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ChatGPT。据《斯坦福日报》的调查显示,不少学生匿名承认自己在期末论文中使用了AI。还有网友让ChatGPT做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四门课程的法律试卷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试卷,虽然成绩并不优异,但ChatGPT也都通过了。

ChatGPT能全面代替学生完成作业论文吗?如果它在中国大学开放使用,会产生什么影响?记者采访了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沈爱国和浙师大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张家华。

chatgpt只能生成300多字的文本(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1)

图源:视觉中国

用ChatGPT写论文,靠谱吗?

“目前ChatGPT未对中国大学开放,但是从美国大学开放的情况来看,一旦国内放开,将在大学内遍地开花。尤其对国内985和211大学生的论文产生极大冲击。”沈爱国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根据数据库拥有强大的检索能力和语言能力,而论文是用来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ChatGPT在学生写论文时确实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学生如果用ChatGPT写论文老师能及时发现吗?不一定。

沈爱国举了一个例子,专业老师对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不可能无所不知,假如用ChatGPT写出来的论文超过了老师认知的范畴,那么老师很有可能会察觉不出来。

“在目前国内大学里,很多大学要求学生论文查重率不超过10%,假如学生用了ChatGPT超过了这个比例,那么有些学生可能会对相关文本进行词汇、语句和语境修改,从而掩盖这一事实。”

如果未来中国大学放开了ChatGPT,那么学生和老师必将产生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在纽约和西雅图的公立学校系统,学校的Wi-Fi网络和设备上已经全面禁止了ChatGPT。管理人员启动应对措施,如将AI加入到学术诚信的必修课中,更新剽窃的定义,增加诸如“将AI贡献标注为引用”等条款。

浙师大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张家华表示,如果学生使用ChatGPT,在学业上一定是弊大于利:“大学对于学生本质上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对一个人学术和终身成功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假设大家都使用ChatGPT,不能完全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对教学工作开展也极为不利。”张家华说。

ChatGPT考验人的价值观和格局

当然,使用ChatGPT也不是完全不利。美国佐治亚大学的Xiaoming Zhai博士尝试用ChatGPT写了一篇论文。在分析结果时,他提出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超越人工智能能力的独特技能,并提醒由于学生可能借助AI的帮助,教育工作者或许需要改变对学生能力的评估方式。

“如果未来ChatGPT放开,我们可以提倡大学研究生用它来搜集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学生的检索的工作量,减轻学业压力。”张家华说。

与此同时,沈爱国表示,ChatGPT看起来“无所不能”,目前大家较多聚焦在它的文本生成能力,看起来相当成熟了,“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些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文本,其实都是‘正确的废话’,都是现成的词藻的堆砌,只是符合需求方语境的大量语料的组合,来自其强大的检索能力。虽然看起来很有文采,但是没有个性、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灵魂闪光、没有让人‘内心为之一动’”。

“ChatGPT没有价值观,也没有对错,要看使用它的人用作何处。”沈爱国说,“比如这个学生是用人工智能作弊,那就是底线道德问题。但如果他能借助ChatGPT帮助自己学习,利用它的优势之处为自己所用,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也是好事。”

面对ChatGPT的挑战,如何做好准备,是当下教育界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ChatGPT发展之下,人的格局、价值观才是最大的挑战。

,