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庄子齐物论解析(齐物论子知物之所同是乎)(1)

德行比日

上文中,庄子阐述了一个观点:一位内心世界丰富、内在自我满足感比较强的人,是不屑于在琐事上进行辩论解释的,他也不愿意去刷存在感,多一点儿事也不觉得多,少一点儿也不觉得少。为了进一步加强深化,庄子描述了一段先贤尧和舜的对话。

很久很久以前,尧问舜,说:“我想出兵讨伐宗、脍、胥敖三个小国,把这三个国都给灭了,虽君临天下,却总耿耿于怀无法释怀,这是为什么呢?”舜回答说:“关于宗脍、胥、敖,古书上说的这三个小国家,他们是被我们上古老祖宗赶出家门的宗族,也是我们的同胞,因为不听话,被赶出去了,流落边疆,文化落后,过着原始野蛮的生活,生存环境恶劣,如同活在蓬蒿艾草之中。你又何必放心不下?过去听说天上有十个太阳,普照万物,你崇高的德行也像十个太阳一样,照耀着这天下万民,所以会为这个事情放心不下。”这一段讲的人伦之道,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人籁”。

圣人帝尧对待天下万民,是“齐一”的,就像十个太阳一样那么光芒四射,把所有的角落都照到。中原和夷狄之分,是自古有之的,所以,人有亲疏之别,汉夷之分,很正常。但圣人不一样,是得道的人,知道“万物齐一”的道理,所以自然平等对待万物。

庄子齐物论解析(齐物论子知物之所同是乎)(2)

一问三不知

庄子在这一段提到了两个人,一个叫做啮缺、一个叫做王倪,他们都是神仙级的人物,啮缺是王倪的学生。

啮缺问王倪:“师父,你知道万事万物有共同的地方吗?”

啮缺恍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是原始的、基本的、大同的、底层的东西,它会演化出万物,是一切的根本。

在印度的梵语里面有一个词叫“般若”,大致的意思就是强调事物和事物之间相同的部分,甚至事物和非事物、时间和跨时间、时间和时间以外共同的东西。

而《齐物论》就是在讲到底有没有透过这些现象所直指本体的那个根回。学生问老师的问题,往往代表了他的世界观,也代表着他已经知道的东西,更代表了他对老师修行的理解。

王倪说:“我怎么会知道呢!”

啮缺又追问:“那你知不知道什么是你不知道的东西?”

王倪回答说:“我怎么会知道呢!”

啮缺接着又问:“那么各种事物便都无法知道了吗?”

王倪转了一个身,说:“尽管我不知道,但是,还是让我试着来说一说。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不是所谓的一偏之见?可能我所知道的,正是我所不知道的部分,我怎么知道我所谓“不知道的那部分”,不是我大彻大悟、莫若以明之后的沉默不语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感觉,话一说出来就知道这不是自己想说的那个意思。

三次问道都不知,后来演化成了一个成语:“一问三不知”。

王倪是啮缺的老师,是许由的师祖,尧的太师祖,是很有智慧的人,面对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他竟然没有给出一点见解,而且回答得十分干脆,是想告诉啮缺,知和不知这两个词是没有准确的定义的,也就是名实不相符的。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探讨的问题。

庄子齐物论解析(齐物论子知物之所同是乎)(3)

何为所安

然后,王倪又继续用各种例子来回答,阐述他想讲的观点 :“人在潮湿的地方睡觉就会腰痛,甚至半身不遂,泥鳅是这样吗?泥鳅就睡在那些潮湿的地方,它们就舒服得很。

人们住在高高的树木上就会心惊胆战、惶恐不安,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这三者到底谁知晓应该居住在哪里呢?”

你说说看,意思是说,到底是人有真“知”呢还是泥鳅、猴子有真“知”呢?重点在“知”的定义不一样,换句话说,人所禀赋的生命,功能不同,习惯不同,一切感受思想不同。

庄子齐物论解析(齐物论子知物之所同是乎)(4)

何其美味

人以牲畜的肉为食物,麋鹿吃草,蜈蚣喜欢吃小虫,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麋鹿却以青草为美味。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孰知正味?」哪个是真正的美味呢?这是饮食的不同。到底是人知晓的美味是正确的,还是麋鹿知晓的美味是正确的。由此揭示了知的含义是不同的,为何不同呢?

庄子齐物论解析(齐物论子知物之所同是乎)(5)

沉鱼落雁

猿猴与猵狙交配,麋与鹿交配,泥鳅与鱼交配,它们怎么合适就怎么交配?你看这些其他动物之间杂交,它们彼此之间就觉得挺合适的,为什么我们人类会觉得不适合呢?

那些古代的美人——毛嫱和丽姬,人人看见都觉得美,毛嫱是春秋时期越国绝色美女,与西施时代相当,相传为越王勾践的爱姬。最初人们对毛嫱画像的称道远远超过西施,她应该是“沉鱼”的原始形象,美的化身,丽姬已失去考证。

可是鱼见了美女却潜入水底,不是因为羞愧,而是因为害怕;鸟见了美女高飞,不是因为内疚,也是因为害怕;麋鹿见了美女逃跑,同样是因为害怕。而人见到她们之后,就目不转睛地一直盯着,这四者到底谁知天下什么是美色呢!王倪一连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人与物的知是有区别的。

人与物的认识是不同的,哪样叫漂亮?哪样叫不漂亮?你认为人家颜值高,别人不这么认为,每个人眼里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在我看来,仁与义的端倪,是与非的途径,都是纷杂错乱的,我也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在我看来,对于自己有利益的,反而对于别人就有了伤害。”

他这里三段,第一段提出感受的不同;第二段提出饮食的不同;第三段则提出好恶的不同。

庄子其实是说,美是相对的,人与动物的审美观迥异,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观也不尽相同。依照庄子的原意,人人都可以导致“沉鱼落雁”。庄子通过“沉鱼落雁”的寓言故事,意在阐明“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世上并无真正的是非美丑”。

只因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也就是知的境界是不一样的,言外之意,知是有局限的,不完整的,与道有亏损的。世界只不过是由于我们在进化过程当中,趋利避害而形成的万幸使然,这导致我们有了好坏的分别。

庄子齐物论解析(齐物论子知物之所同是乎)(6)

齐物的意义

王倪对啮缺说:“我们都活在奇怪的习惯里面,觉察到自己活在习惯里面,就知道自己‘不究竟'。于是啮缺又问王倪:“师父,既然不管世间的利害,那么那些至德的人也不知道是非利害吗?”

至人是指有道德有学问境界达到一定高度的人。

王倪说:“那些至德的人太神妙了!山林焚烧而不能使他感到热,江河冻结而不能使他感到冷,雷霆撼动山岳,狂风激起海浪也不能使他恐惧。这样的至人,驾着云气,骑着日月,而游散于四海之外,和大自然的变化合为一体,生死与他们没有关系,更何况那些世间的利害关系呢?”

庄子通过王倪之口道出自己的判断,至人之所以能够公正无私的认识万事万物,就因为他们能够超越利害关系。

当你能够突破了有限的、个别的、片面的立场,你就会了解那些无论世俗如何褒贬、如何抑扬的种种事物,都有它们作为整个世界一部分存在的理由和意义,都它们即使互相对立也无法互相完全排斥的过程。

他希望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学会观察事物,不能总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只用主观的想法去要求他人,尤其在利害关系上,能正确认识、接纳万事万物的人,解决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