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日报报文化周刊在5月31日刊发了《大国梦的古老智慧——浅谈<管子>的管理之道和当代借鉴意义》,文章扼要地介绍了《管子》一书。那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管子》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呢?从读者阅读的时间成本出发,又要带着怎样的问题去读?日前,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全本《管子》,译注者李山教授在线回答了记者和读者的问题。

管子哪个版本译注值得读(读通管子管子全本译注者带你划重点)(1)

齐国刀形币。

四大问题

《管子》就是管仲写的书吗?

李山:《管子》一书,是否可以顾名思义地认为,是春秋时管仲的著作呢?研究表明,不是。这是一部托名管子的著作,也有学者称此书为“管子学派”之作。

管子即管仲、管夷吾,春秋早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政治家。就是这位春秋早期的政治家,当北狄入侵邢国之时喊出“诸夏亲昵”的口号,率先张起华夏意识的大旗,在精神上统一当时的诸侯邦国,抗击外敌入侵。

对管仲的历史贡献,《论语·宪问》记载孔子的评价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是说他凝聚诸侯不以武力。又说:“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是赞美他辅佐齐桓公抗击外敌入侵,捍卫了华夏文明的生活方式。正因如此,孔子特别以“如(乃)其仁”评价管子的功业。

《管子》成书于什么时代?

李山:管仲身后整理他的言论,就现有考古发现的资料看,可能从春秋后期就开始了。而大量的“管子”篇章的出现,则要在更晚一点的战国时期。人们高度重视管子,还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声名显赫,更主要的原因是《管子》篇章的作者们有意要追寻、总结管子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帮助当时的战国雄主成就新的霸业。换言之,《管子》是一部阐述“霸政”的大书。这就涉及《管子》成书的背景:战国时齐国的争霸。

田齐霸业自有特点,那就是在政治、军事、经济强盛的同时,学术也极端繁荣。与商鞅极力禁绝民众读书、求学相反,田齐君主多对学问、对有学问的先生们大感兴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

按当代学术界的看法,在稷下的这些学者中,就有一些人士,对管子如何辅佐齐桓称霸的经验感兴趣,并写出了相关的著作,这就是《管子》一书。当然,《管子》一书,还包含着其他内容,如黄老道家的文献、儒家思想等等。《管子》为数众多的篇章,就产生在田齐争霸的时代。

《管子》属于“九流十家”的哪一家?

李山:稷下学宫学术交融的大背景,决定着《管子》一书的特色。不同于道家的《老子》《庄子》、儒家的《论语》《孟子》等等,《管子》的显著特色,是它思想的融通性。

可以说,它是一部汇聚百家学说的著作。在《管子》中,可以看到儒家的思想,如《牧民》篇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以看到道家的思想,还是《牧民》篇,称“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也”,与《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颇为相符;可以看到法家的思想,如《权修》篇称“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颇似《商君书》的口吻;还可以看到阴阳家的思想,如《幼官》和《幼官图》两篇,其努力将人事行为限定于顺守时令的用心,正是阴阳观念的硬核;此外,墨家的非攻言论,农家对地利的筹划,兵家的战事计谋等等,都能在《管子》中分明地嗅到它们的气息。

因此,《管子》一书的学术性质难定,说它是道家,它有儒家的内容;说它是法家,它又有黄老的思想。它的统一性,不表现在思想内涵的一致,而表现在成就霸主、帝王目标的确定。为了这一点,什么学术思想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然而,这决不意味着《管子》是一部杂凑的书。《管子》的融通百家,是为齐国打造一个帝王、霸主的学术,这正是统领全书的中心。书中关于帝、王、霸等等的言论颇多,就是明证。

《管子》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是什么?

李山:在《管子》诸多思想的表述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富国”主张。这部分内容,一般称为“轻重”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市场物价波动的规则,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例如粮食与货币,当年成好的时候,粮食丰收,同样的钱能买好多粮食,如此就可以说,粮食为“轻”,货币为“重”;相反,若粮食歉收,则货币就“轻”,粮食就“重”。孰轻孰重,变动不居,国家的统治者应当顺时而动,把握时机,争取在这样的波动、变化中成为最大利益获得者。类似的观点曾流行于战国东方一些国家,但像《管子》这样集中深入地加以论述,则实属罕见。

