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南归为何不获重用?监察御史: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辛弃疾的悲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引子

辛弃疾前无古人的菩萨蛮(辛弃疾的悲愤凭谁问)(1)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首著名的《侠客行》,其中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之语,给人以霸气侧漏之威势。李白虽然以诗名世,但是,他却常以侠义自居。比如,他在《与韩荆州书》中就曾这样介绍自己: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其实,李白的剑术,充其量也就是业余体育爱好者的水平,与宋代的另一位带刀文人相比,李白就一“嘴把式”,在此人面前,李白绝对走不过三招。这位宋朝的带刀文人,就是与苏东坡齐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相较于李白诗中的“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的浪漫臆想,辛弃疾词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就非纸上谈兵的虚言,而是一代剑侠抚今追昔的真实感慨。因为,辛弃疾的侠名,是在真刀真枪的拼杀中赢得的。

2/历城好汉

辛弃疾前无古人的菩萨蛮(辛弃疾的悲愤凭谁问)(2)

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5月28日,为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历史上的历城县,曾经有个著名的军事人物——隋唐名将秦叔宝。

秦叔宝,本名琼,初仕隋朝,跟随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后来,投奔瓦岗起义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投靠郑国王世充。

因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渊、李世民父子。后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拜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唐贞观十二年(638年)病逝,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号为壮,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辛弃疾出生的1140年,是群雄大割据的时代,西夏、大金、西辽与南宋并存,其时为西夏大庆二年,金天眷三年,西辽康国七年,南宋绍兴十年。当时的历城,是金国的辖地。可以说,辛弃疾一出生就打了金国的标签,他的祖父就曾在金朝为官。

辛弃疾前无古人的菩萨蛮(辛弃疾的悲愤凭谁问)(3)

但是,与乃祖不同的是,辛弃疾胸怀一颗故国心,一直将自己当成大宋子民。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金主完颜亮举兵攻宋,为侧击金兵,中原沦陷区的宋朝遗民纷纷趁机发动起义。

其时,济南府农民耿京、李铁枪等人不堪金朝的繁重赋税,揭竿而起,率领当地农民攻占莱芜、泰安。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拉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加入耿京的义军。

辛弃疾的队伍,也都是些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农民,充其量只能算作游击队。辛弃疾从游击队干起,逆袭成南宋正规军的统帅,没两把刷子,肯定是不行的。

与他的前辈秦叔宝一样,辛弃疾无疑是历城的另一条青史留名的好汉。

3/少年英雄

辛弃疾前无古人的菩萨蛮(辛弃疾的悲愤凭谁问)(4)

史料上有关辛弃疾之勇,有两个流传甚广的经典战例——半路截杀叛僧义端,深入敌营活擒张安国。

先说怒斩僧义端。义端本为辛弃疾好友,辛弃疾起义时,义端积极参与,并与辛弃疾一同加入耿京义军。但是,投奔耿京不久,义端突然叛变,“窃印以逃”。由于义端是辛弃疾的朋友,辛弃疾受到牵连,耿京“大怒,欲杀弃疾”。辛弃疾淡定地说:“给我3天时间,我一定给你一个交代。”

辛弃疾料定,叛逃的义端必投奔金帅,于是,紧追不舍,半路截住了义端,一剑砍下义端的脑袋。辛弃疾的武功与胆识,妥妥的大将风范。辛弃疾拧回交端的脑袋,向耿京复命,由此受到耿京的器重。

再说活擒张安国。辛弃疾斩杀义端后,随即被任命为掌书记,主管文书,参与机密。此时,恰逢金人内讧,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北撤。没了战事压力的北方义军,面临着重要选择,是继续留存原地坚持斗争,还是南向归宋。

辛弃疾前无古人的菩萨蛮(辛弃疾的悲愤凭谁问)(5)

辛弃疾劝说耿京奉表归宋,既得首肯,遂与另一起义领袖贾瑞同去行在建康诣圣。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受耿京委派,潜回南宋,拜见宋高宗,“奉表归宋”。高宗大喜,授予辛弃疾“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之职,又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另外,义军将领被补官的还有近200人。

辛弃疾带委任状潜回金国,召耿京归宋。但是,当辛弃疾回到山东时,却得悉一个晴天霹雳一般的消息:耿京已被叛将张安国杀害,张安国带着耿京人头投奔金营去了!

主帅被杀,队伍离散,辛弃疾痛心疾首、义愤填膺,有皇命在身的辛弃疾并未惊慌,他跟海州守将商量去敌营除奸,许多将士都纷纷赞同。最终,辛弃疾只带了50名勇士策马奔向济州,直闯敌营。

其时,张安国正在金营“与金将酣饮”,辛弃疾突然闯入,于混战中生擒张安国,“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时辛弃疾年方23岁。

辛弃疾前无古人的菩萨蛮(辛弃疾的悲愤凭谁问)(6)

然后,辛弃疾押着张安国,一路闯关南下,抵达南宋杭州。最终,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南宋人洪迈写了篇《稼轩记》,里面就有对这场战事的记载:

“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赵云长板坡单骑救主,杀了下七进七出,辛弃疾敌人擒叛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于千万军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关羽之勇,也不外乎如此吧。

4/壮志难酬

辛弃疾前无古人的菩萨蛮(辛弃疾的悲愤凭谁问)(7)

辛弃疾南归之后,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他的施政风格也带有几分剑客的尚侠任气、心狠手辣。如他任湖北安抚使时,“得贼辄杀,不复穷究,奸盗屏迹”。辛弃疾也因此落下“好杀”之名,以致监察御史王蔺弹劾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

辛弃疾少年成名,后来却宦途多舛,也许与其“好杀”的铁腕备受争议有关。其实,作为将军也好,作为一方父母官也好,没点煞气,怎么能治邦安民,尤其是在辛弃疾所处的那样乱世,不杀不足以立威。

朝中的主战派抬头后,64岁的辛弃疾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辛弃疾在知镇江府任上,曾多次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

辛弃疾前无古人的菩萨蛮(辛弃疾的悲愤凭谁问)(8)

那一日, 年已66岁的辛弃疾再登北固亭,他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辛弃疾前无古人的菩萨蛮(辛弃疾的悲愤凭谁问)(9)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这既是一曲英雄暮年的悲歌,更有壮志难酬的愤懑。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