何将传统文化以一种人们熟悉且喜爱的方式去展现,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手段。像我用非洲鼓去搭配咸水歌,大家会觉得它很亲切,因为非洲鼓的韵律更贴合现在的流行音乐,更有动感。而咸水歌则更能贴合一种传统韵味,有着自己独特个性。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像是粤剧融合说唱,在保留传统文化原有的基础上去创新,不仅得到了一个有效的传承传递,也更能激起大家对这种文化的好奇与兴趣。

谈传承:学习传统文化,从文化自信到爱国情怀

苏隽粤:粤剧走近学生走进校园,现在有一种方式是您创编的粤韵操,它让学生以另一种方式去认识粤剧,您当时编粤韵操是怎样一个初衷呢?

倪惠英: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戏曲和粤剧能够传播得更广,能不能有一种普及面更广的手段?我想到了粤韵操。将粤剧的表演身段和体育结合,通过锻炼身体去感受传统文化的一招一式和音乐。一听,你就感受到广东音乐的那种优美;一做,学生的体态和整个气质就不一样。所以我们就编了粤韵操。整套操时长4分30秒,也是考虑到学生们有课间操,每天都可以接触到。粤韵操也被纳入广东传承传统戏剧文化的项目中,这套操确实也得到了师生们的钟爱。

黄予晴:您不仅在粤剧舞台创作上面推陈出新,在舞台下也不遗余力地做粤剧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由您主编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音乐卷》在7月正式首发,您为什么要创作这一本粤剧音乐百科全书的?

倪惠英:粤剧艺术是很庞大的,它的唱念做打,它的剧目等等,我们的前辈创造了非常丰富多彩、流派纷呈的艺术,但我们一直是靠口口相传,我觉得那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粤剧的表演理论体系建立起来,特别是现在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还有当代科技的发展可以以图、文、音、像对粤剧艺术进行全面整理。若没有一个标准在那,艺术在传承当中会不断地丢失一些东西,将来它有可能会异化,或者被同化。我觉得这是一个抢救工程,当时就提出了编制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设想,得到了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支持。这项工程也得到粤剧人的一呼百应。大家觉得这是粤剧能够传承下去的根本保证。所以有上千人次来参与编撰,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我们是以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敬畏之心去学习传统,希望能够把它很好地总结出来。希望这套书出版了之后,不要说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以后粤剧还在那。

苏隽粤:在新时代,青少年儿童该如何去传承粤剧,传承这种传统艺术呢?

倪惠英:我希望你们都走进剧场看粤剧。在广东,我第一个提出大学生进剧场,戏剧进校园。我觉得学生的教育很重要,一定要让他们走进剧场。因为戏剧是综合艺术,它不单单是一个演员的表演,舞台、美术、灯光,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与舞台表演产生交融,你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针对孩子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手段,比如粤韵操。我们也可以编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小粤剧小粤曲,让他们在音乐课上去学,粤剧兴趣班也可以排一些适合他们的课本剧,让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的过程当中去感受传统戏剧的魅力。

我想在年青一代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你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它,了解它,学习它。只有你真正地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才会感觉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才会看到它的博大精深。从而你就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才会更加热爱祖国。我希望你们能够成为一个有信仰、有追求、有情怀的新一代。

“我想对您说”:零基础的小朋友,应该怎么样去认识粤剧?

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儿童公园、南方都市报面向广州市中小学生联合发起【强国有我·新时代少年“我想对您说”】征集活动。让少年儿童以问答方式与各界大咖交流。

苏隽粤:来自海珠区南武中学初一年级的陈楚灵想问您,她听过长辈唱粤剧,跟着他们一起看粤剧,作为粤剧零基础的小朋友,应该怎么样去认识粤剧?

倪惠英:第一可以先唱,你先去感受。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参加一些培训班,然后慢慢地你就多去看戏。现在的资料很多,打开手机,你想听什么曲都有,你就跟着唱,这是第一步。当然最好是能进入一些学习班。我也希望今后学校能够更多地开展粤剧兴趣班,让有兴趣的同学去学。

黄予晴:第二个问题是来自越秀区建设六马路小学二年级学生林祉瑜同学,她想问您,您每次表演的时候,戏服都是自己挑选的吗?然后头饰那么重,您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倪惠英:我们戏曲有一句话“宁穿破不穿错”。你是什么行当,就要穿什么服装。比如花旦要穿小古装、西湖装;青衣就要穿披风等等,它是有讲究的。不同的人物他就要不同的服饰,比如民女穿的衣服会比较素雅,大家闺秀就会穿得比较富丽堂皇。头饰也一样,是根据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穿戴。其实习惯了,你也不觉得头饰很重。唱粤剧最辛苦的是要勒头,古代美强调凤眼,一定要把眉吊上去,但人的皮肤是绷得很紧的,要靠勒头带把它拉上去。我们每天演出下来,额头都有一圈勒痕。如果勒得不好,过紧了,你就想吐,会很辛苦。这也有一个适应过程。我想每一行都是要有付出的,但重要的是,你乐在其中,就是我们说的痛并快乐着。

一尺水袖,甩出嗔怒哀怨;一根藤条,转眼万里回还。一张桌子,拜祭天地冷暖;一个大幕,演绎天上人间。中华优秀戏曲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领略戏曲文化无穷的魅力吧。

——黄予晴

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人。

——苏隽粤

统筹:李陵玻 邹琳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 赵青 廖艳萍 实习生 康欢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杨杰 何玉帅 实习生 赖燕妮 林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