说到《管子》的经济思想,它的一些观点真有些出人意料。例如《侈靡》篇说:“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鸡蛋雕一雕花再煮了卖,木柴刻纹后再卖了去烧。这样的说法,直到很晚近的时期,人们才意识到,原来是在表达一种消费可以刺激就业的经济论。多少年人们读不懂它,是因它与古代主流的节俭的经济观念差异太大。

据李山教授介绍,《管子》还提出了“商战”之说,也懂得“炒作”。

《管子·侈靡》篇反映了管子的消费观点。上文提到管子把廉作为四维之一,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但在“侈靡”文中要求人们“尝至味而,罢至乐而,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就是说,要吃那些最好的食物,要欣赏那些韵律特别动听的音乐,蛋类要先在上面画上图画再煮了吃,木材要先雕刻成美丽的艺术品再烧,奢侈浪费到了这种程度,真是骇人听闻。

这里有学者理解《管子》的这种鼓动,是“从人欲”思想指导下的高消费。同篇中说:“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他认为统治者要懂得民心,顺民情,随人所愿。老百姓衣食足才听从国家政令,为国效力。其次,他要求富者大量散发资财,以刺激雇工从事劳动,解决百姓穷困问题。总之管学家们认为对《管子》书中提倡的“奢靡”要结合其他篇目阅读,作综合分析,同时应作具体分析、辩证分析。《管子·侈靡》是值得花大力气进一步研究的论题。

经济挂帅

相对于学者大胆解读“奢靡”概念,学者乾元的观点显得务实很多,他认为,管仲被齐桓公任命为相时,就以称霸业为目标,他强调治国之道首先要富国富民。管仲在理论上阐明了富国富民治国称霸的关系,而且还制定了一系列富国与理财的具体措施。

在《治国》篇中说:“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民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管子》的这段论述说明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粮食多是强兵、广地的基础。《管子》在《禁藏》、《牧民》、《小匡》、《乘马》、《立政》等篇中都对农业作了论述。从这些篇目中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管子》书的农时观、粮食政策、农业税制、水利工程、林业政策等实施措施。

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手工业的发展。把“工”作为克敌制胜的必要条件之一。他说:“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即手工业不仅是致富的途径,而且是“正天下”的重要因素。

关于理财方面,《管子》中也有深刻见解。《权修》中说:“地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这段话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说明百姓生产出的东西是有限度的。所以必须“取于民有度”。若统治者挥霍无度,必然造成国库空虚,故要求君主大臣们“取之有度”,即节制消费。

《管子》时代,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租税和国家经营事业的经济收入。

《管子》理财的原则,其中一项就是“取于民有度”。从这一原则出发,提出了“薄赋敛”的轻税主张。在《正世》中,把重赋敛的危害性说的十分清楚:“重赋敛,竭民财;急使令,罢民力;财竭,则民不能毋侵夺;力罢,则不能毋堕倪。民已侵夺、堕倪,因以法而诛之,则是诛罚重而乱愈起。夫民劳苦困不足,则简禁而轻罪”。

为了保证国家财源收入,除了收入部分农业税赋外,还主要在于盐铁专卖的收入。《管子》书中谈到的统治手段是,禁止私人煮盐,这样盐价就飞涨。邻国不得不用高价来买盐,使齐国获得广大批财政收入;鼓励商人运盐、免除食盐出口税,使流通活跃起来;是允许私人开采矿山,国家分利,其比例为国家三成,私人七成。凭借矿山资源所有权,国家不必出力,也可分利、大大充实了财政收入。;对铁器的生产,既有国营、也有私营,但要控制铁器的买卖,不允许私人参与铁器流通,控制了铁器流通,国家从中获得了收入。其次,《管子》认为一方面要重视粮食生产,另一方面也要控制粮食流通。以打击粮食大商人的利益。国家如对谷物不加控制,巨商大贾就会“乘民不给.百倍其本”,牟取暴利。《管子》所采取的措施就是“准平”粮食。在欠收年时要卖出粮食,在丰收年时购进粮食。即调节了粮食的供求,又从中获得利益,还避免了巨商的操纵。

《管子》书中谈到的财政收入,还有一大项的是控制森林资源。《轻重》篇中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山林菹泽草木,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又说:“山林菹泽草莱者、薪茁所出,牺牲之所起,故使民求之,使民籍之,因以给之。”把国家森林木材作为获利手段。

财政支出方面,《管子》提出了“用之有止”的总体要求。宫廷费用有节制标准。《立政》篇说:“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六畜人徒有数,舟车陈器有禁”。要求君主不美官室,不大兴土木,不购置奢侈品;为了称霸,军费开支适当增大。在《七法》《轻重甲》《参患》《法法》中,对军事费用有详尽论述,并写明什么功,领什么等级的赏。但也强调不轻易用兵,时机不成熟不盲目作战,以减少财政开支;外交费用量财而行,用拉拢收买手段,称雄天下,号令诸侯。《管子》一书记载用外交获得成功的事例不少;俸禄开支.主张“功当其禄”。《立政》说:“功力未见国者,不可授于重禄”。“将用民力者,则禄赏不可不重也。禄赏加于无功,则民轻其禄赏;民轻其禄赏,则上无以劝民;上无以劝民,则令不行矣。”

管子哪个版本译注值得读(读通管子管子全本译注者带你划重点)(2)

稷下学宫。

【浙江新闻 】

名人活用《管子》的故事

汉文帝和贾谊

秦统一后,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帝国。西汉最伟大的皇帝不是开国之君刘邦,也不是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刘彻,而是使民富国强,创建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汉文帝与他的丞相贾谊就是用《管子》的“轻重”之术来治理国家。他们在朝堂上研究讨论铸币官营、盐铁开采、粮食平粜,用的就是管子的“轻重”理论。

贾谊上书说:“铜毕归于上,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汉书·食货志》一)。武帝征服匈奴,军费开支巨大,任用桑弘羊主管财政,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的政策,也用的是《管子》“轻重”之术。那些激烈的争论和慷慨陈词的故事,都记载在《盐铁论》中。汉宣帝与耿寿昌设立常平仓,粮贱时籴入,粮贵时卖出,以平衡粮价,也出自管子的理论。

刘备父子和诸葛亮

大家熟知诸葛亮对管仲的崇拜,他未出茅庐时,即自比管仲、乐毅,熟读管仲和孙武的用兵之书;他辅佐刘备之后,运用《管子》“以民为本”“选贤任能”“廉为国维”的理政之策,创建了鼎立三分之天下。他又把《管子》语录抄下来让刘禅学习。这一切都记载在《三国志》《诸葛亮集》《诸葛亮诫子书》中。

宋高宗被要求读《管子》

晁公武(1105—1180),是宋高宗赵构的临安府少尹。北宋在与金国的交战中,屡战屡败,徽、钦二帝被俘,高宗逃到临安称帝。在国破家亡,社稷岌岌可危之际,晁公武想起了管仲之书,建议新皇帝读《管子》,励精图治,重整江山。晁上书说:“予读管仲书,见其谨政令,通商贾,均力役,尽地利,既为富强,又颇以礼义廉耻化其国俗……后之欲治者庶几之,犹可以制四夷而安中国,学者何可忽哉!”(见《郡斋读书志》)

宋哲元印《管子》助抗战

1937年,日本经过喜峰口大战,攻入长城,创造喜峰口大捷的抗日名将宋哲元将军,经历了宦海沉浮和浴血奋战,面对日本人的飞机坦克,他想到了《管子》一书。他在军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影印了朱墨套印本一千套《管子》,赠送国民革命军的军政要员。

他在自写的序言中说:“余尝谓读书必求实用,而我国古书浩如烟海,自诸经而外,或流于空虚,或涉于繁碎。独《管子》一书,详确精覈,最合时宜,非空谈玄理者比也。其制地分民之制,颇与近代社会科学相吻合,足为办理保甲自治者所借镜。其言轻重九府,亦多合于经济学理,治财政者当取资焉。至于‘三本’‘四维之说’,‘百季树人’之论,则尤经国治民之大本,而当今救世之药石也”。“昔太公佐周氏传兵法,管子实绍其绪,故言兵尤精微,合于古圣之遗旨。其作内政以寄军令,则近代征兵之先导而管子治国之基础也。”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经历的最大的一次危亡,创造了“大刀进行曲”,唱着“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在面对内忧外患之时,他让二十九军军政要员,人手一册《管子》,去夺取抗战的胜利,我们不应该好好通读《管子》吗?

毛泽东用《管子》惩治贪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毛泽东面对刘青山、张子善的贪腐行为,愤怒地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见熊辉、王孔容《毛泽东执政思想研究》)

毛主席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出自《管子·牧民》,全文是“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